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在落实2011版新课程标准时,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行为和习惯,使语文课堂教学既快乐又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一、利用教材自身魅力,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新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仔细研读教材,寻找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寻找那份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的真情,从而带着感情,带领学生融入课文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携手投入“情感世界”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其次,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新课标中的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这也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情感教育。如在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 于漪老师曾这样感叹过:“我曾在阳光撒满天安门广场的十月的一天,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啊,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一个个如在眼前。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经历的艰苦道路,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崇敬之情充盈胸际。缅怀先烈心向党,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为四化大业作出贡献。”
三、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中,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的感情和创造力的源泉。而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丑,对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培养以及是非的辨别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如我在上《黄河颂》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课件中的配乐朗读及大量的黄河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黄河”世界里,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豪情壮志领悟得更深、更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这样教学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变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是改变当前语文课堂存在弊端的迫切要求,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初中生心理特征的,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情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情感,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
(责任编辑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