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2年高被引论文分析

2014-08-22 09:05:10柳莎丽
关键词:稿源职称资助

柳莎丽

(江汉大学 期刊社,湖北 武汉 430056)

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该论文正式发表后,在某段时期被其他发表文献引用的累积次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1]对作者而言,论文被引率越高,意味着学术影响越大。对期刊而言,高被引论文是期刊高质量高水平的主要贡献者,是成就高质量高水平期刊的核心内容。[2]《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文简称《学报》)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报道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2006~2012年《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被引论文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总结近年来的办刊经验及规律,以期对组约稿件和选题策划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刊物质量。2011年《学报》刊期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对引用情况的影响,本文未列入统计。

截至统计日(2014年4月28日),《学报》2006~2012年共载文874篇,总被引频次为1891,篇均被引频次约为2.12;而140篇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1058,篇均被引频次约为7.56。《学报》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了其统计区间发文总被引频次的55%。

一、学科分布

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一直以来,《学报》主要刊载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论文,并设置有特色栏目“武汉学研究”、“社区研究”及“公法研究”,近年来,则逐步向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扩展,开辟了文史研究、图书管理与传播学研究等栏目。由于多年办刊经验的累积,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成为《学报》的优势学科,从下表1的数据也可看出,教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高被引论文,贡献了大部分的高被引频次。其他学科则由于栏目刚刚起步或发文数量不多等原因,在被引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当然,学科性质本身也会对论文被引造成影响,比如教育学领域论文的参考性、实践性较强,故其被引用率较高。

表1 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

注:括号内的数据为被引频次。

二、稿源分布

在服务学校科研教学的同时,提高自身办刊水平是《学报》的首要任务。从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的内外稿分布情况来看(表2),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的外稿所占比例均高于内稿。众所周知,稿源开拓对提高刊物被引率有很大影响,但在发掘优质稿源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校内优质稿源的维护。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中的内稿被引频次为434,约占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的39.5%。优秀内稿仍占据不小的比例。

表2 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的内外稿分布

表3 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的主要地区分布

如表3所示,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的来源地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福建、北京等在内的12个省和直辖市,以及由于篇幅所限未列出的重庆、江西、海南、吉林、辽宁、新疆等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表明《学报》稿源的覆盖地区较广,但优质稿源仍主要集中于湖北省内。从地缘优势来说,《学报》对省内优秀作者的信息掌握得更加全面,从而为组约稿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刊物影响范围的扩大,《学报》也吸引和组约了部分优质稿件,但数量不多。

三、作者群分布

从下表4可以看出,有92篇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所属机构是高等院校,其余由于篇幅所限未列出的48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则来自各级科研院所、党校及其他院校等单位,其中,来自《学报》主办单位江汉大学的作者就占了将近1/3。与前文一致,说明校内作者仍是《学报》的核心作者群体。

表4 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主要所属机构分布

对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职称统计(表5)表明,大多数作者均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其他无职称的作者中,未单独列出的在读博士生的比例则将近一半,且总数高于初级职称作者。其一,这是由于职称越高的作者,其学术影响力越深远;其二,因为中级或以上职称的作者正处于职业上升或成熟期,随着自身学术造诣的不断提高,其对应的成果产出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大;其三,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或因参与老师主持的基金课题,从而发表了相对具有前瞻性的论文。总的来看,中级或以上职称的作者是《学报》主要的优质作者群体。

表5 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职称统计

注:“高级”包含教授、研究员、编审、研究馆员等,“副高”包含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副研究馆员等,“中级”包含讲师、助理研究员、编辑、馆员等,“初级”包含助教、研究实习员、助理编辑、助理馆员等;所列职称均为论文发表时的作者职称。

在分析了高被引论文作者群的职称分布后,再来看作者的年龄段统计。表6显示,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年龄在31~50岁之间的占大多数,其中,31~40岁间的作者共计发文54篇,41~50岁的作者共计发文52篇;30岁及以下的作者和51岁及以上的作者分别发文15篇和19篇。年龄分布情况从侧面反映了与职称统计相一致的结果,即30岁以上的作者通常进入了科研旺盛期,成果产出丰富且优质,到50岁以后精力下降,科研投入及产出自然相应减少。

表6 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年龄段统计

注:统计数据均为论文发表时的作者实际周岁年龄。

四、基金资助论文分布

2006~2012年,《学报》刊发的获基金资助的高被引论文共有39篇,约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7.9%。由表7可知,其总数呈上升趋势,这与编辑部积极组约稿件有一定关联。其中,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数量最多,共18篇,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数量次之,共13篇,市校级和其他类基金资助论文共8篇。统计还显示,基金资助的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为230,约占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的21.7%。从数量和被引频次来看,基金资助并不是《学报》论文被引的必要因素,这与基金项目论文产出高被引论文的可能性较大[3]的结论不相符。究其原因,可能是《学报》刊发的部分基金资助论文与其所获资助项目的内容关联并不大,亦或作者多为项目参与者而非项目主持人,因此,其论文的实际研究水平有限,也就不会成为被引对象。

表7 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

由上可见,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的篇数占总发文数量的比例约为16%,被引频次则约占总被引频次的55.9%。这充分说明,高被引论文对期刊引证指标和影响力的贡献,因而在组约优质稿件方面下功夫,对提升刊物质量、引证指标具有重要意义。2006~2012年,《学报》高被引论文分布在9个学科。其中,排名前四位的教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的被引频次,占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的79.3%,其他5个学科占比较少。因此,要巩固《学报》传统优势栏目的质量,同时,加强对新设栏目的稿源挖掘。

如上所述,《学报》高被引论文的地域性较强,优质内稿不论是篇数还是被引频次仍占不小比例。从现实考量,《学报》立足于湖北科教大省的地位以谋求发展是可行的,但同时也面临局限,下一步应思考如何拓展宣传渠道,这对组约稿件工作的开展也是有利的。而对于优质内稿的组约,首先要建立核心校内作者信息库,与这些作者常联系多交流,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以便后续策划组稿;其次,应与学校科研处加强合作,及时获取校内科研成果信息,对那些具有前瞻性或是重大选题的研究项目,可主动向立项人约稿。《学报》的高被引论文作者主要集中在31~50岁且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群体。这说明,一方面,编辑要重视40岁以下的年轻作者,多向其提反馈意见,在论文写作上帮助其成长;另一方面,编辑应积极组约已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40岁以上作者的优稿。《学报》基金资助的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和总数量都没有超过30%,这表明要理性对待基金资助论文,应以论文本身的质量、水平作为是否刊发的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马云彤.《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高被引论文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2]程琴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被引论文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3]赵丽红.基于高被引论文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08(12).

猜你喜欢
稿源职称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记者摇篮(2018年9期)2018-12-17 07:57:18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4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传播与版权(2016年4期)2016-03-28 09:29:48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创办中文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的几点感悟
职称
草地(2014年1期)2014-12-09 03: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