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主体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4-08-21 07:06葛海燕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审题主体

葛海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要能有效高效,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否则,任凭什么高招都会收效甚微。平时教学中,我努力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主体在平时写作中的作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随笔作文

高中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功课压力大,想写作,又难得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少写点吧,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随笔作文的方式,它至少有这样的优点:

1.激发主体潜能。高中学生运用随笔为文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观察是前提,感悟是关键。观察和感悟都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只要学生做个有心人,也许平时某个同学的一句话、几个人的平常聊天、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可以触发灵感、引起遐想、构思成篇。可见,被激发了主体潜能的学生能自觉地运用随笔作文,反之,运用随笔作文需要学生的主体发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对锻炼他们灵活选材、深挖主旨、谋篇布局、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2.写作灵活自由。随笔不像高考作文,需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需要符合所提供材料的寓意,需要寻找适合主题的新颖材料。随笔可以先有材料,再挖主题;也可先有主题,后找材料。这种自由减少了许多束缚,拓宽了思维空间,学生构思起来也就显得轻松洒脱。随着写作兴趣的提高,文章篇目的增加,写作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3.可以化整为零。随笔在时间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比如,课间突然触发了灵感,想到了一个材料,一个题目,那就可以先把这题目、材料写下来,也就是三两分钟的时间吧,不耽误下面上课。到了中午或者是晚上,有了点空余再想想,将材料扩展一下,有时间呢,就拉个初稿,拉一半也行,另一半考虑考虑成熟再动笔,这叫积零为整,也可说是化整为零。只要有兴趣,肯吃苦,时间总能挤出来,也许在一两天中就完成了。课没少上,又多做了篇作文。

二、互动说文

说文,是在学生基本打完腹稿的基础上的互动交流。因为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学生能够将自己对材料的取舍、选材的角度、作文的布局、主题的定位等等问题跟同学探讨,在交流中改进完善,那对作文水平的提高绝对大有裨益。它既能凸显学生主体,又能展示他们的口才。这里仅以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例,题目是这样的: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学生先个人审题、选材、构思,接下去的环节是小组互动说文。绝大部分学生在审题中都提到了环保,认同绿色环保符合题意。互动中,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心灵的绿色,是不是也可以作为素材?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不仅完全可以,而且新颖脱俗,因为在我们这个浮躁的、喧嚣的社会,人们缺少的正是这种心灵的绿色。互动说文,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素材的渠道,大家一下子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了。我觉得,作文前的互动说文绝对能多层面立体化地开拓学生视野。现在,我教的班级,作文前的互动说文已经形成了习惯,大家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也由此提升了学习主体对于作文的浓厚兴趣。

三、交流评改

高中学生面临高考,人人都有提升作文水平的强烈愿望。让学生相互阅读、切磋,提出修改意见,彼此取长补短,不仅存在着可操作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丢掉不正确的面子观,告诉学生,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让同学说三道四,指点瑕疵是作文进步的阶梯,交流越多,提高越快。教学实践也告诉我,高中三年坚持交流评改,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毋庸置疑。

交流评改,不等于教师可以偷懒,不改或少改作文了。相反,教师的担子重了。教师需要在自己改作文的基础上,概括出“这一篇”作文中的优缺点,然后确定学生交流评改的重点,让学生找到自己文章的亮点和不足,从而得到真正的实惠。

交流评改,教师需要教以方法。一篇文章只能评点一至两个重点,切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根据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从多维审题、筛选材料、切入角度、谋篇布局、主题挖掘、语言提炼等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点评、修改、完善。

(责任编辑 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审题主体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