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从严治吏、反腐倡廉保持高压态势,“八项规定”真落实,反腐倡廉全覆盖,“老虎”、“苍蝇”一起打,一系列治贪反腐大案要案陆续公布,一批高官要员纷纷落马,反腐成效显著。然而,在人们交口称赞的同时,官场却开始隐约弥漫着一种担心、忧心和缺乏信心的消极情绪。据人民论坛记者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官场廉政风暴之下,部分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懒官懒政”、“在岗不在状态”的不谐之音,部分干部感叹“为官不易”、“压力很大”、“忧虑增加”,甚至有不少干部表示“要想不出事就要少干事、不干事”。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此类官员心态亟待扭转。
近期,围绕当前官员心态,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分设“官员干事顾虑什么、郁闷什么、怕什么”“强力反腐下,官员的哪些行为可以适当包容,哪些行为坚决不能纵容”两个问卷,采用网络调查、书面问卷、面访、电话电邮采访等形式,通过人民论坛理论调研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调查总人数12156人。调查结果发人深省:64.4%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官员最怕“工作上出事”,“求稳怕乱”心态束缚干部干事手脚;78.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官员干事的最大的顾虑是“触动利益,易得罪人”;73.1%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官员干事动力不足;51.9%的受访者不认同强力反腐会造成改革步伐放缓……
顾虑、郁闷、害怕心态所体现的行为逻辑来源于利益的考量。官员青睐和看重的往往是眼前的、短期的利益,官员的干事动力处处体现“理性”的涵义。反腐背景下的官员心态转变引发的干事动力不足凸显了官员对待利益的简单化倾向。官员行为亟待突破“政治人亦即经济人”的魔咒,否则其结果必然是引发公共权力的异化和公共性目标的缺失。
公共价值与个人价值既是对立也是统一的。公共目标的实现在于破除其中不合理的个人利益干扰,也在于确立其中合理的个人利益存在。“立”而不“破”导致改革无法推进、腐败难以根除,“破”而不“立”更会导致官员“不知道怎么干事”“害怕出事”。破除不合理的工资福利,确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旨在激发官员的干事动力;破除唯GDP至上的考核机制,确立公正透明的竞争选拔,方能提升国家治理的成效。利益的“破”与“立”既是保证官员干事动力的有效选择,也是对反腐与改革中官员心态背后潜在价值观的重塑与尊重。
官员的心态牵引着改革的动力。探索改革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如何将官员干事的动力凝聚为改革发展的动力,将官员的干事动力视作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予以准确把握。这也是提高各层级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在国家治理发展的链条上,官员的心态成为反腐与改革的枢纽,官员利益“破”“立”之间的把握和拿捏,更应成为当前衔接反腐与改革枢纽的“黏合剂”。
打铁还需自身硬。然而,打铁除了需要力量,还在于节奏。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没有合适的节奏和气度更是打不出好铁。在高压反腐的情势下,“不作为”、“求自保”成为部分官员的最优策略,而更好地让各级官员在当前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趋紧的情况下有所作为,实则较以往更为重要,反腐节奏的“技术调节”也就尤为必要。包容与绝不纵容的利益选择,既是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也是关乎国家法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问题。
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地探索官员心态,在于回应群众对反腐之力度的疑惑与关切,更在于满足国家对改革之效率的需求和渴望。切实回答官员心态背后的行为逻辑和制度机理的问题,将有利于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有利于将官员的干事动力真正转化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