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爷园寝“后寝”之建筑漫谈

2014-08-27 21:05周莎
文物春秋 2014年3期
关键词:清代

周莎

【关键词】清代;王爷园寝;石五供;宝顶

【摘 要】清代王爷园寝大多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京津冀三地清代王爷园寝“后寝”之石五供及宝顶的现存状况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通过对建筑纹饰及宝顶形制的分析,梳理出现存遗迹的特点,认为清代王爷园寝有违制设石五供的,其宝顶形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但与其爵位、等级无关。

清代王爷园寝大多分布在北京及其周边的天津、河北等地,园寝中不仅有大量的地面建筑,也包含有丰富的石质文物。在现存的遗迹中,木构建筑往往因为年代久远或人为因素,破坏比较严重,石质文物虽有损伤,但保存下来的还是较多,而且纹饰十分精美,雕刻玲珑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

在古代帝王陵寝中,其地面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清代王爷园寝和帝陵的形制类似,也有象征“前朝后寝”的部分。汉代蔡邕的《独断》载: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庙”,后有“寝”,终则前制“朝”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由此可知,寝就相当于居住之所,而清代王爷园寝中的石五供和宝顶便属于后寝部分的地面建筑。

一、石五供的定义与沿革

石五供与佛教中的“三具足”有着相似点。所谓三具足,就是五供,也即香炉、花瓶、烛台三物。烛台一对,应该配花瓶一对,分别放置在香炉两旁。据《大清会典》规定:凡帝、后陵均设置石五供,位于二柱门以北的正中神道上, 一个香炉、两个花瓶、两个烛台放置在石祭台上。

石祭台,又称供桌,由上枭、下枭和束腰三部分组成。束腰部分雕刻有八仙、八宝图案,都是表示吉祥之义,如事事如意、平平安安、吉庆有余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佚名刻《钦定大清会典图》卷13《礼制》载五供的排列为:瓶、烛、炉、烛、瓶,低一级的官员则用三供:烛、炉、烛。

五供是指陈设在佛像前的五件器物,包括一个香炉、一对花瓶、一对烛台。石五供属石质文物的范畴,一般用于陵墓前。在明清帝王陵寝及后妃园寝中多见设有石五供,象征着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长眠于地宫里的帝后们一年四季都在享受后代子孙的供养。

以顺治皇帝的孝陵地面建筑为例,孝陵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三路三孔桥、下马碑、神厨库、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自三座门起便是陵寝的“后寝”部分,之前则为“前朝”部分。

清代梁份的《帝陵图说》记载:“攒宫,冢南三十里设石供案一,案前平地石供器五。”明代的13座帝陵和清代的东陵、西陵都是依照明孝陵的格局修建的,故清代帝陵也在明楼前设置五供。明清帝陵有石五供之制始见于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据《大清会典》载,帝陵、后陵内才设石五供,妃子园寝、皇太子园寝、亲王园寝、公主园寝内不设石五供。笔者分析,石五供相当于礼器组合,是陵寝建筑的配套设施,由古代社会的礼器组合演变而来。先秦有列鼎列簋制度,如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中均出土有成套的青铜礼器组合,到了明清之际,则演变为石质五供。

虽然典籍中规定了在清代王爷园寝规制中不设石五供,但也有特例,如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侯家峪村的清太宗第五子承泽亲王第二子博尔果洛园寝中保存的石五供便是例证。从现存的实例中,可以分析墓主园寝的规制与布局。一方面,石五供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外观造型上,明朝陵寝中的石五供具有朴素洗练的特点,而清朝陵寝中的石五供则更趋于繁琐与细腻。另一方面,从石五供和宝顶的规模与形制,我们还可以分析墓主的身份等级。

二、清代王爷园寝现存宝顶调查

在清代王爷园寝地面建筑的“后寝”部分,都构建有宝顶[1],即墓冢上方高出的圆顶,俗称为坟头,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土馒头”“土包子”。清代的王爷园寝大多残毁严重,据笔者实地调查,现存有宝顶的仅10座,可分析宝顶构筑形制的有15座。兹将其概况列表如下。

三、清代王爷园寝宝顶形制分期

从现存情况看,清代王爷园寝宝顶的形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三合土坟包、三合土坟包下配石质基座、砖质坟包下配石质或砖质基座。

(一)三合土坟包,以顺治时期葬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西甘池村的顺承郡王家族园寝为代表,现存三座宝顶的墓主人分别是顺承敏郡王庆恩、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顺承忠郡王诺罗布(图一)。

三合土是指用石灰、沙子、卵石混合而成的土[2]。时代不同,三合土的成分也不尽相同,明代有用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到了清代,除用石灰、黏土和细沙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用石灰、炉渣和沙子组成的三合土。清代《宫式石桥做法》一书中对三合土的配备做了说明:“灰土即石灰与黄土之混合,或谓三合土”;“灰土按四六掺合,石灰四成,黄土六成。”按其比例配比,又称“四六灰土”,“三七灰土”。

(二)三合土坟包下配石质基座,以河北易县梁格庄镇上岳各庄村果毅亲王允礼园寝为代表。其宝顶制作的土质为三合土,土色棕黄。基座为石质,雕刻有仰覆莲瓣,又称须弥座(图二)。

须弥座是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台座,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所用材料有砖、石、陶、琉璃、铜、铁等。《中国建筑史》载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而来,其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常用于承托尊贵的建筑物。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用束腰柱子分割成若干段落。唐宋以降,出现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为一种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形式。

清代王爷园寝宝顶下的石质基座,所用石料有汉白玉和青白石。汉白玉质地坚硬洁白,石体中泛出淡淡的水印,俗称汗线,故得名汉白玉。汉白玉普遍用于雕刻佛像、制作宫殿中的石阶和护栏,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雕刻经常使用的名贵石料。果简郡王永宝顶下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枋雕饰二龙戏珠图案,上枭饰仰莲瓣,束腰饰太极图案,下枭饰覆莲瓣,下枋饰二龙戏珠图案,圭角基座上有线刻纹饰,而土衬上则无纹饰(图三)。瑞敏郡王宝顶基座的上下枋饰有花卉图案,庆僖亲王、果毅亲王亦同。光绪生父醇贤亲王奕宝顶基座的上下枋为素面,无纹饰。孚敬郡王宝顶为复建的砖质坟包加砖质基座,亦无纹饰。绵从贝勒宝顶为三合土加石质基座,辅国公载卓的为砖质坟包加砖质基座。从以上诸多实例来看,在清代王爷园寝制度中,须弥座之图案并无等级规定,笔者推测,这种或雕饰或素面的装饰风格应该与墓主人当时的物力、财力有关。

(三)砖质坟包下配石质或砖质基座,以饶余敏亲王阿巴泰园寝及孚敬郡王奕园寝为代表(图四、五)。

此外,醇贤亲王奕园寝的宝顶是建在月台之上的。所谓月台,是指正房、正殿前突出并连着前阶的平台,它是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它的组成部分。这两座宝顶的建筑形式与清代前期和中期的形式有所区别。

四、小 结

综上所述,在清代王爷园寝制度中,亲王、郡王的宝顶形制没有严格的规定。据目前所存遗迹分析,清代王爷园寝的宝顶存在三种类型,即三合土坟包、三合土坟包加石质基座、砖质坟包加石质或砖质基座。其基座则有两种形式,即须弥座式及素面无纹饰式。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曾封八家铁帽王,爵位均世袭罔替。顺承郡王和克勤郡王两个家族名列八大铁帽王之中,他们的园寝宝顶均为三合土坟包。顺承敏郡王庆恩逝于光绪朝,孚敬郡王奕亦逝于光绪朝,前者的官爵高于后者,但前者的宝顶为三合土坟包,后者则为砖质坟包,推测这应与家族园寝规制相关。庆恩之前的历代顺承郡王均为三合土坟包,这与第一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宝顶形制一脉相承。同理,以克勤郡王恒元宝顶为代表的克勤郡王家族也应是三合土坟包。由此可知,清代王爷宝顶的建筑形制与其爵位、等级无关。

笔者多年考察清代王爷园寝发现,在清代早期,亲王、郡王的宝顶均以三合土坟包为主,大多数亲王宝顶的下肩有基座。到了乾隆朝,物力财力达到鼎盛,大多数为三合土坟包配以下肩的石质基座。自光绪朝起,亲王、郡王均改用砖质坟包加石质或砖质基座。一方面,砖质比三合土更加坚固,结实;另一方面,这也与当时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及物力有关。

关于清代王爷园寝研究,还有更多的细节值得讨论与深入,笔者愿以本文为引玉之砖,衷心期待对清代王爷园寝制度的研究能更上一层楼。

————————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词典》,中国书店,1992年,第326页。

[2]同[1],第41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