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2014-08-25 05:41梁诗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品德课自律能力

梁诗琴

在思想品德课中使用讨论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共同参与教学,充分体现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但在运用的过程中,组织难度较大,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如果开展不好,既浪费了时间,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也来谈谈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一、准备阶段:给予学生时间做好准备,避免讨论无话可说,没有深度或广度,流于形式

准备阶段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任何一节新课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都应该首先从辅导学生读书入手,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设问质疑。如果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前开展一些调查活动,在调查的基础上准备好讨论提纲。在课堂上提出的讨论问题,也要给予学生时间做好准备,要求个人先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开展讨论,这样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使问题讨论得更深更广,从而避免有些学生无话可说或走形式的情况发生。如在讲授“自由与自律的关系”的内容时,学生学完课本上的内容后,产生了许多疑点,如:有自律才有自由,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自律越多,自由越多呢?或者自由越多,自律就越多呢?全班学生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一种认为不是。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了大量的事实材料,并指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这些工作都为下一阶段的讨论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提出问题:讨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探究价值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探索真理比交给学生真理更重要。课堂讨论法的教学活动应该强调和坚持这种探索精神,这是讨论法的本质特征。然而,如果教师布置讨论的题目太容易或者书本上直接有答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题目太难,又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准确地确定讨论点是讨论式教学的难点,因为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笔者认为讨论点的确立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与课本重点、难点有关的社会热点或课本的重难点。社会热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2.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是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的心得那就比教师讲的要记忆深刻得多。如初一思想品德课中,教学性格这一知识点,在讨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产生什么样的性格,对吗?”这个问题时,学生显得兴致勃勃。因为一来书本上也有相关的内容,为他们的讨论提供了依据;二来性格与他们有很大的关系,于是他们产生了好奇。他们甚至举出了周恩来的例子,周恩来从小生活在地主剥削阶级家庭里,在这样环境中,他却产生助人为乐的性格。更多的例子使讨论内容得到了充实,学生也受益匪浅。

三、讨论过程:确定讨论的形式,给学生分好工,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这一阶段是课堂讨论法的实质阶段。讨论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座位的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可以是小组或全班讨论,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还可以采取小组先议论,后大组辩论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形式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关系讨论的效果,所以要结合讨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当中,往往容易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问题。因为讨论法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组中,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当然也有学习能力弱的,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往往习惯于等别人的答案,或者因为自卑心理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成为小组的代言人。所以,教师应创设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分好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给予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更多的鼓励、督促、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给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醒和引导,使他们能互相帮助,从而达到畅所欲言、充分交流的目的。

四、总结阶段:对讨论活动的总结必须明朗、简洁

在学生热烈讨论和激烈的辩论之后,教师应对讨论活动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应注意全面性、辩证性、鲜明性和提高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路、观点进行较为全面的点评,并在点评中注意肯定主流,指出错误,展现真理,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对真理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实践证明,如果把讨论法运用得好,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更积极、更主动、更牢固,而且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寓德于教的目标也在课堂讨论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品德课自律能力
坚持自律 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新语
自律的力量
知耻自律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