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瑶华
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儿科,武汉 430200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6个月~6岁婴幼儿,1~3岁婴幼儿中更常见,发病率高达20%左右,以冬春气候变化剧烈时尤易反复不愈。由于反复感染及过度治疗,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笔者在临床中对表现为滞热型体质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中药配方颗粒剂,用清热导滞法在缓解期进行干预,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全部病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共268例,其中男132例,女136例;0~2岁128例,3~5岁91例,6~12岁49例。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8例,其中男68例,女70例,平均年龄2.6岁,平均病程2.1年。对照组130例,其中男64例,女66例,平均年龄2.7岁,平均病程2.0年。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标准》[1]。①0~2岁婴幼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0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以上;3~5岁幼儿,每年呼吸道感染8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6~12岁儿童,每年呼吸道感染7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1次至少要间隔7 d以上。小儿滞热型体质诊断参照对小儿的体质分型标准[2],面色红润,食欲好,嗜肉脂甜食,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符合以上西医诊断标准与滞热型体质诊断标准患儿纳入。
对照组予以左旋咪唑,口服,剂量2~5 mg/kg·d,睡前喂服,隔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予以中药免煎配方颗粒剂,口服,自拟清热导滞方,方药组成为石膏、知母、连翘、山栀、竹叶、枳实、槟榔、陈皮、莱菔子、山楂、神曲、麦芽、甘草。药量根据患儿年龄与体重,灵活增减。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2组均进行合理饮食指导。
疗程结束继续给予门诊与电话随访,记录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次数、病程和病情。
参照《第六届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3]制订。显效:3个月以上仅发病1次或每年发病少于2次;有效:与用药前相比,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减少3~5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发病减少1~2次;无效:治疗前后发病次数无明显变化。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中,显效43例,有效50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71.53%。治疗组中,显效115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3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发病与患儿
自身免疫功能、环境因素及营养状态有密切关系。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为外邪侵袭。古代医籍将反复呼吸道感染纳入“虚人感冒”与“体虚感冒”范畴。辨证多属“肺脾气虚”与“气阴两虚”证。然而临床上还有部分患儿体质偏实,无虚证表现。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惯纵有加,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食积内停,蕴而生热,内火偏盛,表现为面色红润,咽痛口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等脾胃滞热之象。祖国医学认为“内无热,外无感”,如果内热出现,会引来外感。所以内热是反复易感的主要因素,治疗当清热导滞。本文自拟方中石膏入胃经,清胃热;知母、山栀清热泻火;连翘清解郁热;薄荷、竹叶外疏内清;枳实、槟榔消积行气;莱菔子、山楂、神曲、麦芽消积导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导滞,消积和中之功。所采用的中药配方颗粒剂,是以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去除残留农药、汞、铅等有害物质,浓缩分离干燥而成,既可免去患者传统煎煮的麻烦,又可保证中药饮片的全部特性,药性强,药效高,服用量少,更便于患儿服用。本研究表明,用清热导滞法拟方治疗小儿滞热型体质反复呼吸道感染,在减少发病次数、改善症状、病程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西药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治疗。临床实践还表明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性,虽然小儿“脏气清灵”,体质类型较成人相对简单,但辨质论治在儿科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及中医所具有的整体调节特色,扶正祛邪不可替代的优势。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110.
[2] 郑军,温振英,樊惠兰.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2):41-42.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第六届全国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