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勤芳
摘 要:本文基于对“情境”“体验”含义的理解,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阐述了情境体验教学法的内涵、基本结构与特征,总结并介绍了情境体验教学方法的运用,并说明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的问题,以期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境体验教学法 技工院校 德育课 运用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生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怀,达到教书和育人和谐统一的良好教学效果,是德育课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情境体验教学法,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现场感受,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一、情境体验教学法的内涵
1.情境的含义
情境,在《辞海》中被定义为“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被解释为“情境、境地”。笔者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情境是指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其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是促使学生主体体验与实践于其中的被优化了的教学环境。情境具有心理效应性、形象性、需要性、预设性、宽松性等特点。
2.体验的含义
体验,在《辞源》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领悟、体察、设身处地;其二是实行、实践、以身体之。笔者从教学的角度审视,认为体验是学生主体的一种生命活动,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用心智去感受、关注、觉知、理解周围事物,用情感去领悟和体会生活意义,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体验具有心理性、参与性、层次性、亲历性、情感性、感知性等特点。
3.情境体验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体验教学法是基于“情境”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糅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等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将其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学生情感、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以学生的体验、反省、感悟为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依据,从而实现师生间生命的交流、沟通,达到产生教学共鸣,提高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促进学习成果内化的目的。
二、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情境体验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的主体体验。按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体验的过程是一个感知、内化、超越的过程。因此,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要素为:创境—感悟—生成—升华。
创境,是指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发展的教学环境,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教学阶段。
感悟,是让学生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同时,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领悟和体验,为情境体验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
生成,是指学生在充分地感悟、认知学习材料后,教师通过训练、评价等方式,引发学生进一步反思、质疑,在主体参与中学生完成知识、技能和价值系统的建构,它是一个具有生成性价值的阶段。
升华,是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正确指导下,实现学生认知、感悟、情感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潜质得以激活,情感态度得以提升,精神境界达到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它是课堂教学整体价值提升的阶段。
2.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情境是教学手段。情境并非是游离于学生学习之外的一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而是将体验教学纳入其视野,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课堂因素。其最突出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
情感为教学起点。情境体验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前提条件是要使学生具有参与学习的意愿和情感,因此,情感因素是制约情境体验教学的首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动机上去寻求教学的起点。
体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情境体验课堂教学追求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和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互动、相互合作和共同经历,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学习生活的乐趣,同时,也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由此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
关注学生课堂的幸福度。情境体验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的情趣,体验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积极、主动和愉悦地发展。
三、情境体验教学方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艺术情境悟理法
艺术情境悟理法是指教师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如文学作品、故事、绘画、音乐等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一种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就业课程时,笔者选取了全国某些地区及当地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场景的新闻图片,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充分感受劳动者就业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进而明确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最终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问题情境探究法
问题情境探究法是指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在教学价值规律的作用课程时,笔者在展示了手机发展简史的材料后,设置了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1)手机价格从原先的上万元到如今的几百元,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2)面对白热化的价格战,假如你是手机生产商,怎样做才能使企业站稳脚跟,做大做强?(3)每家手机生产商都想在价格大战中取胜,他们都能如愿以偿吗?为什么?学生对此积极思考、讨论发言。结果显示,学生不仅正确理解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而且还为手机生产商如何做大做强提出了一些新奇的办法,其探究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得以养成。endprint
3.表演情境感知法
表演情境感知法是指教师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创设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模拟表演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特定角色,使其如身临其境,通过表演体验自己与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获得真实感受,达到增进认识和培养情感的目的,进而使学生牢固地把握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面试技巧课程时,笔者创设某单位人才招聘会情境,学生选派3位同学扮演招聘单位的面试官,5位同学扮演不同学历层次的求职者,按抽签次序参加应聘面试,其余学生则认真观看表演,并评价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良好或不当行为。
4.语言情境讲述法
语言情境讲述法是指教师用语言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教育和感染学生。如在教学职业道德课程时,笔者在播放了最美司机吴斌的监控录像之后,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充满敬意地讲述了吴斌的先进事迹,学生被吴斌在遭到重创后保证乘客安全的英雄壮举所感染,对其用生命履行岗位职责的行为肃然起敬,由此深刻领悟到职业道德的内涵,并从内心将吴斌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行动的标杆。
5.实践情境活动法
实践情境活动法是指教师采用社会调查、实地参观考察、参加招聘会等方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思考”“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如在教学企业经营课程时,教师安排学生到本地区知名企业去调查访问,观察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了解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及方式等。在活动中,学生内心感触颇深,既提高了对企业和职业生活的认识,激发了职业兴趣,又从中获得了一定的企业管理或创业的经验,促使了正确职业观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6.生活情境历练法
生活情境历练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投资理财课程时,要求学生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与父母共同商量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投资理财方式,并至少参与其中一种方式的理财全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理解使财富增值的相关知识,为今后踏入社会提升生活品质打下一定基础。
7.合作情境交流法
合作情境交流法是指教师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交流的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团结,密切配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时,笔者将班级分成6个学习小组,选取相关劳动争议案例,向各组下达学习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各自的责任,彼此交流分享信息,合作完成对劳动争议案的处理,教师则巡视检查各小组的活动和个体行为情况。最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对各小组活动过程和学习效果予以评价。由此既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按流程解决劳动纠纷,又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
8.辩论情境陈词法
辩论情境陈词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背景和设置辩题,将学生分为正反方,围绕学习情境,在讨论学习中形成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陈词表述中展示观点,在质疑反驳中深化观点,在交流交锋中论证观点。如在教学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课程之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孟母三迁”的故事及一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图片后,出示辩题:正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方“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样让学生课余广泛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正反方各推出3位同学上台进行自由辩论10分钟,总结陈词各2分钟,教师则作为主持人。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不仅正确理解了内因和外因等相关知识,而且还通过辩论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学会了正确看待、分析和处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
四、情境体验教学法实施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对其运用不当,则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我们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1.避免主观臆断学生的情感实际
情境体验教学是通过构建具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获得独具个性特点的身心体验来组织教学的。如果教师只是以主观的臆断去判定学生的情感实际,忽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情感一定是按照教师引领的方向同步展露,就很容易将教学重新演变为典型的授受式的情感的单向教化与灌输,这样的教学也就不再具有情境体验功能。
2.避免片面夸大主体的体验功能
德育学习过程是知、情、意、行等多种心理要素的整合,其具体学习路径从何入手,要根据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状况等条件而确定,教师可以从行为入手,实践导行,也可以从情感入手,感受体验,还可以从认知入手,知行统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功能,让学生仅靠体验去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形成思想品德,而是应与其他行之有效的德育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穿插交替使用,使其珠联璧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避免生搬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
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有着自身一套完备的模式体系,情境体验教学是在实施过程中,将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为前提,以此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达到感知、认识、内化并建构知识和能力。同时,情境体验教学也是一种动态因素多边互动的复杂活动过程,强调师生活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到情境的设计、体验活动中。教师不能将情境体验教学进行简单分解,生搬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总之,在德育课教学中,我们运用情境体验教学法,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有个性,而且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值得教师用心尝试和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齐健,李秀伟,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