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华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一、新闻的轰动效应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用同学们熟悉的电视新闻导入新课,能烘托学习气氛,对相对沉闷的思想品德课来说至关重要,它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引入教学中。如:讲授《人民当家作主》一课时,我先设疑:你们了解人民代表的选举情况吗?人民是怎样行使当家作主这一权利的?然后,播放了“两会”视频,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他们是怎样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为一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的感染效应
生活离不开音乐,美妙的歌曲可以感染人的情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导入新课,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讲《多民族的国家》时,我首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既领会了知识点,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民族的自豪感。在讲《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时,利用视频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伴随着豪情万丈的音乐,屏幕上出现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我提问:谁能说出画面上的人物是谁,他的性格特征怎样?为什么这些人物的性格迥然不同?同学们很熟悉《水浒》的人物,思考、讨论的热情高涨,课堂的气氛随即活跃起来。
三、名人的榜样效应
榜样的效应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教师运用名人事迹导入新课,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七年级《感激父母》时,我首先播放了由韩红创作、演唱的《天亮了》这首歌的视频。因为同学们对韩红比较熟悉,所以看得特别认真,听了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后,都被感动得双眼发红,有些同学还泣不成声。教学《维护友谊》时,我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刘翔于2011年在韩国大邱田径世锦赛上,因罗伯斯的打手犯规而痛失金牌。比赛结束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罗伯斯依然是好朋友。明星的举手投足,对学生的影响丝丝入扣。他们了解到自己熟悉或崇拜的明星,以实际行动宽容身边的朋友,从中受到教育并转化成自己良好的行为。
四、小品的角色效应
小品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喜欢看,而且乐意演。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恰当地进行小品表演来导入新课,可以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授《讲礼貌》这一课时,我首先找来三位同学表演日常生活中的问路:两个同学扮演年轻人问路,一个同学扮演老人指路。然后,针对三位同学的表演,让同学们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评价,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讲礼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怎样讲礼貌。这样,学生快乐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由于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五、故事的诱导效应
故事都有一定的情节,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新课内容的理解,还能诱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教学《权利和义务》时,我让一位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正在读初一的小明,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他和爸爸一起生活。妈妈到外地打工去了,他爸爸则经常赌博,有时候到半夜才拖着醉熏熏的身子回家,从不照顾小明的生活。新学期开学了,小明向爸爸要作业本费和生活费,他爸爸不给钱反而大怒:“义务教育不是免费吗?怎么还要交钱?我没有钱。你表哥他也是小学毕业,现在不是照样赚大钱吗?你就别上学了,和你表哥去深圳打工吧。”故事讲完后,我让学生讨论:(1)小明爸爸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2)小明应该怎么办?(3)假如你是小明的同学,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吗?如果没有,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能找到帮助小明的好办法。同龄人的故事,最容易触及学生的内心,诱导他们关注社会,把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