欧佬
在南京市河西建邺区的集庆门大街西头清河路东侧有一座占地面积达100亩的庭院式大院,在这座院落里平地拔起12座高低错落有致形状各异的新楼,这是江苏省政府投资建设的江苏省老年公寓。靠公寓大门口东边的一栋六层大楼,就是江苏省老年医院分院。
踏进江苏省老年医院分院,扑面而来的是一个“新”字,这个“新”字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放大,使我看到这是一座全新概念的医院。
首先它是与老年公寓配套,让住养在公寓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医养结合”的新型医疗机构。
医院不仅提供传统的门急诊医疗服务,让公寓老人与医院零距离,有病能及时就医。更有一系列的康复医疗和住院床位,让公寓住养老人能够放心的在这里颐养天年。这就是“医养结合”的新概念!
不断印入眼帘的分院不仅大楼新,设备新,更有一群来自各个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组成的新的医护团队。这个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 来岁。分院从去年10月下旬揭牌至今才3个月,如果用人的年龄来比喻分院还处在婴儿襁褓期!
医院科室的领军人朱晓军女士是一位年仅45岁的青年康复医疗专家,她于去年10月受命领导分院科室之前曾赴广州荣军医院开创康复科并担任该院的康复科主任,积累了丰富的康复医疗临床经验和康复医院管理经验。
在朱主任麾下分院聚集着9位医师,其中副主任医师3位:朱晓军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张志宇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君宁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2位,奚阳医师(康复科),丁林锋医师(心血管);还有青年医师朱军(心血管),代玲俐(内分泌)。他们各负其责,独当一面。
朱主任除了每周3、5上午在康复专家门诊坐诊以外,几乎每天都在分院二楼康复大厅以身作则和4位年轻医生、医疗技师一起为住院病人和公寓住养老人做各种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
朱主任不仅身体力行亲自投入治疗,还注意培养新人。她和康复主治医师奚阳一起,针对不同病人的病情研究制定治疗方案,对症开出治疗处方,对刚参加工作的两位小医师进行耐心地指导。
朱主任对每一位病人都热情如火,并且注重工作效率,走起路来大步流星,亲自给每位病人治疗。在治疗大厅经常能看到她费力地扳动着病人的肢体,大声鼓励病人做肢体训练。
她非常重视“医养结合”,从去年10月下旬医院开业到现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在她的率领下,为老年公寓的一百多位住养老人建立了医疗档案。
二楼4位康复医师都是80后的年轻人,最小的两位是女孩子,都只有25岁,是刚从医学院毕业的新人。到这里治疗的患者绝大部分都是耄耋之年的古稀老人,4位年轻医师就把这些老人都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施行人性化贴心服务。
整个二楼康复大厅宛如一个大家庭,经常响着“张爷爷”“赵奶奶”银铃般的清脆喊声,这一声亲切称呼一下子就把医患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让来这里接受治疗的老人感到无比的亲切。有道是心情是一剂良药,由于几位年轻医师的人性化服务,许多病人的病情很快就得到改善。
11床的张爷爷78岁,刚进医院的时候脾气很大,有时不接受治疗,吃饭也不好好吃,大便也几天不拉一次。年轻医师们就用甜言蜜语逗他高兴,像哄小孩一样的哄他。经过20多天的康复治疗和医师们的贴心服务,现在病情大有好转。吃饭也乖了,大小便也通畅了,每天来治疗的时候脸上都挂着笑。
37床的严爷爷88岁,刚进院的时候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挪不动步。为了让严爷爷尽快能正常走路,治疗师孙志成、管重远、郭远滢经常像亲人一样坐在他身旁陪练。严爷爷在运动平板上行走训练时,几位治疗师轮流站在他背后进行贴身保护,给他壮胆。
经过推拿、热磁疗、中药熏蒸、运动平板、平衡训练仪等一系列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现在严爷爷已经可以在别人的陪伴下稳稳地走路了。有时他高兴起来还一边喊着“一二一”口令大踏步地在运动平板上对着镜子走路。严爷爷过去是俄语翻译,他的病情得到改善,高兴起来还会用俄语唱上几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再见吧妈妈》。88岁高龄的老人居然唱得音色优美、音准很准、声音洪亮,引来一片掌声。
28床是北京移动公司的刘总,56岁,因中风入院。刚来的时候不仅手脚不能动,头也抬不起来,需要两个人才能把他扶上电动直立床。他站在直立床上只会耷拉着脑袋流口水,看到这种情形,家属都觉得治疗不会有太大的希望,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陪他来的是他的堂妹,当她看到分院的医护人员都表现出对病人充分的尊重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贴心、耐心。这里的医师对病人都这么尽心尽力,这位山东大嫂被感动了。
这位大嫂对她的堂哥更是做得比亲妹妹还好了。她每天把堂哥抱上抱下,帮他擦口水。几位年轻治疗师每天轮流把这位老总扶到直立床上,让他做站立训练。强制性地让他在上下肢功率车上运动双腿,在上肢CPM上抬胳膊。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这位老总的头不仅能够很自如地抬起来,还能东张西望了。他刚来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能讲,现在已经可以笑着说些简单的句子了!
88岁的柯老是公寓住养老人,他在战争年代左下肢受过枪伤,现在经常疼痛。经过一个月的磁震热疗和中频治疗,现在已经明显好转,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和同楼的老人去活动中心打麻将。
79岁的沙老太也是公寓住养老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左腿又麻又痛。也是经过一个月的磁震热疗和中频治疗,现在已经明显好转。现在79岁高龄的沙老太还去活动中心健身房跳舞呢!
小医师叶菁菁刚从中医药大学毕业不久,两道浓眉下戴着一副眼镜,完全是一副学生模样。可是她每天能手握银针像插秧一样很熟练地在病人身上取穴下针,每一针扎下去后,就问病人的针感,随时修正自己的进针角度和深浅。
小叶医师热爱康复医疗,业务上刻苦钻研,她遇到难治的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便把病情发到自己的微信群里,和同专业的老师同学探索改进治疗方案。
为了尽量让病人舒服一些,她经常蹲在地上给病人推拿按摩。她想病人所想,尽量给病人多些治疗手段,主动开发艾灸、火罐。她虽然是针灸推拿中医师,可她来了没有多久,就把康复大厅里的中药熏蒸、中频治疗仪、磁震热疗仪、仿生脑电波刺激仪、超短波治疗仪、下肢运动控制仪等设备的操作方法都学会了。有一位顽固性失眠的赵奶奶,经过小叶医师半个月的艾灸,睡眠已经得到改善。过去每晚要吃半片思诺思加一片舒乐安定才能睡得着,现在只需吃一片舒乐安定就可以入睡了。她说现在有信心把那一片舒乐安定也甩掉。
同样是25岁的治疗师郭远滢姑娘家住水西门,离医院相当远。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有一天早晨上班路上被一辆大卡车逼到路边摔了一大跤,下巴和口腔内都磕出一个大口子,流了好多血。这要是一般人早就掉头上医院去看外科了。可是小郭居然爬起来直奔分院上班。护士长见状赶紧给她做消毒处理,并劝她去本部外科看伤。小郭看见康复大厅病人多,人手不够,硬是坚持一上午“不下火线”,带着伤为病人做康复治疗。直到中午下班后,她才在同事的催促下去本部外科看。外科医师批评她来晚了,当下给她注射了破伤风并缝了两针。
小郭为了让病人舒服些,经常像个小孙女一样跪在病人身边为病人做肢体功能训练。她把集体荣誉看得很重,她说“院荣我荣,院衰我耻”我的责任就是为患者康复,就是为院里的工作做贡献。
分院只有10名护士,她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岗位,护士长郑娟原先是本部10楼康复病区的护士。我注意到她头上的燕尾帽和其他9位护士一样,并没有一条蓝色杠杠。说明她还没有得到正式卫冕。可郑娟确实是一位称职的护士长。她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和其他护士一样值夜班,给病人发药、挂水,还经常做一些份外的事。
有一次,她已经下班准备回家。在大门口听一位病人说房间里的灯坏了,她赶紧折回护士站,给公寓维修科打电话请维修科派人来修。还有一次,新来了一位病人,饭卡没有来得及买。已经下了班的护士长郑娟一直把这位病人送到食堂,直到病人买到了晚饭她才放心地回家去。
护士长不仅自己认真书写黑板工作安排。还重视新集体的人员培养,指导护士们正确书写护理文书。
10位护士,几乎来自10个不同的岗位,她们分别来自本院康复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心血管科、外科、急诊室和草场门门诊部。大家彼此都不熟悉,离开了自己一起共事的姐妹,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集体。可是在护士长的带领下,10名护士很快就形成了凝聚力,很快就爱上了这个新的集体。
因为过去都在本部上班,几位单身护士租住的房子大部分都靠在江苏路附近,有水佐岗的,有山西路的,还有莫愁新寓的。现在都要在早晨高峰时间从那么远赶到河西来上班,这给姑娘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因为医院附近还没有通公交车啊。怎么办?几位护士就只好自己买一部电动车。
到分院上班,不仅路途远,交通不便。因为公寓食堂规定要等住养老人吃完饭,医院的工作人员才能买饭,她们经常去晚了就没有好菜了。可是她们没有任何怨言,依旧开开心心的工作,休息时间经常能听到她们愉快的笑声。
在分院上班由于奖金不跟业绩挂钩,她们的收入普遍减少了。姑娘们并不计较这些,她们说“我们做好自己的护理工作,让老人病人能早日重返家庭重返社会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护士门倡导人性化服务,她们不仅按时发药,还经常检查病人服药的情况,发现没有及时服药,就和蔼的劝其服药,并指导病人哪些药在饭前吃,哪些药在饭后吃。星期天医院没有康复治疗,有些病人起床比平时晚,护士们为了让病人多睡一会,就摸黑进病房发药。有个别病人请假外出没有按时回院,她们就及时去电话联系,催促病人按时归队,时刻关注病人的安全。
每天早晨集体查房的时候,护士长率领护士们头戴燕尾帽,衣着洁白的工作服,步履轻盈在病房穿梭,嘘寒问暖,活像一群白鸽翩翩飞翔,是病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给住院的患者增加了一缕阳光,给病区增添了一种祥和欢快的景象。
现在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江苏省老年医院分院年轻的医护团队正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考验。祝愿他们马到成功!
(责任编辑:丛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