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事”更要多做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让百姓快、贪官痛的反腐举措,却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引发一股暗流,即“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这股暗流的腐蚀性和破坏力极大,它妨害党的事业、涣散干部斗志,在人民群众中造成很坏影响,决不能任由其滋生蔓延、祸及大局。
“不出事”,既是人们追求生活高质量、幸福高指数的关键要素,也是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政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忠诚者、党的宗旨践行者和党的形象捍卫者,因为其特殊身份、特定权责,必须保持先进本色、恪守职业道德,必须把“不出事”当成一条近即焚身的“高压线”。如果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自警、把持不住,一旦“出事”,那就成了党的肌体的“蛀虫”,就会跌入深渊、自毁前程。其实,“不出事”标准并不高、做到并不难,说白了就是当个珍惜政声、不逾党纪、敬畏国法的“安分人”、“规矩人”,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坚持做到政治立点高一些、生活调子低一些、工作魄力大一些、用权胆子小一些。在民主法制逐渐健全的今天,领导干部每时每刻都身处“聚光灯”下,假如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坐在主席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却在暗地里干那些与身份极不相符的龌龊事情,那么良心往哪放、百姓怎么看、党纪岂可饶、国法安能容?
规避“出事”风险,根本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是把主要精力凝聚在为党和人民多做事上来。能不能多做事,折射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可以说,重任之下的领导干部,德莫高于多做事,行莫善于多做事,绩莫大于多做事。领导干部这修养那修养,既“不出事”又能做事、多做事,是最具说服力的修养;这境界那境界,既“不出事”又能做事、多做事,是最有感染力的境界。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谭永旭)
“敢于担当”是原动力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日渐深入,机关的各种隐形福利没有了,权力寻租空间压缩了,各种监督更加严格了。与此同时,基层工作“杂、累、多”却愈发明显。不少基层干部发出了“官不聊生”的埋怨。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官不聊生”本身是一个矫情的伪命题。“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从古至今,为官者本应清正廉明。“八项规定”意在将“乱走”的权力赶入“笼中”。扶正祛邪抓作风,这本身就是对党员干部的激励与保护;风清气正好扬帆,这正是党员干部甩开膀子干事业的最好时机。
敢于担当应该成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原动力。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担当”这个词语经常可见,成了总书记反复推崇并身体力行的一种领导行为。他反复强调“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习总书记的“敢于担当范儿”成为一种榜样,一种潮流。
厦门是习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海沧行政中心,“七加零,白加黑”成为干部们的一种习惯,“马上办,马上落实”成为干部们的一种意识,“想担当,能担当”成为干部们的一种追求。
在海沧,老百姓为干部们的“敬业+专业”频频点赞。的确,“敬业”让干部们“想担当”,“专业”让干部们“能担当”。“敢于担当”成为了海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源。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像海沧这样的地方很多。每个地方的基层干部在思索“干事创业的动力从哪里来”这个命题时,如果都能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担当,少一些计较、多一些付出,“敢于担当范儿”将演绎出更多精彩的版本。
(共青团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委员会 黄晓军 苏少观)
犀利剖析:心态不稳、动力不足症结何在
以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明哲保身
在反腐高压下,现在有些干部搞明哲保身,主张所谓“多干事不如少犯错”,面对公事畏缩不前、绕道而行,为民众办起事来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行政资源,对经济、社会、国家和政党的危害极其巨大。 “乱作为”就是不照章办事,不按规则出牌,在其位“乱”谋其政,根本谈不上“法”和“依法”,是一种明显的渎职行为,不仅导致政令不畅,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慢作为”,就是指作风拖沓,工作不主动,不积极。“慢作为”是一种软阻力、暗阻力,往往使得群众跑断腿磨破嘴却无甚结果,造成群众有苦说不出,有时候还将一些简单的小事拖成难办的大事,从而激化矛盾。
这些行为伤害的是群众的心,败坏的是党风政风。要践行好群众路线就必须克服这三个“作为”乱象,以更加务实为民的态度真正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
(中共湖南省新宁县委组织部谭雄)
高压反腐造成官员心理有包袱
现在反腐力度这么大,有些官员是饭不吃你的,红包不拿你的,但事也不给你干。干事情没动力,消极观望者也比比皆是。以前有些腐败问题的官员碰到这种反腐节奏,只能等着被查,还能有多少心思去改革?高压态势下,虽然他不敢腐败了,但以前的包袱没解决,想干事也没那个心思。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章某)
动力不足症结在于用人不正
官员干事动力不足的症结仍在于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以及由此导致的干部人事机制不完善,腐败土壤依然泛滥。关系的内循环是客观存在的。从程序启动的招录公务员,就是关系户唱主角,有能力的寒士寥寥无几,从而导致官场之中关系的犬牙交错和代代相承。
干事的动力主要是两方面:主观上积极和客观形势所逼,其彩头无非名利二字。官N代们根本不会为生计发愁,能主动干事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贪图享乐、无所事事甚至勾心斗角,但同时他们却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权力资源。这几乎断绝了想通过辛苦工作得到晋升的寒士希望,于是干事的动力少了、热情减了,讨价还价来了,最后沦为中庸之辈,不甘心又无可奈何。改变现状必须从“入口”管理,从外部灌溉干净的水,同时让内部的水流动起来,才可能慢慢汇集成一潭清泉。endprint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孙平)
真诚期待:风清气正好扬帆
释放工作热情和净化工作环境一样重要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对于党中央的大力反腐,是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举双手赞成的。反腐倡廉与“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重点是看能否取得真正的效果。口号喊得再响,对照检查材料写得再出彩,如果不能落到实处,仅仅打打花腔、做做样子,不仅得不到老百姓的点赞,还会获得更多的“用脚投票”。作为欠发达省份的基层干部,愿望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有一个风清气正、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同时再适当提高一下福利待遇,必将会释放出更多的工作热情。
(河北省石家庄市基层干部孔某)
切除既得利益莫让多数公务员背黑锅
首先,反腐倡廉是净化党的一种有力手段,必须经常性地坚持和开展,因为腐败的危害是隐性的。其次,以往的一些廉政自律规定往往是对全国党政机关的统一要求,而八项规定的出台,最大的特色就是最高领导集体首先带头执行,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突破,也是一种坦荡的胸怀,先拿自己开刀,然后才能名正言顺地要求各级公务人员。反腐力度的空前强大和八项规定的强力推行,对于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既得利益切除非常大。然而少部分人享受了既得利益,却让广大清苦的小公务员跟着背黑锅挨骂,这在官民不公平感之间又架起一种新的不公平。
(天津市红桥区李进庄)
肃官风更要整社会不正之风
对干部高标准严要求是对的,但是对干部所干的事也要分清是非,奖罚分明,近两年社会风气就是干好事有时也会触动极个别人的利益,他们要么上访,要么闹事,往往领导为了政绩面子处理下级,让基层干部寒心,不是干部不作为而是不敢作为了,如果干部贪占了理应处理,但对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事一定要坚持正义一做到底,要让整个社会形成“树正风、行正气、干正事”的风气,四风、官风一定要整,民风、社会不正之风不整后果更堪忧。
(河南省南阳市发改委某干部)
官员的吐槽
整体福利下降引发生活担忧
极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严重腐败问题,但大多数普普通通的机关干部,他们手中根本没有权力,他们不可能腐败,现在治理这么严,导致机关干部没有福利,整体收入下降,很影响工作动力,因为这个群体也需要消费,需要生活啊,目前,机关干部的工资可以说较低了吧。
(辽宁某基层干部)
任务重待遇低难焕干事热情
对我们大多数基层干部来说,工作了一辈子,也许只能是个科员,职务上不去,级别就高不了,工资等待遇都上不去。而且工作任务重、晋升空间小、工资待遇低等方面的问题都很突出。既然深感晋升无望,前途暗淡,难免工作会失去热情、缺乏动力。这就是为什么基层混事的人多、干事的人少,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张某)
基层干部有话无处说、不敢说
基层干部确实有怕、有顾虑、有郁闷。单位民主氛围不浓,领导一言堂,党组织成为单纯的组织部,只遵照领导意愿考核干部,不关心普通干部的切身疾苦,丧失了党组织的部分职能,基层干部有话无处说,不敢说,有困难无组织帮助和关心,造成基层干部信念不坚定。晋升机制不完善,调动不了普通干部积极性。稍有不好,就会被媒体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生毁于一旦。
(山东省青岛市某基层干部)
(人民论坛记者张潇爽、严俊、刘建采访整理)
责编/严俊 美编/李祥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