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课异构”教学策略的对比与反思

2014-08-22 13:54缪惠菊
新课程·上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传统课堂同课异构

缪惠菊

摘 要: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教学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而“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能够实现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关键词:同课异构;传统课堂;教研形式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而对此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可以说各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它实现了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而所谓的“同课异构”实质上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立足于各自的教学经验,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教研形式。

2013年5月中旬,我校举行了一学期一度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历史组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的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形式是由本校的陈老师与外校来的林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和表现;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胡佛反危机政策的特点及效果。在教材的处理和重难点的预设上,两位老师都有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重难点的预设策略上也基本一致,但突破的方法不同。其重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难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影响和“自由放任”政策。从教学模式来看,陈老师的课属于目前我们学校正“流行”的“三环自主”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的前15分钟学生同组交流、完善学案,课中15分钟教师精讲,课尾15分钟合作讨论、课堂检测),而林老师的课则是相对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较量。下面主要从两位老师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影响和爆发的原因”的教学处理来讲讲。

一、关于经济危机的表现

陈老师在事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中已有预设的思考题,此环节主要是由同组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从金融、工业、农业和外贸方面来回答。这是“三环自主”教学模式中第一环的表现之一。而林老师则通过视频《大国崛起》片段、四张照片(《苹果一斤5美分》《农场主将积压的牛奶导入大海》《无家可归的人》《等待救济的人们》)、数据材料(危机间的美国:股票价格下跌了87.4%;银行破产了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场破产了100多万家;国民收入减少了54.69%;进出口贸易下降了70%)、表格(《同1929年相比,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源自教参)将危机的表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感触很深,印象也很深。“历史”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亦可让人深思,而那些视频、照片、数据等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例如,在林老师展示四张照片时,学生就问了一个问题:既然牛奶都积压了,为什么农场主们不把它们分给贫苦的人?这一问,可以说是切入到这节课的一个概念问题——“经济危机”,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笔者认为只要再加上别的设问不失为一道很好的合作探究题,同时也说明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照片等资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发问的能力。相比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却略显得“硬邦邦”。

二、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两位老师的设计是“异中有同”,“异”是指陈老师通过展示插图和文字资料(美国民谣、1929年~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关税战)来达成目标,而林老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并通过讨论来解决;“同”是二者都从时间、程度、范围和影响方面引导学生来回答经济危机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国际和国内、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都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各有千秋”,但都应注意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认知能力。

三、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两位老师是“各显神通”。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给学生材料,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结果得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但是,资本主义多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空前严重,仅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在20世纪20年代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

——杨宁一《历史新视野》

(2)据材料三,分析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给材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学生不难找出两对原因:一是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决(关于“生产社会化”的概念,陈老师在导学案中有解释),因此该合作环节不够放开。

观察林老师的课堂教学,关于这一内容其叙述表现出“详”与“略”的结合:主要从直接原因着手,略讲根本原因,并结合表格和板书突破此重难点。在这些教学环节里,两位老师所采取的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纵观两节课,“知识检测”所花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似乎有点美中不足。“知识检测”一般会被放在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或教学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其实,“知识检测”也可以在我们讲解某一知识点之前进行,尤其是对解决重难点知识很有必要。因为高中历史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只是记不清了,所以适时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亦利于深化知识。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虽相同,但教学风格不同,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深感受益匪浅,对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代”与“传统”不能一刀切,“传统课堂”还是有其精辟、可取之处,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这节课林老师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未完成,但其生动的、有情有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课堂”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也要注意恰当的引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地构建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训国.2009年高考文综专项训练.历史学习,2009.

[2]邵忠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反思.石油教育:双月刊,2011(01).

[3]王飞.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05).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安二中)

摘 要: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教学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而“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能够实现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关键词:同课异构;传统课堂;教研形式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而对此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可以说各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它实现了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而所谓的“同课异构”实质上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立足于各自的教学经验,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教研形式。

2013年5月中旬,我校举行了一学期一度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历史组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的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形式是由本校的陈老师与外校来的林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和表现;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胡佛反危机政策的特点及效果。在教材的处理和重难点的预设上,两位老师都有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重难点的预设策略上也基本一致,但突破的方法不同。其重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难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影响和“自由放任”政策。从教学模式来看,陈老师的课属于目前我们学校正“流行”的“三环自主”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的前15分钟学生同组交流、完善学案,课中15分钟教师精讲,课尾15分钟合作讨论、课堂检测),而林老师的课则是相对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较量。下面主要从两位老师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影响和爆发的原因”的教学处理来讲讲。

一、关于经济危机的表现

陈老师在事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中已有预设的思考题,此环节主要是由同组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从金融、工业、农业和外贸方面来回答。这是“三环自主”教学模式中第一环的表现之一。而林老师则通过视频《大国崛起》片段、四张照片(《苹果一斤5美分》《农场主将积压的牛奶导入大海》《无家可归的人》《等待救济的人们》)、数据材料(危机间的美国:股票价格下跌了87.4%;银行破产了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场破产了100多万家;国民收入减少了54.69%;进出口贸易下降了70%)、表格(《同1929年相比,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源自教参)将危机的表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感触很深,印象也很深。“历史”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亦可让人深思,而那些视频、照片、数据等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例如,在林老师展示四张照片时,学生就问了一个问题:既然牛奶都积压了,为什么农场主们不把它们分给贫苦的人?这一问,可以说是切入到这节课的一个概念问题——“经济危机”,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笔者认为只要再加上别的设问不失为一道很好的合作探究题,同时也说明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照片等资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发问的能力。相比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却略显得“硬邦邦”。

二、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两位老师的设计是“异中有同”,“异”是指陈老师通过展示插图和文字资料(美国民谣、1929年~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关税战)来达成目标,而林老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并通过讨论来解决;“同”是二者都从时间、程度、范围和影响方面引导学生来回答经济危机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国际和国内、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都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各有千秋”,但都应注意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认知能力。

三、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两位老师是“各显神通”。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给学生材料,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结果得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但是,资本主义多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空前严重,仅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在20世纪20年代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

——杨宁一《历史新视野》

(2)据材料三,分析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给材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学生不难找出两对原因:一是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决(关于“生产社会化”的概念,陈老师在导学案中有解释),因此该合作环节不够放开。

观察林老师的课堂教学,关于这一内容其叙述表现出“详”与“略”的结合:主要从直接原因着手,略讲根本原因,并结合表格和板书突破此重难点。在这些教学环节里,两位老师所采取的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纵观两节课,“知识检测”所花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似乎有点美中不足。“知识检测”一般会被放在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或教学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其实,“知识检测”也可以在我们讲解某一知识点之前进行,尤其是对解决重难点知识很有必要。因为高中历史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只是记不清了,所以适时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亦利于深化知识。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虽相同,但教学风格不同,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深感受益匪浅,对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代”与“传统”不能一刀切,“传统课堂”还是有其精辟、可取之处,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这节课林老师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未完成,但其生动的、有情有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课堂”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也要注意恰当的引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地构建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训国.2009年高考文综专项训练.历史学习,2009.

[2]邵忠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反思.石油教育:双月刊,2011(01).

[3]王飞.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05).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安二中)

摘 要: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教学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而“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能够实现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关键词:同课异构;传统课堂;教研形式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而对此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可以说各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它实现了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而所谓的“同课异构”实质上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立足于各自的教学经验,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教研形式。

2013年5月中旬,我校举行了一学期一度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历史组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的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形式是由本校的陈老师与外校来的林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和表现;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胡佛反危机政策的特点及效果。在教材的处理和重难点的预设上,两位老师都有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重难点的预设策略上也基本一致,但突破的方法不同。其重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难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影响和“自由放任”政策。从教学模式来看,陈老师的课属于目前我们学校正“流行”的“三环自主”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的前15分钟学生同组交流、完善学案,课中15分钟教师精讲,课尾15分钟合作讨论、课堂检测),而林老师的课则是相对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较量。下面主要从两位老师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影响和爆发的原因”的教学处理来讲讲。

一、关于经济危机的表现

陈老师在事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中已有预设的思考题,此环节主要是由同组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从金融、工业、农业和外贸方面来回答。这是“三环自主”教学模式中第一环的表现之一。而林老师则通过视频《大国崛起》片段、四张照片(《苹果一斤5美分》《农场主将积压的牛奶导入大海》《无家可归的人》《等待救济的人们》)、数据材料(危机间的美国:股票价格下跌了87.4%;银行破产了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场破产了100多万家;国民收入减少了54.69%;进出口贸易下降了70%)、表格(《同1929年相比,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源自教参)将危机的表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感触很深,印象也很深。“历史”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亦可让人深思,而那些视频、照片、数据等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例如,在林老师展示四张照片时,学生就问了一个问题:既然牛奶都积压了,为什么农场主们不把它们分给贫苦的人?这一问,可以说是切入到这节课的一个概念问题——“经济危机”,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笔者认为只要再加上别的设问不失为一道很好的合作探究题,同时也说明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照片等资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发问的能力。相比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却略显得“硬邦邦”。

二、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两位老师的设计是“异中有同”,“异”是指陈老师通过展示插图和文字资料(美国民谣、1929年~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关税战)来达成目标,而林老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并通过讨论来解决;“同”是二者都从时间、程度、范围和影响方面引导学生来回答经济危机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国际和国内、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都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各有千秋”,但都应注意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认知能力。

三、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两位老师是“各显神通”。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给学生材料,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结果得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但是,资本主义多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空前严重,仅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在20世纪20年代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

——杨宁一《历史新视野》

(2)据材料三,分析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给材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学生不难找出两对原因:一是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决(关于“生产社会化”的概念,陈老师在导学案中有解释),因此该合作环节不够放开。

观察林老师的课堂教学,关于这一内容其叙述表现出“详”与“略”的结合:主要从直接原因着手,略讲根本原因,并结合表格和板书突破此重难点。在这些教学环节里,两位老师所采取的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纵观两节课,“知识检测”所花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似乎有点美中不足。“知识检测”一般会被放在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或教学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其实,“知识检测”也可以在我们讲解某一知识点之前进行,尤其是对解决重难点知识很有必要。因为高中历史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只是记不清了,所以适时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亦利于深化知识。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虽相同,但教学风格不同,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深感受益匪浅,对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代”与“传统”不能一刀切,“传统课堂”还是有其精辟、可取之处,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这节课林老师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未完成,但其生动的、有情有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课堂”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也要注意恰当的引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地构建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训国.2009年高考文综专项训练.历史学习,2009.

[2]邵忠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反思.石油教育:双月刊,2011(01).

[3]王飞.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05).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安二中)

猜你喜欢
传统课堂同课异构
解读我校“五字高效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