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喜
摘 要:一直被尊为学习语文的手段与学习之母的——阅读文本和文字提取的技能,在历来的实践中被多次证明。通过这些实践也可以看出阅读心理本体的质量对阅读效率来说尤其重要。在最佳心理状态下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的纠正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心理;培养策略
一、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水平之间的关系
学生阅读心理辩证统一于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够推动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心理。根据语言心理专家的观点,所谓的阅读就是阅读者通过自身的视听感知器官,从简单的文字符号中获取意义复杂的智力活动。这个活动包括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认知等诸多方面。因此,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展与培养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一方面让学生吸收了语文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为将来创造文明的读书习惯奠定了基础。换一个角度来说,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受到学生阅读心理的制约与影响。也就是说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具备良好的阅读心理的话,就会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达到独立的阅读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熏陶情感,发展个性,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反之的话,如果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心理的话,就不会有很强的阅读需求以及阅读兴趣,或者害怕阅读,看到书就“头大”。比如,笔者以前带过一个小学生就具有很好的阅读心理,班级里面的很多同学都无法与之匹敌,他们的阅读心理都很差。在我上课的过程中,曾经拿出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阅读心理好的学生阅读得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懂得文章的主旨,而其他学生则要慢半拍,由此我们也能看出这是多么大的悬殊啊。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
1.加强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要知道阅读是关于情感与认知的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情感性。尤其是对语文教材来说,语文教材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魅力,情感要求也丰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勤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善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的情感与理性分析交融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其情感、品德、审美以及心理。在训练的过程中,运用联想教学。对于语文阅读来说,联想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阅读不能没有联想,从而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融合。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语文阅读来说。学生在课上的阅读量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学生必须在课下的时候,自己看书,增加阅读量。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阅读兴趣,兴趣会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与教师达到感情共鸣,那么这种兴趣的激发是在什么样的情景氛围中产生的呢?首先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氛围来创设教学情景,指导学生阅读。笔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采用音乐渲染的方法,运用图画多媒体以及Flash动画来创设情景。比如,在进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的教学时,在指导学生阅读那些描写爬山虎的片段时,为了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先泛读,利用自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身对于该文章的感受,这也是响应新课改的需要。其次出示爬山虎的Flash画面,配上舒缓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一个深层次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自己朗读。经过如此练习之后,学生的朗读感人肺腑,声情并茂,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总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3.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心理
所谓的探究阅读其实是学生主动进行阅读,主动参与到阅读中的一种阅读方式,良好的探究阅读心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的材料与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作品,是文学的精华,艺术的瑰宝。可是这些文学作品受到当时时代的影响,或者内容与形式的限制,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瑕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因势利导,启发鼓励学生去思考、辨析、探索、研讨。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文章中单一的问题,看到多样的系列化问题,这是一种阅读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心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心理,让学生形成乐读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的话不仅能从根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王洪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青年文学家,2013(36).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