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种业

2014-08-26 09:00赵玉廷许荣华邵红星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5期
关键词:战略选择种业

赵玉廷+许荣华+邵红星

摘 要:中国种业融入市场化、国际化,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直面挑战、勇于创新。该文对种子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系统地对行业竞争及经营风险进行客观分析,探索种业发展方向及中小种业企业经营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种业;竞争分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 S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16-02

种业市场化至今历经十多年的骤变与发展,众多种业企业又到了一个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外种业巨头渗入中国,另一方面,过度竞争、产品过剩,使企业陷入困境。笔者根据自身从业经历,详尽分析了行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风险,并提出中小种业企业当下的战略选择和出路。

1 中国种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种子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内因,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因此,种子行业的运营和发展,历来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种子经营 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生产用种一般是“自选、自留、自繁、自用”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调剂。1978年后,国家出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政策。全国各省、市、县三级成立了种子公司,无偿使用育种单位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并进行区域性垄断专营。

1.2 种子产业市场化的前奏 1995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重点扶植了一批大型种子公司,从事科研育种、生产加工和跨区域销售。1997年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出台颁布,育种成果不再无偿使用,原先靠政府支持和垄断经营的国有种子公司,开始风雨飘摇。据统计,2 700多家国有种子公司,70%以上资不抵债,行业两级分化形成。

1.3 种业体制的多元化 2000年,我国“种子法”开始实施,种业市场化拉开序幕。科研单位创办的种业公司、民营种业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据统计,全国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8 700多家。这一时期,整个行业处于一种战略机遇期,只要你步入了种业,几乎人人都会有斩获。在这个种业市场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行业规则不完善,形成“多、乱、杂”和“小而全”的局面。

1.4 种子企业的分化 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中国种业开始陷入自身发展的困境。部分生产销售型种业企业,因盲目扩大产能,大量种子库存,导致资金链断裂。加之后期库存处理不得当,企业内部管理混乱、适应市场能力较差,很多品牌淡出人们的视野。

2 种子市场需求的变化分析

2.1 土地的集约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农村耕地流转已占总面积的30%,农业生产正逐步走向规模化和机械化。这对种子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和推广适宜机械化和简约化种植的新品种,成为种业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2.2 需求的多元化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向着多品种、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如玉米品种中近年来广受喜爱的鲜食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水稻品种也分化出籼、糯、香米、紫糯、黑米等优质水稻。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还在不断衍生出新品类。

3 种业行业的经营风险

一方面,种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监控。另一方面,保持种子的生命力需要特殊的设备和严格的管理。其次,种业企业又面临着自然气候的严峻影响,这都给种子行业带来了较高的经营风险。

4 种业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种子行业的中小企业都是在《种子法》出台后诞生的。发展成长的时间短,一般不到十年时间,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弱。

4.1 产业分散,综合实力低 中国的种子市场潜力较大,但产业较为分散,绝大多数种企规模小,实力弱,科研投入严重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相互模仿或直接假冒,市场竞争力差。以玉米、水稻种子经营为例,全国29%的销售集中在8~10家企业,70%的市场份额属于中小种子企业或叫“游击队”。我国拥有经营许可证的企业8 700多家,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足100家,多数种企没有科技研发及品种权。全国没有一个企业净资产超过1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没有超过5亿元的。中国种业前十强,年销售总额只有孟山都年销售额的22%。

4.2 科研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投给农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种子企业不仅科研人才缺乏,而且要搭建一个科研平台,也不是一朝一夕、一点一星的资金能实现的。加之品种选育周期长、投资多、风险大,企业承受能力有限,导致我国种子企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5 我国种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目的是尽快优化与合理配置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种业市场资源,培育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民族种业。

5.1 建立完善的现代种业体系 完善的现代种业体系,就是要实现“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走产学研相结合”和“走育繁推一体化”之路。

民族种业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体,农业大专院校、农科院所与种子企业之间需要展开紧密协作,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并真正确立起“商业化育种”的主导方向与研发路径。走育繁推一体化之路,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5.2 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不断提升民族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5.3 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种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在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企业建设能力、政府监管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1)期望通过十年的努力,选育出一批具有突破性的优良“大品种”。进而达到彻底整合和消除市场品种的“多、乱、杂”现象。(2)建立具有综合优势的生产基地,强化种子生产源头的控制和管理。(3)通过有效推动行业的重组与整合,培育出一批与跨国种业综合管理能力相比肩的现代化大型种业集团。(4)完善种子监管体系的建设,提升种子执法效能。

6 中小种业企业的战略选择

6.1 产业整合战略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简森提出,一个行业产生伊始,由于技术创新等带来的高额回报率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企业进入,推动行业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最终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一个企业退出机制。这种退出更多通过产业整合来实现。因此中小种业企业,可以参与产业整合,把自己最具价值的环节擦亮,与资本对接,实施兼并重组,以防止自身有限的资源在微利经营中耗尽。

6.2 专业精准战略 瞄准种业市场中的“小众市场”或“长尾市场”,重新进行战略精准定位。选择某一品类作物,集中人力、物力和资源,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铸成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6.3 战略转移 在种业出现过度竞争的时期,企业要么有所创新,要么靠综合实力拼消耗。但新品种研发和创新有很多制约因素,拼实力也会把资源耗尽。因此部分中小企业此期选择战略转移也不失为上策。

参考文献

[1]张亚兵.赢销种业[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2]宋文洲.存量市场下的次世代管理[J].商界评论,2013,7.

[3]黄如鑫.中国种业历史回顾与入世后展望[J].大麦科学,2003,01.

[4]王步芳.产业整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略选择种业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探讨
种业名企展示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浅析科技型中小企业阶段性发展战略的选择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