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勍
一、儿童的语言童话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生活着,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和哀愁。因此,在他们的世界里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言通俗、生动,富有神秘的色彩,这样的语言称之为“童话”。
语言,但凡我们开口、提笔都是能涉及的,它是表达思想、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相对而言,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为迟缓。因而,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来促进其思维及其心理的发展。
二、童话的特色
1.时代性
儿童的语言具有时代性。
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生在作文中常常会写道:“下雨了,妈妈给我披上雨衣,自己的衣服却被雨淋透……”“今天天气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我们来到××游玩。”“每当遇到困难时,脑海中就会闪过张海迪姐姐的身影,比起她来我的这点困难算什么?”“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如今的学生语言常常会出现“My god!”“给力”诸如此类比较有时代特征的词汇,不仅用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语言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张扬的个性、新潮的思想无不在他们的语言中彰显。他们的语言就已经摒弃了80年代那些老套的语言了,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章。
2.童真
“人乃万物之灵长!”儿童更是充满了灵性。我们的孩子呱呱坠地,我们细细地看他们清澈的眸子,看到的便是一片澄澈的灵气。他们慢慢地成长,慢慢地学会了语言,他们的语言尽显童真。当他们开始学习造句的时候,他们会有“鱼从水中游过,水很活泼”的妙语。现实的感受让儿童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语言不经雕琢,充满真情。
3.童趣
童趣,即儿童的情趣。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儿童能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这童趣也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富有童趣的语言是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产物,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想象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儿童语言童味的缺失
我们面对的学生,聪明、活泼、天真、幼稚,想象力丰富,对世上的一切未知事物充满着幻想、好奇。按道理来说,他们的童年生活理应是五彩斑斓、充满乐趣的。但是从与他们的谈话中和习作中,我感受不到这些,有的只是模仿、盗版、雷同,语言文字中鲜有有趣的场面、动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学生完全没有了自我,自我的丧失导致学生童趣的丧失。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丧失了自己的天性呢?
1.儿童语言缺失的内在因素
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童话”也就荡然无存了。
2.儿童语言缺失的外在因素
社会因素:现今社会复杂多变,信息来源快而多导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被同化,向成人靠拢。思想上、言行上都附上了成人的特征,一个个都成了我们口中的小老头。
学校因素:曾有人批评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形式主义的、沉闷的,充满了焦虑和烦躁,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甚至打击了学生追求美的心灵。还有人批评说学生的个性被泯灭,才情被淹没,智慧被冰封,智力被束缚,情感成荒漠,创造的火花熄灭了;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创造之树枯萎,想象之鸟不再高翔。
确实,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系统、逻辑思维,却忽略了社会学科应有的形象思维,忽视了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没有教会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内心的生活,一种对话与沟通,而是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使其语言枯燥、乏味,充满符号感。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保护与激发学生灵性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还学生以灵性、活力。
四、让孩子说好孩子的话
1.释放一颗自由心灵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如果不教学生一些具体的东西,就不算尽其责,以致教师将学生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强迫学生紧跟老师的步伐,不得稍有偏差。结果是学生一味地依赖老师,模仿老师,以至于学生拿起笔或一开口,都不知从何入手,说何种话,生怕一不留神而招致老师的不满。久而久之,学生害怕了,自信心没有了,个性也丢失了。
其实,在学生进行表达时,教师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对他们进行激励和保护。赞扬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意志的锻炼。与学生的每一次对话,教师要善于留意他们在开口说话过程中通过努力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扬。当学生在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老师要耐心地倾听,洞察学生语言中的秘密,善于从学生尚不规范的语言中发现其语言的优势。当学生支支吾吾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等待,也许这个时候他们正在思考,因为他们语言的系统性还没有发展到成人的水准。不要急着去帮他们说出答案,更不要急于在学生表情达意的时候纠正一些错误的语法或不恰当的语句。这只会使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受打击,直至最终失去信心。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勇于表达。善意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对于学生都是一种鼓舞。老师及时的恰到好处的肯定和嘉许,都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并无形中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反映,从而更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慢慢地,学生会从当初的不敢开口、说得不好到说得流畅、生动。
2.给予一份舒展的心境
想象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理所当然地珍视学生在想象上的这一特点,不遗余力地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使学生的语言得以发展。
《小小的希望》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作者以儿童化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心中的希望,从一个侧面呼吁全人类加入到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去。endprint
文章内容短小、精悍,语言朴实,用节奏轻快的语调表情达意。学生在理解课文表层意思上几乎不存在困难。为了让学生们读懂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学会更完善地表达,我在设计课时,留给学生很大程度上的想象空间。
教学片段:
师: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种希望呢?
生:人们捕杀鸟类,把它们搬上了饭桌。
生:人们为了自己一时的开心,将鸟儿作为自己的玩具。
生:人们为了赚钱,为了生存,以捕杀鸟类为生。
师:当有一天鸟类被无情的人们捕杀完后,那些猎人可能会将目标转向其他动物。
师:假如大自然中没有了鸟类等其他动物,将是怎么样一幅景象呢?
……
生:到处是血,可谓血流成河。
生:死气沉沉的……
生:凄凉的、毫无生机的。
要进一步挖掘深层的意蕴,若只是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营造一个个生动的场面。随着一个个富有智慧的回答,学生们似乎在课始已经对那些残害、捕杀动物的猎人产生了痛恨,小小的内心已激起了爱护动物的念头。而此时此刻,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一个词汇上了,像“可怕”这样的词已经远远不能表达学生内心的感受了。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想象使语言逐渐丰富:“死气沉沉”“凄凉”“毫无生机”诸如此类的词汇丰富了“可怕”这个单薄的词语。在想象为背景下的说话充分展示了儿童语言的“灵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大语文”之路,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所给的范围内,“语文”广阔的外延给我们语文教师更多的设计空间。想象让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想象丰富了学生们的语言。
3.营造一种适宜情境
教材是语文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载体。但是我们老师总是以一种方式给学生授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他们渴望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蒋军晶老师在执教《趵突泉》一课时,处处体现了他言语的智慧、教学的智慧。他运用变式的原理设计教学,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变式”原为心理学上的名词,其含义是变换材料的出现形式。在教学中是指变换知识的出现形式,以培养学生灵活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阅读教学教什么?无疑就是方法!但是重阅读方法的蒋老师并没有摒弃“感悟体验”。如果只是单纯地读而无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体现深度呢?我们都知道,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蒋军晶老师在《趵突泉》一文中的朗读指导可谓是精彩至极:
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描写大泉的段落,从而感受大泉“冒”的时间很长。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长的相关词语,教师用了一小段话来引读:同学们,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有时候,在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他发现趵突泉在冒;炎热的夏天去看,它在冒;凉爽的秋天去看,它还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去看,它仍旧在冒。大部分时间,老舍白天去看,它在冒;有时候夜深人静去看,它还在冒。这就叫一年四季、昼夜不停。乍一听,多复杂、啰唆的语言呀!但恰恰就是这过渡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冒”的理解。理解了,再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显得有深度、厚度了。言语的经验就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了。
对于资料的出示,蒋老师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为了让学生对趵突泉永恒的力量有更深层的理解和体会,他兴趣盎然地问学生:“你猜这泉冒了多少年了。”然后顺势补充资料:
“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100多年前,清朝刘鹗的《老残游记》;
“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900多年前,北宋曾巩的《齐州二堂记》;
“觱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多么富有智慧的数据出示啊!悠久的历史资料通过从近到远依次出现,引起了学生高度关注,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欲望,引导他们在逐步递增的数据中感悟大自然的无穷力量。而此时此刻的四个“永远”的力度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永远地扎根下来了。如此细腻的指导朗读蕴含在纯朴的、巧妙的点拨语言中。老师智慧的设计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在这样反复的数据出示中,学生们习得了言语的经验:充分的证明才能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抓住每一个语言训练点,采用个性化的指导让课堂与众不同,有这样的课堂积累一定会使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也体现个性化。
儿童进入学龄阶段,他们的语言由儿童语言向正常的成人语言过渡,由自我为中心的语言向社会化语言过渡,由不规范的语言向规范的语言发展。儿童语言向正常的成人语言过渡的年龄为8~12岁,这时语言发展虽然已处在关键期的末期,但在语言关键期末期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有意识的、有选择的行为。这一阶段的教育与学习能更有效、更深入地促进学龄儿童的语言进一步规范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