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8-26 07:11朱文伟
考试周刊 2014年51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对策研究大学生

朱文伟

摘 要: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某些当代大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缺失,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的缺乏,人际关系的不和,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的缺乏,内心依赖感和孤独感的增强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高校和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自己也应该掌握一些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积极融入大学生活中。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每个人从小就有许多美好的理想,然而当他们逐渐长大会发现原有的理想变得缥缈且不切实际,现实与理想存在很大差距。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下,由原来的社会认同转变为自我统和,虽对自己有了认识,但仍缺乏自我导向性。同时主观上盲目自满、自我陶醉;松气情绪和歇脚心理都导致自己目标缺失[1]。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转变,许多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消极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倾向。有些学生面对不同的价值观不知如何选择,出现目标模糊、价值观缺失等现象。

(二)意志力和耐挫折能力缺乏。

初入大学,许多学生感觉终于可以松口气,可以好好地放松自己。然而,大学生活和学习并不如想象中那样轻松。全新的生活环境和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令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在活动中没有热情,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较大,学业上开始松懈。由于心理承受力脆弱,小小的挫折就会将他们打倒。

(三)依赖感和孤独感增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有些人是第一次寄宿在学校,远离家乡,面对陌生的环境,会感到手足无措。在大学里遇事都要自己解决,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做抉择,而且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有些人采取逃避态度,将自己孤立在集体之外,这更增强了孤独感和对父母的依赖感。

(四)人际关系不和。

大一新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进入大学后,同寝室学生要朝夕相处。但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经历、性格、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容易产生矛盾。某些人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冲突和矛盾,会出现焦虑、封闭、不安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因此,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还与当今的社会环境有关。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小学教育一直奉行“唯分数论”的思维,使得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对心理健康和生活能力重视的不够。因此,当他们长大后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得手足无措,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极大冲击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对于涉世不深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更容易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钱权交易、职业道德败坏等坏风气的影响,从而产生愤世嫉俗、消极厌世等不良心理。如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容易对此感到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并由此产生认知失调、心态失衡、道德困惑甚至信仰危机等现象[3]。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心理的脆弱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而这主要与父母对独生子女过于关爱有关。有人评价当代青年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因此,在遇到小小的打击后就倒下。的确,他们从小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以外的事完全由父母帮忙打理,几乎没有经历过生活和人际交往上的挫折。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在这里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又没有父母在他们身边,所以会因为处理问题不当而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中。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技巧和方法,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科学地处理一些基本的心理问题。同时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认识自我,并广泛培养兴趣,结交各种朋友,为自己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人们心理发展的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使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2]。当代的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这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找到他们的奋斗目标,处理好现实和理想的关系,这样他们的学习才有动力,对生活和未来才会充满信心。

(二)加强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锻炼他们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大学生会有一种归属感,从而摆脱孤独,快乐地融入其中。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些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防御心理疾患的意识和能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营造出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让他们的精神更丰富、更健康,减少他们的心理应激和危机感。

(三)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让他们在活动中磨炼意志、经历挫折并主动寻找解决办法,还能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对知识更重视。当代大学生确实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对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义务支教、送爱心、社会调查研究、科技发明比赛等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实践的重要性。

(四)积极组织班集体活动。

班集体活动能增进学生的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干部经常组织一些能广泛参与的、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如爬山、看电影、开生日派对、班级风采展示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培养友谊和锻炼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成长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情绪调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起到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

(六)积极乐观,注重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

这是学生应该注意的,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比赛来培养自己的耐挫折能力,使自免受消极心理的影响。人生的路总是坎坷的,在18岁之前,他们前进道路上的许多困难都是由父母帮他们克服的。18岁意味着成年,他们应该学会独自解决困难,这是生存的重要技能。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良好的心态是学习和研究必备的条件,也是成功的基础。学校应不断探求更多更好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要不断超越自我、调适心态,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当代青年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将自己锻炼成有理想、能吃苦、知识丰富、勇于创新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美晖.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3.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Z].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

[3]周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N].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对策研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