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起结呼应衔接,如圆之周而复始”

2014-08-22 18:15程秀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回环首尾呼应雨巷

程秀全

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真可谓博大精深。笔者近几年阅读后,发现其中所论述的一些问题,所提供的一些观点材料,如果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看问题,甚至培养创新所必须的质疑精神。因而笔者不揣浅陋,把平时教学所积累的相关观点材料形成文字,编成了校本课本《随钱钟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必修1~5)与学生一起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撷取其中一则,与大家一同分享,也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导。

我们学过的《雨巷》和《再别康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首尾呼应衔接,如圆之周而复始。戴望舒《雨巷》第一节与最后一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所用意象基本相同,用词只是倒数第二句由“逢着”变换为“飘过”。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让“油纸伞”“雨巷”和 “丁香”“姑娘”这几个意象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主调再次扬起,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使全诗显得工整完满,余韵悠长,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徐志摩《再别康桥》第一节与最后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两个诗节所用意象几乎完全相同,只“轻轻”变为“悄悄”,“轻轻的招手”变为“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变为“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首尾呼应回环的结构,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作者曾说诗歌结构必作圆势,其形如环,自身回转。这样,读者把诗读完之时,最后一节所用语言、所用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开篇相似,让人不由自主又回到诗歌的开头,这种圆形回环的结构,让人回肠荡气,不能自已。戴望舒的《烦忧》很符合这一圆势标准: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这首诗看起来是两节八句,其实只有四句,只不过在前后两节中,四句排列顺序正好相反。这样一种颠倒的重复之中,既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上段是先描绘“愁”“思”之状,然后一层层地剖析原因;下段则先交代自己面对“你”的犹豫和胆怯,而接着点明这样的“不敢”使自己倍觉“烦忧”,最后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分别打比方,烘托自己的“相思”和“清愁”像隔海相望般“辽远”,像身处肃杀的秋天一样“寂寞”。前后两段虽然只是排列顺序不同的相同诗句,但在情感表达上却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读者读诗至结尾仿佛又回到了诗的开头,真正做到“圆势”,做到“其形如环,自身回转”,如蛇之“自衔其尾”。

篇幅短小的诗歌回环往复,韵味无穷,篇幅更长的散文和小说如此谋篇也显得美妙而有风致。近代西方有人论小说、散文,就说善于谋篇布局的作品,线索皆近圆形(a circle or ellipse),结局与开场复合(the conclusion reuniting with the beginning)。

朱自清《荷塘月色》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文章从独出家门开始,以返家所感结束,从行踪上,作者走了一个圆圈;从情感上看,出家门时是“心里颇不宁静”,中间面对荷塘月色,赏美景排忧愁,然而最终还是无法超脱,情感又回到了原点,也完成了圆形的结构,让人沉浸、徘徊于情感的漩涡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又如《红楼梦》。第一回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最后一回是“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单从回目上看已见出首尾的呼应。甄士隐、贾雨村都不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只是虚虚实实的贯穿,既然由他俩开始,也得由他俩了结,这即西方人所说的“线索皆近圆形,结局与开场复合”。从内容上看也是如此。第一回开篇言宝玉乃由大荒山无稽崖上女娲炼石补天时所遗留的那块顽石幻化而来,黛玉乃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的幻形入世;绛珠仙草的下世为人,是为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因而演出这“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最后一回陪宝玉江边雪地里同贾政见最后一面并携宝玉离尘世的也正是携宝玉入世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所吟之歌“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与第一回故事呼应。抄录《石头记》的空空道人、“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悼红轩主人曹雪芹在第一回与最后一回照应着出现。这些内容可让开端与结尾的互相钩连接应,就像蛇首衔蛇尾一样形成一个圆环,让故事首尾完整结合在一起,无始亦无终。

诗歌、小说、散文以具圆势为佳,论说文也以回还往复,前后呼应为佳作,让人沉思琢磨。

《论语》中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开篇称赞“贤哉,回也”,中间论颜回贤之所在,结尾又感慨“贤哉,回也”,起结呼应衔接,如圆之周而复始,深深地表现了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之情,有绕梁三日的感觉。《庄子·逍遥游》:“斥〖XC鷃.EPS,JZ;P〗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结构与孔子感叹相同,亦起结衔接如圆环。

《左传·昭公五年》楚王想要进攻晋国,底下大臣不知如何应对,薳启则勉强说:“可。苟有其备,何故不可?……而未有其备,使群臣往遗之禽,以逞君心,何不可之有?”开始说有准备就可以对晋作战,中间用了五百多字来陈述事理,结尾要说的是没有准备就不能对晋作战,然而却用反语说“何不可之有”,表面上看是顺承楚王的意思,实际上是对楚王的做法表示否定。这一段文字,起与结相互呼应衔接,像圆一样周而复始。《孟子·梁惠王》章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首尾回环并且顺序颠倒,不仅成圆形而且句式交叉,相似而略有不同,显得饶有韵致。苏轼《东坡志林》一曰:“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故曰:‘武王非圣人也。”二曰:“苏子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首句尾句全部相同,只是重言申明,缺少变化,与《左传》《孟子》相比,便显得有些呆而少变化。

陈善《扪虱新话》说:“桓温见八阵图,曰:‘此常山蛇势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予谓此非特兵法,亦文章法也。文章亦应宛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这里所说的“文章”不仅指诗歌、小说、散文,盖指一切艺术,回环往复,开端与结尾互相钩连接应,就像蛇首衔蛇尾一样,无始亦无终,让人思之思之,琢之磨之,欲罢不能,有余韵,荡气回肠!

猜你喜欢
回环首尾呼应雨巷
戴望舒《雨巷》(节选)
透 月
首尾呼应
神奇的“首尾呼应”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是非“大数据” 喜忧两相倚
学习“骑撑前回环”动作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
基于RocketIO 高速串行回环通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