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促技工院校内涵发展

2014-08-25 11:10辜东莲林晓群陈彩凤
职业·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竞赛内涵院校

辜东莲+林晓群+陈彩凤

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技工院校内涵建设的两大核心工作,同时是技工院校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抓准这两项工作开展全市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提升全市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全市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

竞赛项目逐届增加,竞赛过程三层递进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是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承办的活动,两年一届。

2011年举办首届,专题是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项目设六个专业大类,分教学设计、说课和展示公开课三个竞赛阶段。

竞赛主题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通过系级、校级、市级三个级别的层层选拔和竞争,以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任务为载体,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三大问题,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综合能力观和有效教学观,从而提升具有技工院校办学特色的师资队伍水平。

2013年举办第二届,专题为专业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竞赛。其中专业建设能力竞赛包括专业设计、说专业与答辩、展示专业建设成果三个竞赛阶段,具体项目分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文化艺术、商贸服务和综合等七个专业大类别;教学能力竞赛仍分教学设计、说课和展示公开课三个竞赛阶段,竞赛项目在专业竞赛七类基础上增加了公共文化类。

竞赛主题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师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系级、校级、市级三个级别的竞赛,不仅评价教师个体在课堂教学层面上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且评价专业团队在学校专业层面上的合作能力与专业建设能力、专业带头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水平,检验专业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竞赛难度逐届递增,参赛规模逐届扩大

首届竞赛仅限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和检阅,要求教师以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从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方法、重难点处理、学业评价等方面充分展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风教态等,内容要求详见下表。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评价表

学校: 课题: 时间:

教师姓名: 职称: 性别:

评价

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分数

10~1

教学

设计 1.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和评价方式方法等教学要素完整,教与学的关系清晰

2.学习目标能够反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并能结合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完整且可操作性强

3.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及工作的各项要素,学习过程能够体现较完整的工作过程

4.学习资源设计能体现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学习环境设计能达到与工作环境尽可能相一致

教学

实施 5.学生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形式灵活多样,教学能够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6.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思路清晰,衔接过渡自然,教学难度、教学容量、教学强度分布较为恰当合理

7.教学方法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支持学习活动的开展

8.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面对各类学习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解决学习问题的指导,并有效组织教学实施

教学

评价 9.学业评价与学习目标相呼应,评价的方式方法合理,易于操作,能有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文本

规范 10.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全面,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教学设计评分)

授课

技艺 11.教师语言规范、简洁,仪表大方、教态自然(公开课教学评分)

答辩

情况 12.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课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第二届竞赛增加了专业建设能力内容,竞赛的层次与难度骤然提高。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它涉及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定位、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师资建设、学习环境、教学组织、专业管理和质量效益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属专业的顶层设计,与教学能力要求相比,更能反映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内容要求详见下表。专业建设能力竞赛能反映学校内涵发展所应该达到的高度,体现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同时也是院校办学的质量保障。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建设能力竞赛评价表

学校: 专业: 时间:

专业带头人姓名: 职称: 性别:

评价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分数

10~1

专业

设计 1.专业定位。专业建设调研充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准确,符合职业岗位群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2.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发展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管理架构,校企合作开展专业的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师资队伍、学习环境、教学组织及顶岗或生产实习、专业管理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建设

专业实施 3.课程建设。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要求开发课程,课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齐全,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4.学习资源。合理选用教材与学材,充分配置工具书、维修手册和技术通报等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合理开发工作页、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教学软件,提供丰富的基于网络的专业学习资源endprint

5.师资建设。专业师资的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发展需求,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强

6.学习环境。建设具备专业特征的行业、企业文化氛围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具备符合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和功能的配置恰当,设备设施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安全运行

7.教学组织。依据课程类型特征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倡导体现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8.专业管理。建立校内外结合并符合专业全部课程实施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落实到位,有效监控,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合理

专业效益 9.质量效益。学生满意度、专业认同度和对口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高,企业、家长对学校的专业办学和学生的满意度高,专业规模与专业群发展好,专业的社会美誉度高,对外培训量大和技术服务好

文本规范 10.所提交的专业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完整,文字通顺,图表清晰(设计专业方案评分)

答辩情况 11.答辩者素质。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专业方案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在首届竞赛时,参赛人数仅200余人,但每一个选手后面都聚集着一个“众星捧月式 ”的团队。正是通过这种团队式的参与,锻炼了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和科研教改三支队伍。经过两年的努力,第二届竞赛参赛人数多达500多人,其身后还有更大规模的拉拉队。第二届竞赛选手在教学能力竞赛上基本可以独立应战,而专业建设的竞赛团队则普遍抱团奋战。这种教师个体“独立应战式”与专业团队“抱团奋战式”相结合的备赛和竞赛形式,对院校来说是一个极具难度、也极具影响力的挑战。

竞赛组织科学严谨,竞赛指导逐校进行

竞赛组织方面。抓住区域性竞赛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对象多、工作环节多、容易出现薄弱环节的特点,以科学、严谨的原则为指导,从以广州市人社局名义发布文件开始,直至最后的颁奖、总结,每个环节都考虑周详,体现竞赛过程的规范、严谨性,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性以及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竞赛指导方面。为了使各校参与竞赛的方向不偏、程序不歪、步骤不乱,竞赛的组织部门需要深入到各参赛单位巡回指导,开展必要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指导,详细解答参赛者的各种咨询。在两轮竞赛方案下发前后,作为组织方,我们有计划地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每期2天,培训人数达200多人。从技师学院到普通技工学校,培训面日益扩大;培训对象从教学副校长、教学科研管理中层干部逐步下移到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培训力度日渐加大;还举办了两期竞赛方案解读专题讲座,参加人员达700余人。

连续推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培训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积极效应,观念、理论逐渐被接受与认同,方法积极被运用,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逐步提升。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立竿见影的培养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经过培训并参加了竞赛的教师在竞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并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带动教师团队的集体进步。

评委多元化优化组合,评审开放式团队进行

为了体现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也为了从评审视角锻炼一批高水平的评审专家,确立了评委人选多元优化组合的原则。聘请了国内有名的职教专家、省内院校著名的老校长、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家、省市两级教育部门教研机构的专家、人社局市级专家、参赛学校教学副校长和教科研骨干共七类人员。

这样的评审队伍覆盖面广、影响大,尤其是让参赛学校的人员参加评审工作,在采取有效措施促其严格遵守评审纪律、公平公正评审的前提下,通过内外结合的开放式团队评审,使他们体会到不同参赛者、不同参赛团队的差别,学会专业建设的技术路径和工作方法,领会教学设计竞赛的核心要义,领略竞赛对于推动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他们普遍反映:既更深刻地领会了竞赛标准,客观地评出了优胜者,又充分学习了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这些参赛学校的评审专家即将成为院校内涵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这,也是组织区域性院校竞赛更为重要的目标。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三点感悟

首先,竞赛可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一种力量。

竞赛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触动力度远超设计者预料。竞赛既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较量,又是学校实力、魅力的全面展现,必然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吸引着广大同行的眼光,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竞赛期间,要求观摩的业界同行络绎不绝。作为组织方,我们在适当的范围内开放赛场。仅教学展示课环节,一天观摩人数可达上千人。同时竞赛过程成为同行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竞赛的功能效应明显扩大,参赛者的收获也远远大于参赛本身。这种竞争、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进程。

其次,竞赛过程是树立全市内涵建设标杆的过程。

两届竞赛的项目和设计思路既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一脉相承,又与国家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相吻合。竞赛设计上融入了人社部《关于印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3]10号)文件精神。这样,区域性竞赛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就得到明显增强。通过竞赛,不仅可以促进示范校建设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而且评审出了优秀专业建设团队13个、专业带头人13人、全市教学能手28人(首届12人、第二届16人),树立了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典范,成为全市各学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队伍成长的标杆。

再次,竞赛过程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过程。

只要参赛,学校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快内涵建设步伐。全市性竞赛等于晒学校家底、比学校实力,正是这种形式能有效地促进院校在竞赛目标、任务的指引下进行并加强内涵建设。从参赛人数的变化和结果看,用竞赛方式推动专业团队及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被普遍认同,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主体教育价值观迅速获得普及。

只要参赛,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必定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提高。两届竞赛方案均要求经系级、校级选拔后方可参加市级竞赛。用意在于,通过层层选拔,促使全市竞赛的项目主题、项目内容、项目评价标准等被学校领导、专业系管理团队、教师们充分吃透,并必然在参赛作品上、参赛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成为促进内涵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区域性竞赛,潜移默化地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技工院校的专业及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为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研究成果)endprint

5.师资建设。专业师资的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发展需求,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强

6.学习环境。建设具备专业特征的行业、企业文化氛围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具备符合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和功能的配置恰当,设备设施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安全运行

7.教学组织。依据课程类型特征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倡导体现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8.专业管理。建立校内外结合并符合专业全部课程实施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落实到位,有效监控,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合理

专业效益 9.质量效益。学生满意度、专业认同度和对口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高,企业、家长对学校的专业办学和学生的满意度高,专业规模与专业群发展好,专业的社会美誉度高,对外培训量大和技术服务好

文本规范 10.所提交的专业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完整,文字通顺,图表清晰(设计专业方案评分)

答辩情况 11.答辩者素质。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专业方案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在首届竞赛时,参赛人数仅200余人,但每一个选手后面都聚集着一个“众星捧月式 ”的团队。正是通过这种团队式的参与,锻炼了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和科研教改三支队伍。经过两年的努力,第二届竞赛参赛人数多达500多人,其身后还有更大规模的拉拉队。第二届竞赛选手在教学能力竞赛上基本可以独立应战,而专业建设的竞赛团队则普遍抱团奋战。这种教师个体“独立应战式”与专业团队“抱团奋战式”相结合的备赛和竞赛形式,对院校来说是一个极具难度、也极具影响力的挑战。

竞赛组织科学严谨,竞赛指导逐校进行

竞赛组织方面。抓住区域性竞赛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对象多、工作环节多、容易出现薄弱环节的特点,以科学、严谨的原则为指导,从以广州市人社局名义发布文件开始,直至最后的颁奖、总结,每个环节都考虑周详,体现竞赛过程的规范、严谨性,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性以及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竞赛指导方面。为了使各校参与竞赛的方向不偏、程序不歪、步骤不乱,竞赛的组织部门需要深入到各参赛单位巡回指导,开展必要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指导,详细解答参赛者的各种咨询。在两轮竞赛方案下发前后,作为组织方,我们有计划地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每期2天,培训人数达200多人。从技师学院到普通技工学校,培训面日益扩大;培训对象从教学副校长、教学科研管理中层干部逐步下移到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培训力度日渐加大;还举办了两期竞赛方案解读专题讲座,参加人员达700余人。

连续推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培训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积极效应,观念、理论逐渐被接受与认同,方法积极被运用,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逐步提升。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立竿见影的培养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经过培训并参加了竞赛的教师在竞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并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带动教师团队的集体进步。

评委多元化优化组合,评审开放式团队进行

为了体现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也为了从评审视角锻炼一批高水平的评审专家,确立了评委人选多元优化组合的原则。聘请了国内有名的职教专家、省内院校著名的老校长、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家、省市两级教育部门教研机构的专家、人社局市级专家、参赛学校教学副校长和教科研骨干共七类人员。

这样的评审队伍覆盖面广、影响大,尤其是让参赛学校的人员参加评审工作,在采取有效措施促其严格遵守评审纪律、公平公正评审的前提下,通过内外结合的开放式团队评审,使他们体会到不同参赛者、不同参赛团队的差别,学会专业建设的技术路径和工作方法,领会教学设计竞赛的核心要义,领略竞赛对于推动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他们普遍反映:既更深刻地领会了竞赛标准,客观地评出了优胜者,又充分学习了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这些参赛学校的评审专家即将成为院校内涵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这,也是组织区域性院校竞赛更为重要的目标。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三点感悟

首先,竞赛可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一种力量。

竞赛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触动力度远超设计者预料。竞赛既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较量,又是学校实力、魅力的全面展现,必然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吸引着广大同行的眼光,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竞赛期间,要求观摩的业界同行络绎不绝。作为组织方,我们在适当的范围内开放赛场。仅教学展示课环节,一天观摩人数可达上千人。同时竞赛过程成为同行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竞赛的功能效应明显扩大,参赛者的收获也远远大于参赛本身。这种竞争、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进程。

其次,竞赛过程是树立全市内涵建设标杆的过程。

两届竞赛的项目和设计思路既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一脉相承,又与国家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相吻合。竞赛设计上融入了人社部《关于印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3]10号)文件精神。这样,区域性竞赛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就得到明显增强。通过竞赛,不仅可以促进示范校建设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而且评审出了优秀专业建设团队13个、专业带头人13人、全市教学能手28人(首届12人、第二届16人),树立了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典范,成为全市各学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队伍成长的标杆。

再次,竞赛过程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过程。

只要参赛,学校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快内涵建设步伐。全市性竞赛等于晒学校家底、比学校实力,正是这种形式能有效地促进院校在竞赛目标、任务的指引下进行并加强内涵建设。从参赛人数的变化和结果看,用竞赛方式推动专业团队及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被普遍认同,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主体教育价值观迅速获得普及。

只要参赛,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必定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提高。两届竞赛方案均要求经系级、校级选拔后方可参加市级竞赛。用意在于,通过层层选拔,促使全市竞赛的项目主题、项目内容、项目评价标准等被学校领导、专业系管理团队、教师们充分吃透,并必然在参赛作品上、参赛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成为促进内涵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区域性竞赛,潜移默化地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技工院校的专业及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为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研究成果)endprint

5.师资建设。专业师资的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发展需求,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强

6.学习环境。建设具备专业特征的行业、企业文化氛围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具备符合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和功能的配置恰当,设备设施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安全运行

7.教学组织。依据课程类型特征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倡导体现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8.专业管理。建立校内外结合并符合专业全部课程实施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落实到位,有效监控,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合理

专业效益 9.质量效益。学生满意度、专业认同度和对口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高,企业、家长对学校的专业办学和学生的满意度高,专业规模与专业群发展好,专业的社会美誉度高,对外培训量大和技术服务好

文本规范 10.所提交的专业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完整,文字通顺,图表清晰(设计专业方案评分)

答辩情况 11.答辩者素质。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专业方案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在首届竞赛时,参赛人数仅200余人,但每一个选手后面都聚集着一个“众星捧月式 ”的团队。正是通过这种团队式的参与,锻炼了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和科研教改三支队伍。经过两年的努力,第二届竞赛参赛人数多达500多人,其身后还有更大规模的拉拉队。第二届竞赛选手在教学能力竞赛上基本可以独立应战,而专业建设的竞赛团队则普遍抱团奋战。这种教师个体“独立应战式”与专业团队“抱团奋战式”相结合的备赛和竞赛形式,对院校来说是一个极具难度、也极具影响力的挑战。

竞赛组织科学严谨,竞赛指导逐校进行

竞赛组织方面。抓住区域性竞赛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对象多、工作环节多、容易出现薄弱环节的特点,以科学、严谨的原则为指导,从以广州市人社局名义发布文件开始,直至最后的颁奖、总结,每个环节都考虑周详,体现竞赛过程的规范、严谨性,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性以及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竞赛指导方面。为了使各校参与竞赛的方向不偏、程序不歪、步骤不乱,竞赛的组织部门需要深入到各参赛单位巡回指导,开展必要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指导,详细解答参赛者的各种咨询。在两轮竞赛方案下发前后,作为组织方,我们有计划地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每期2天,培训人数达200多人。从技师学院到普通技工学校,培训面日益扩大;培训对象从教学副校长、教学科研管理中层干部逐步下移到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培训力度日渐加大;还举办了两期竞赛方案解读专题讲座,参加人员达700余人。

连续推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培训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积极效应,观念、理论逐渐被接受与认同,方法积极被运用,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逐步提升。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立竿见影的培养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经过培训并参加了竞赛的教师在竞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并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带动教师团队的集体进步。

评委多元化优化组合,评审开放式团队进行

为了体现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也为了从评审视角锻炼一批高水平的评审专家,确立了评委人选多元优化组合的原则。聘请了国内有名的职教专家、省内院校著名的老校长、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家、省市两级教育部门教研机构的专家、人社局市级专家、参赛学校教学副校长和教科研骨干共七类人员。

这样的评审队伍覆盖面广、影响大,尤其是让参赛学校的人员参加评审工作,在采取有效措施促其严格遵守评审纪律、公平公正评审的前提下,通过内外结合的开放式团队评审,使他们体会到不同参赛者、不同参赛团队的差别,学会专业建设的技术路径和工作方法,领会教学设计竞赛的核心要义,领略竞赛对于推动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他们普遍反映:既更深刻地领会了竞赛标准,客观地评出了优胜者,又充分学习了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这些参赛学校的评审专家即将成为院校内涵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这,也是组织区域性院校竞赛更为重要的目标。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三点感悟

首先,竞赛可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一种力量。

竞赛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触动力度远超设计者预料。竞赛既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较量,又是学校实力、魅力的全面展现,必然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吸引着广大同行的眼光,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竞赛期间,要求观摩的业界同行络绎不绝。作为组织方,我们在适当的范围内开放赛场。仅教学展示课环节,一天观摩人数可达上千人。同时竞赛过程成为同行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竞赛的功能效应明显扩大,参赛者的收获也远远大于参赛本身。这种竞争、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进程。

其次,竞赛过程是树立全市内涵建设标杆的过程。

两届竞赛的项目和设计思路既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一脉相承,又与国家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相吻合。竞赛设计上融入了人社部《关于印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3]10号)文件精神。这样,区域性竞赛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就得到明显增强。通过竞赛,不仅可以促进示范校建设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而且评审出了优秀专业建设团队13个、专业带头人13人、全市教学能手28人(首届12人、第二届16人),树立了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典范,成为全市各学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队伍成长的标杆。

再次,竞赛过程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过程。

只要参赛,学校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快内涵建设步伐。全市性竞赛等于晒学校家底、比学校实力,正是这种形式能有效地促进院校在竞赛目标、任务的指引下进行并加强内涵建设。从参赛人数的变化和结果看,用竞赛方式推动专业团队及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被普遍认同,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主体教育价值观迅速获得普及。

只要参赛,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必定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提高。两届竞赛方案均要求经系级、校级选拔后方可参加市级竞赛。用意在于,通过层层选拔,促使全市竞赛的项目主题、项目内容、项目评价标准等被学校领导、专业系管理团队、教师们充分吃透,并必然在参赛作品上、参赛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成为促进内涵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区域性竞赛,潜移默化地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技工院校的专业及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为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竞赛内涵院校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我看竞赛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