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艳峰,李军亮(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CNPC采油采气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研究室,湖北荆州434023)
特低渗透油井层间干扰分析
鲁艳峰,李军亮(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CNPC采油采气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研究室,湖北荆州434023)
在特低渗透油藏压裂井产能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层油藏油井合采和单采的向井流动态预测模型,考察层间距、地层压力和含水率等3个参数变化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距、含水率以及地层压力3个因素对产量增加量都存在影响,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地层压力,在所研究的地层渗透率和地层压力范围内,层间距在400m以内的储层都不需要采用分层开采的方式。
层间干扰;层间距;地层压力;含水率;合采;分采
层间干扰现象普遍存在于多层系油藏开发中,影响油藏开发动态。多层系油藏高效开发的前提是进行层间干扰分析并确定其干扰程度,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
低渗透油藏由于储集层渗透率低,层间渗透率差异小,渗透率对层间干扰的影响有限[1]。笔者对影响产量动态的3个主要因素:层间距、地层压力以及含水率进行两两定量分析,对比不同组合下合采与分采产量,分析各参数变化对层间干扰的影响。
研究多层合采层间干扰问题,首先要对单层向井流动态 (IPR)进行预测。特低渗储层油井自然产能低,一般都采用压裂投产方式,赵志成[2]采用椭圆流模型,考虑启动压力和介质变形对产能的影响,导出了低渗透油藏压裂井IPR预测方法。笔者即用该方法预测油井IPR。
在单层IPR预测基础上,进行合采和分采产能预测。图1是双层分采、合采的IPR曲线示意图。
图1 双层分采、合采IPR曲线示意图
将产量最大时对应点的压力、产量作为合理压力和产量,则分采时上层的合理流压和产量分别为ph1、Qh1,下层的合理流压和产量分别为ph2、Qh2;2层分采时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为Qh1+Qh2。单采上层或下层时,IPR曲线与分采时是一样的,所以单采上层时油井的合理流压和产量分别为ph1、Qh1,单采下层时的合理流压和产量分别为ph2、Qh2。
两层合采时的合理流压和产量分别为ph3、Qh3。
分采相对于合采产量增加百分比按下式计算:
式中:Qh1为分采时上层的产量,t/d;Qh2为分采时下层的产量,t/d;Qh3为合采时的产量,t/d;η为合采产量增加比例,%。
以B465井区c6和c8两层为例, 2层均为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砂岩油藏。c6储层平均油层中部深度2020m,平均油层厚度15.9m,平均地层温度69.7℃,平均原始地层压力16.73MPa;平均孔隙度11.41%,渗透率0.53m D;地层原油密度0.723g/cm3,地层原油黏度1.07m Pa·s,饱和压力12.08MPa,溶解气油比115.7m3/t。c8储层平均油层中部深度2180m,平均油层厚度14.4m;平均地层温度69.31℃,平均原始地层压力17.00MPa,储层平均孔隙度10.9%,渗透率0.87m D;地层原油黏度1.1m Pa·s,地层压力17.0MPa,饱和压力11.7MPa,气油比115.7m3/t。
图2 层间距为200m时不同地层压力组合下的产量增加比例
图3 层间距为400m时不同地层压力组合下的产量增加比例
2.1 层间距-地层压力分析
固定c8油层中部深度不变,取不同的层间距,在每个层间距下计算不同地层压力组合下的分采产量和合采产量,结果如图2~4所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层间距和地层压力同时影响着产量增加比例,在同一层间距下,上下层地层压力相差越大,单采和合采之间可能的产量相差值也越大。如果将增产50%作为采用分采的标准,那么根据结果可知,当层间距为0~400m时,在所分析的地层压力范围内(11~21MPa),都不需要采用分采方式开采。
2.2 含水率变化与产量关系分析
固定c8油层中部深度不变,取400m的层间距,计算不同含水率组合下的分采产量和合采产量,结果见图5。由图5可以看出,含水率的变化对产量增加比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次于地层压力。
图4 层间距为600m时不同地层压力组合下的产量增加比例
图5 层间距为400m时不同含水率组合下的产量增加比例
1)对于低渗油藏开发,层间距、含水率以及地层压力3个因素对产量增加量都存在影响,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地层压力。
2)在分析数据范围内,层间距在400m以内的特低渗油井可以不考虑分采。
[1]鲜波,熊钰,石国新,等.薄层油藏合采层间干扰分析及技术对策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14(3):51~54.
[2]赵志成.低渗透油藏压裂井椭圆渗流IPR曲线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5):105~106.
[编辑] 黄鹂
TE348
A
1000-9752(2014)09-0121-03
2014-07-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7003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14220110001)。
鲁艳峰(1973-),男,1997年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博士生,主要从事低渗油气田开发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