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之间 总关情

2014-08-26 04:35高霞
教育界·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范仲淹教材情感

高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难看出,“好”和“乐”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这“好”和“乐”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体验。丰富健康的情感体验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极具有人情味,不少作品就是作者本身情感体验的融合。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现有教材,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获得“好之”“乐之”的情感,而后去体验文本,获得阅读的独特感受。那么,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弹奏一曲真实而和谐的“情”曲,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欲闻好曲,先听琴音

听曲先闻琴音,语文教师自己要先“好之”“乐之”,才能做到“余音绕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理解教材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的调节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弹奏好教材之“曲”, 挖掘好教材之“情”,做到以“情”传“情”,以“情”动“情”。

1.1教师要挖掘教材之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将最终渗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感染力,能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情动于己,情动于衷,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不把教材钻研深,钻研透,就无法准确地领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教师必将无法把教材中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最终可能导致课堂的枯燥无味,引发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所以,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在字里行间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挖掘作品中所展现的喜、怒、哀、乐之人情美,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触及作品深处的情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胸中有物,胸中有情,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从各个方面深入地挖掘教材。例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多次出现比喻,多次出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等字眼,这些“趣”中包含着怎样的人生态度、怎样的精神、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都是在教材中要挖掘的。只有将这些“美”与“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等字、词、句相结合,与写作手法相结合,与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相联系,才能挖掘并体会到作者那种经历艰难险阻后才感悟到的趣味,一种幸福,一种快乐。才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激荡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教材,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碰撞。再如在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文就可以结合历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让生活和教材相结合,对教材中所蕴涵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珍爱之情,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精神以及面对困难的坚韧顽强的毅力进行探究、挖掘和体验。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字内涵,从字里行间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为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感情互动搭桥铺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中,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才能和教师、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1.2教师的情感渗透。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浓厚情感的血肉之躯,他们不仅自身有一定的情感,而且他们之间的情感是可以传递、渗透的。“情动于中而感于言”,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作品的熏陶之后,应该利用语言这一载体,声情并茂,起伏跌宕地将教材中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奔腾如泄的情感激流传递、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作者的情感急流中冲浪,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作者共悲喜同爱憎,感作者之所感,悟作者之所悟,陶醉其中,在学习中接受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升华。

文学作品重在言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作者的“国与民的忧乐观”。在上这篇课文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用高昂的激情,起伏跌宕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气对课文进行处理,在不同的语段读出不同的感情,在字里行间挖掘并体验出《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变化的心境和情感。即要读出范仲淹步履的沉重和迟疑,感受他“忧馋畏讥,感极而悲”的沉痛,又要读出范仲淹步履的轻盈、舒展,感受他“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的乐观和自得。在引导学生体验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蕴涵的情感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范仲淹的高声吟唱登上了壮丽的岳阳楼,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文学作品还在于传情,冰心的《观舞记》一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文字向读者传达出对于印度民族舞蹈和舞者的由衷的赞美和赞叹之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主要通过欣赏我们的民族舞蹈《孔雀舞》来感受那灵动的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和共鸣,而后通过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将冰心的那种观舞时产生的心灵共鸣之情传达给学生。

伟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教师只有真正地作好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指引者和渗透者,以情传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好之乐之,歌以咏之

有了教师的“好之”“乐之”,情绪感染就如琴音绕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此时,有“好之”“乐之”的学生就会有跃跃欲试的激情和冲动,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好之乐之,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更乐之于思考……

如在教学《行道树》时,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对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感悟,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精神以及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教学法,我让学生在预习时收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事迹并结合图片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和教材进行解说,演示。让学生在图片、文字和语言的冲击和巨大震撼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教材和先进事迹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矿藏将有助于铸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又如,我在分析“写作中关于引用古诗词的妙处”时,利用时下一些流行音乐的歌词来导入,如周杰伦《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无论在引用与歌词的排列上都具有中国古诗词的美感,又是学生喜欢的歌曲,让学生在听周杰伦《菊花台》《东风破》的过程中自己探究歌词与中国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我在这一情境氛围中围绕《菊花台》《东风破》的歌词特点来分析写作中引用古诗词的妙处,尤其是《菊花台》中“夜未央”这一歌词的出处和含义,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争论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让学生在愉悦和情趣盎然的意境中获得知识。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语文教材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把握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在学习中有所“感”,并将所“感”迁移到内心,迁移到他物,迁移到实际生活,让教材中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如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放映一些小片段以及一些由学生自己带来的与家人出游的照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忆一些往事,调动起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在情感的酝酿后,我结合《散步》这一作品中所表达出的这种亲人间的温馨的爱,让学生写下内心最深处,最能触动心弦的事件,并在班上朗读、交流、点评,真正做到 “教的轻松,学的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曲”终“情”未尽,语文教学,一字一言都是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情感、把握情感、传递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海洋中畅游,在情感的乐章中拨动心弦,达到情感与知识交融的境界,弹奏出语文教与学的和谐之“曲”。endprint

猜你喜欢
范仲淹教材情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材精读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范仲淹苦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