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语教学中文化元素的导入

2014-08-26 08:26郑静雯
求知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文化

郑静雯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定义,指出外语教学中除了传授传统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本校德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探讨如何在德语课堂上导入文化元素,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文化;德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

1. 引言

外语教学在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建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基本是按照“4+5”的模式进行的,即语音、语法、词汇与修辞四大内容,加上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训练。[1] 这种传统的纯外语语言能力地教授已无法满足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求,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困难也成为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时下培养合格外语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以德语教学与德国文化相结合为例,探讨如何在德语课堂上引入文化元素,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2.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1871年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出“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人种学的角度来看……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和接受的其他所有能力和习惯的符合整体。”[2]萨姆瓦等人在2000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对文化的表现形式做了说明,即文化表现在居住在特定社会的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在作为交际形态的行为方式中,还表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当中。此外,萨姆瓦等学者还总结了文化的几个特点,提出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符号语言为基础的。[3]

跨文化交际在《郎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中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要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多。每个参与者都根据自己的文化习俗和预见理解别人的话语。如果说话者的文化习俗迥异,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完全失败。”[4]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达到有效的、成功的交际,除了需要掌握外语语言能力之外,对对方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衡量现代外语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看他们是否具备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能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学应着重于养成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中国与德国分处两个不同的大洲,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文化差异非常显著。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广,信仰、风俗等文化因素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外语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外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德国国情教学

国情知识(Landeskunde)是让学生了解目的语言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情知识是指以特定国家和地区为研究目标,解释当地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为目的的区域性研究,而在外语教学的范畴内,国情知识即所学语言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文化信息。[5]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语言发展的土壤,在教学大纲中设置国情知识课程,可以将语言学习和了解目的语言国所创造的文化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全方位了解德国的文化,同时了解德语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增加对德语的热爱并且尊重德国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高校的德语专业都会开设《德国概况》这一门课程。本校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将《德国概况》作为专业限选课程供学生学习。由于一年级的专业学生德语水平较低,阅读原版的国情教材非常困难,因此使用的是国内出版的中文教科书。市面上适用于德国国情课堂教学的出版物不多,本校使用的是由姚宝教授编著的《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这是一本系统性介绍德国历史和文化的专著,以阐述、分析和研究为主,适合德语专业的师生使用。遗憾的是,此书是2001年写成的,距今已有十余年,书中部分资料数据已经过时,可辅助使用由德国外交部组织撰写的《德国概况》。《德国概况》是2010年收稿,内容新颖,数据即时更新,在网上即可下载到各国语言版本的内容,并且附有相关链接作为拓展性地阅读。另外,在网上点击率非常高的一系列纪录片“Deutschland von oben”(俯瞰德国)也非常合适作为德国国情教学的素材在课堂上播放。这部纪录片拍摄角度独特,展现出了德国美轮美奂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国情教学带来了更多便利。

除了教材之外,国情知识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外语教学,国情教学要求教师对目的语言国的国情要有深刻的认识,单是掌握该门外语还不足够,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母语及本国文化会干扰学生学习一门新的外语,因此教师除了具备有中文与德语两种语言对比的语言学素养,还应具备中德文化的比较文化学背景知识。各院校往往会倾向于由有德国留学经历的教师承担德国国情这门课程的教授,原因显而易见: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对于中德文化差异有切身体会,在授课过程中也会注意向学生解释这些文化差异产生的相关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德文化差异的认识。

4. 在基础德语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

《德国概况》旨在全面系统的介绍德国文化,而在日常基础德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适当地在其他专业科目的课堂上引入文化因素,以语言为基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素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因素,是指在教授语言的一般性结构规律和知识、技能的同时,设法使学生了解以至习得所学语言所包含的和语言的使用法则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应遵循的文化规约,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6]传统的基础德语课程往往只注重语法及词汇的演练,学生习惯于由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在文化背景的框架下进行阅读理解。脱离了语言文化内涵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制约学生学习德语的效率,也会影响学生使用德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请客吃饭时中国人会说“请您慢慢吃”,而德国人则是说“Guten Appetit”(“祝您胃口好”),如果将中文的“请慢慢吃”直译成德语“Essen Sie bitte langsam”说给德国人听,则会造成对方的误解,以为主人觉得客人吃得太快,要吃慢一点。由此可见,中德两国在礼貌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有意识地将这种文化差异列入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傳统的基础德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知识地传授,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专注于语法和词汇地解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缺乏练习,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词汇,却忽略了如何在交际情景下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走出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更多采用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摒弃语法词汇地教学,而是强调实际应用,注重语言技能地培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单一主体,除了讲解语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正确使用语言来完成交际任务,培养他们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德语被动态时,教师除了讲解被动态的构成,还应当培养学生使用被动态对物品的特点和性能等进行介绍的语言能力,因为德语的产品说明一般都是使用被动态。通过“介绍物品”这个交际任务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被动态的语法规则。

(2)要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目的,除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识别两国文化差异的能力,即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适当地讲述蕴藏在语言材料中的文化意义。在交际教学法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这种跨文化交际教学法能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在语言习得的同时获得文化习得,促使学生由单一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变。例如在教授节日问候语时,教师除了罗列德语中的节日问候语如“Frohe Weihnachten”(圣诞节快乐)、“Frohe Ostern”(复活节快乐)等,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德国节日的相关习俗,如圣诞节前第四个周日开始到圣诞节这段期间称为是“Adventszeit”(基督降临节),德国人在复活节的时候有一项习俗是画彩蛋,因此德语中有“Osternei”(复活节鸡蛋)这个单词。

(3)在采用适当的教学法之余,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增加德语课堂上的文化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投影仪、PPT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德国文化。在课余时间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广泛接触德国文化,例如阅读一些德语报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德国很多媒体都推出自己的手机软件,如Spiegel Online和Tagesschau都是非常方便实用的手机软件,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浏览最及时的德语新闻报道。此外利用这些手机软件也可以收听德语新闻,为听力练习提供最地道的素材。

5. 结论

作为德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实际运用为导向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德语作为一门外语,它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其中也蕴藏着德意志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外,在教学中还应当加深学生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也能熟练应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准确地用德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并且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6]赵爱国.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移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25):106.

[2]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M].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3.

[3][4]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62-65.

[5]朱 谕.德语国情教学的发展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2(30):78.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