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荣
当今的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正日益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更有生命活力,更能满足当前社会要求的人才。回顾以往,多少为师者用自己学生时代接受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多少为师者苦口婆心而又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畏之,畏而远之。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试”,把学生当作装填知识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睿智、灵动、活力、朝气日渐消减,取而代之的是只能麻木、被动、机械地接受训练。这样的教育怎能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呢?
一、学生需要创新意识的教育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学校要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不断进步,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性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要实现创新教育,首要是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创新意识;其次是打破“同一”培养模式,尊重差异设计多元教育之路;第三是营造宽容与开放的教育心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想和不同梦想,为学生创造爱迪生式的成长氛围。为此,教师必须转换观念,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越俎代庖,不强加意识于学生,而是和学生平等对话,双向沟通,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通过自发的、独立的、愉悦的思考获得知识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人,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当然,要推广创新教育,前提还是需要我们的教育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不同层次教育的录用机制和评价机制,应为我们的创新教育推行者保驾护航,创造支撑机制。
二、学生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小时候表现平平甚至愚钝的孩子,长大后却对社会有重大贡献,如爱因斯坦、巴菲特等。可见,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独立自主地学习并有所发展。传统教育只注重对学生一时一物的培养,把在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相隔离,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只凭一时一事草率地给学生定性,认为哪些学生有发展前途或无发展前途,而不看到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与内在的潜质,这不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还造成了学生走上社会后观念滞后、知识断层等现象。新课程理念下需要我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实施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让教育面向学生的一生一世,关键是传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求学思考的能力,开拓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等等。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学生,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身上的特长,让学生树立起“在某个方面我就是NO.1”的信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渊博知识和敏锐思想,又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学校要规范办学行为,不能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创建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三、学生需要“人性”的教育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学生,是成长中富有个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的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性教育”就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性化的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品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合理利用个体所拥有的资源,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自由自律”的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这就要首先尊重学生的发展权。无论是学生的身心,还是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一视同仁,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使得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发展,取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一个孩子代表一个社会”。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切忌将学生的个人秘密、心灵创伤、前科过失公布于众,不做伤害学生的事。第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多,社会离异家庭多,空巢家庭子女多,学生成长快,心理变化大,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做学生负性情绪的调解员和心理咨询师。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