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妮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
近些年来,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面临严峻的通胀形势,社会消费物价指数(CPI)连创新高。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出现全面较大幅度的上涨,导致百姓的菜篮子愈加沉重,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现有的研究从多个方面给予了解释,譬如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国际农产品价格上升的传导机制,国内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变等等。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我们无法忽视社会通胀压力这个大的背景,即货币供应量及其他货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从理论来看,基于货币理论的观点认为产品价格波动是货币供给变化的必然反映,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从现实来看,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积极的货币政策,采取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多种措施来刺激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货币供应量增加,仅200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幅度就达到了28.42%,通胀压力较大。卢锋等(2002)认为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意义上,通货膨胀变动都领先市场粮价变动,因而通货膨胀对粮价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反之不成立[1]。宋国青(2008)认为,通胀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由于名义利率调节不足,经济扩张时期的真实利率下降,低利率导致投资行业就业增加,农业就业相对下降,农业投入下降引起农产品相对供给下降,价格上升[2]。刘霖 (2009)的研究认为农产品是通货膨胀的先头兵,农业是通货膨胀最先影响到的行业,即通货膨胀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3]。王小宁(2011)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4]。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小组(2011)研究认为,从短期看,不同时期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具体原因各异;但从长期看,流动性过剩对农产品价格具有显著影响,通货膨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而不是结果[5]。杜两省等(2012)研究发现食品价格和通货膨胀互为格兰杰因果原因,而且相对而言通货膨胀能更好地解释食品价格的变化[6]。此外,如图1所示,根据近年来CPI及农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动,我们发现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时候,农产品价格涨得更高。通胀率低的时候,农产品价格跌的更严重,这也是二十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3年全国两会指出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远高于2013年《经济蓝皮书》预测的8.2%的GDP增速。可见,我国将仍然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将持续存在。在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我们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因此,在当前的通胀背景下,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我们需要促进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市场化,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图1 2009-2012年消费物价指数(CPI)与农产品价格指数(NPI)变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数据中2009-2012年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中的农产品指数(CPI、NPI数值均为以上年同期为100%而测算出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通货膨胀是通过何种机制来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呢?国内的一些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物价产生永久性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最终大部分体现在物价的变化上[7],而且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农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工业品相对价格下降[8]。国外对于货币供应量与农产品价格波动之间的具体关系,可分为两类:(1)货币供应量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Gil等(2009)利用Bordo模型对各国的货币供应量、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化是农业品价格波动的原因[9]。这种观点认为,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波动来源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具体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2)货币供应量不是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原因。Lapp(1990)对美国货币供应量、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应量变化才能引起农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实际货币量增长和预期到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则和农产品相对价格变化没有关系[10]。Bakucs和 FertoIsaac(2009)[11]、Awokuse(2005)[12]、Hye(2009)[13]、Hayo、Kutan和Neuenkirch(2012)[14]对不同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对于农产品相对价格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主要来源于样本的特殊性。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以来,我国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农产品价格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09年至2011年间农产品价格曲线陡峭、上升幅度大,2012年以后农产品价格则趋于高位平稳状态。2009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最小值为118.12,最大值为165.59,波动幅度达到40.19%。
除了农产品价格指数之外,从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各农产品价格波动同样非常显著。首先,粮食和食用油的价格涨幅明显。大米上涨52.42%,面粉上涨33.98%,大豆油上涨21.84%,花生油上涨40.52%。其次,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上涨严重。猪肉波动最为频繁,09年1月与12年12月之间的上涨幅度为24%;牛肉上涨68%,羊肉上涨74%,鸡肉上涨32%,鸡蛋上涨52.52%,带鱼上涨75%,鲤鱼上涨23%。再次,蔬菜和水果价格波动剧烈。由于蔬菜是季节性强的农产品,因此对其价格的考察我们选取了2009-2012年的峰值,黄瓜峰值价格上涨51.07%,西红柿的峰值上涨48.43%,油菜的峰值上涨了27.91%。从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苹果价格稳步上涨,涨幅为53.51%。
与此同时,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之间基础货币供应量(M1)稳步上升,由165214.34(亿元人民币)上涨到296883.05(亿元人民币),涨幅高达79.70%。根据图2,我们看到基础货币供应量与农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动很吻合,这正说明了基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结论。
图2 2009-2012年农产品价格指数(%)波动与基础货币(亿元人民币)供给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09-2012年统计数据之货币统计概览中的货币供应量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数据中2009-2012年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中的农产品指数(以1998年为基期,分别测算之后得出的每年每月的农产品价格指数)。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11年的研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影响农产品价格,分别是货币因素和投机需求。货币因素指基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导致人们名义收入的上涨,进而导致了对农产品的短期需求。投机需求指在存在强烈通胀预期的情况下, 以投机和盈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和投机交易使农产品价格变化表现为资产属性而非商品属性,主要是指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产生的乘数效应。
从具体的货币政策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大致经历了“适度宽松”、“稳健”、“对稳健进行微调”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政策有: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等。2010年12月20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2.50%和5.5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大事记(2010)》。,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第二阶段为2011年1月-2011年11月。从2011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从2011年1月到2011年7月,央行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大、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达到21.5%和18.0%的历史最高水平,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达到3.5%和6.5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大事记(2011)》。。
第三阶段为2011年12月-2012年12月。从2011年11月至今,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截止7月6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到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到6%。与上一阶段相比,此阶段的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宽松”*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大事记(2012)》。。
表1是对不同阶段下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的总结。我们发现货币政策与农产品价格表现基本一致。第一阶段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阶段末期几乎所有价格均出现上升的趋势。第二阶段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末期几乎所有价格都转为下降或者平稳趋势。第三阶段为微调的稳健货币政策,各农产品价格出现上升的趋势。总体而言,基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及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基础货币供给的减少及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表1 后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
对于货币供应量与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采用构造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方法来展开。Hossain(2008)利用孟加拉国1973至2006年的数据,对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货币供给、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农产品价格的反应要快于工业品价格,但是不支持货币中性[15]。Frankel(2006)发现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较其他商品更大,因而短期内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对其影响更为显著。短期内名义货币供应量水平的下降会引起名义利率的升高,从而使得农产品价格低于长期均衡水平,即出现农产品价格“超调”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义货币供应量减少对名义利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逐渐消失,一般价格水平随之上升,从而农产品价格将重新回到长期均衡水平[16]。
本节运用协整检验法,研究了货币供给量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是由Johansen和Juselius(1990)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检验方法,目的是判定一组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被称为Johansen协整检验。其基本思想在于:如果两个或多个时间序列变量是不平稳的,但它们同阶差分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在经济学意义上,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一个变量的绝对值的变化便会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绝对值的变化;若变量之间没有协整关系,则不存在一个变量来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绝对值变化的基础。
表2列出的是对农产品价格指数,以及各类农产品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工业品价格以及汇率之间协整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农产品总体价格与货币供应量M呈正相关关系,当M1变动1%时,农产品价格整体变动0.2%。
此外,根据货币供应量在各农产品协整方程中的系数,我们将以上农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土豆、大白菜、牛肉、活带鱼以及鸡蛋,在这些农产品的协整方程中,基础货币供应量系数均大于1,也即土豆等农产品价格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弹性大于1,说明其对通胀压力最为敏感。第二类包括羊肉和花生油,两者的协整方程中,货币供应量的系数分别为0.89和0.77,处于0.5和1之间,说明它们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较为敏感。第三类包括大米、鸡肉、活鲤鱼、鸭肉、大豆油,这些农产品价格的货币供应量弹性均小于0.5,表明它们对于通胀压力最不敏感。
表2 主要农产品价格、工业品价格、货币供应量及汇率协整系数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价格数据。
根据汇率在协整方程中的系数,将农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花生油和牛肉,其价格的汇率弹性为负数且绝对值均大于5,说明花生油与牛肉价格受汇率影响较大。第二类包括羊肉、鸡蛋、活鲤鱼、大米、土豆、鸡肉、活带鱼、大豆油、苹果和鸭肉,这些农产品的协整方程中,汇率的系数为负值,且绝对值处于0到5之间,结果表明汇率对这些农产品价格的影响适中。第三类只包括大白菜,其协整方程中汇率系数为正,主要原因是我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大白菜的进出口贸易,因此白菜基本不受汇率影响。
伴随着金融危机中货币政策的频繁推出,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物价呈现大幅度上涨,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尤其突出。本文运用了2009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及货币政策资料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我国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变动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货币供应量正是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直接原因,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正向变动可以带来农产品价格的正向变动,这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用于提升农产品价格,进而达到使农民收入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表明可以利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农产品价格。不过,具体到各类农产品,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在长期内调节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水平,还是要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根源入手。
(1)建立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首先,要稳定农业生产,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特别是价格对通胀压力和外汇压力敏感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补贴等手段保障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匹配。其次,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合理建立农产品集散地,通过在城市社区建立农贸市场等方法,打通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此外,要加强农产品价格的市场调控力度。在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保障农民的利益,并维持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稳定。
(2)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进行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等,提高农业种植、养殖的积极性,确保农产品供给充足。此外,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满足农户信贷需求,保障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充裕。其次,要鼓励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由于我国小农经济存在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与分散性,一方面,小农对农产品的通胀预期存在谬误,对农产品采取惜售或囤积等行为,而这些行为会影响农产品正常的市场供求,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上下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小农经济的零散性,致使我国农户在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中成为利益损失最严重的一方。因此,政府可通过建立农业组织、专业协会等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这不仅可以降低农户自身调节的盲目性对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还可以稳定农产品价格。此外,农户也可以和大企业合作,由于大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强,对市场信号也更加敏感,往往能将风险最小化,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3)完善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管理,用好货币政策这把“双刃剑”。随着宏观经济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日益增强,外汇管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一系列经济宏观调控手段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提升农产品价格,而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具有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效果,但会损害农民利益。这说明,在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同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双刃剑作用,太松或太紧都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市场上的货币超发或者紧缩都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在出台货币政策同时,尤其要密切关注那些通胀压力敏感型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力求使得货币政策引起的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在合理范围之内。
(4)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近年来,为了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采取粮食补贴、粮食收购及粮食存储等方式来维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然而,政府制定的收购价格成了市场价的基价,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弹性非常小,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形成的影响微乎其微,进一步导致很多农产品难以抵抗同类进口产品的冲击,而造成其短期的剧烈波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现农产品价格的长期稳定。
(5)建立持续且灵活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打击热钱炒作。农产品价格波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原因日益复杂。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外各种因素叠加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呈现复杂化。从国内来看,尽管国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目前较为成功的农产品价格稳定政策还是保证了国内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对于个别时期,个别农产品超出预期的价格波动范围,政府应及时地稳定市场,打击热钱炒作等不良市场行为,以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转。从国际来看,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纷纷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内外流动性过剩,农产品市场的输入性通货膨胀逐渐显现。因此,政府在稳定农产品价格时,不仅要考虑国内因素,更要注重与日俱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6)完善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体系,更及时地应对货币政策的冲击。针对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国家应重点加强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建设,建立宏观经济、货币供应以及产品价格等完整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预期能力,通过所获取的市场信息,让处于零散状态的农户学习并适应对市场信息和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预测,并做出恰当的判断。
(7)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业是农业建设的目标,只有建设现代化农业才能有力地保障农产品供给,并且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维持我国农产品价格的稳定。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此外,要努力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水平,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不断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最终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卢 锋,彭凯翔.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1987-1999)[J].经济学,2002,1(4):821-836.
[2]宋国青.对通胀原因及对策的再反思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8-04(24).
[3]刘 霖.农产品价格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J].农村经济,2009,(3):69-71.
[4]王小宁.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0):7-8.
[5]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小组.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市场调控 [J].农业技术经济,2011(3):4-12.
[6]杜两省,周 彬,段鹏飞.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互动机制及共同原因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6):23-33.
[7] 王 冲,陈 旭.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与流通改革的思路探讨 [J].中国软科学,2012(4):11-17.
[8] 常 清.量化宽松政策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3):8.
[9] Gil J M,M Ben Kaabia,H E Chebbi.Macroeconomics and Agriculture in Tunisia [J].Applied Economics,2009:105 -124.
[10] Lapp J S.Relative agricultural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8):622-630.
[11] Bakucs Lajos Zoltan,Imre FertoIsaac.Monetary impacts and overshooting of agricultural prices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case of hungary.Contributed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 [Z].Beijing,2009.
[12] Awokuse T O.Impact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on agricultural prices [J].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2005(10):226-236.
[13] Hye Q M A.Money supply and agricultural prices:a causality analysis for Pakistan economy(quarterly data analysi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193-199.
[14] Hayo Bernd,Ali M Kutan,Matthias Neuenkirch.Communication matters:US monetary policy and commodity price volatility [J]. Economic Letters,2012,117(1):247-249.
[15] Hossain Akhand Akhtar.Responses of agricultural prices,industrial prices and the agricultural terms of trade to money supply shocks in Bangladesh,1973M1-2006M6 [J] .Indian Economic Review,New Series,2008,43(2):287-316.
[16] Frankel J A.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real commodity prices [R].NBER Working Paper No.12713,Decemb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