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灵动的评价催生绚丽课堂

2014-08-21 20:52曹桂府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华山师生文本

曹桂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对教学流程能起到导向、诊断、反馈、调控和激励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的,应该具有生活的意义和生命发展的价值,而不应机械刻板、死气沉沉。

一、评价的运用警惕以下几种现象

1.过于笼统化

在不少语文课堂,总会出现教师运用笼统的甚至是公式化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你读得很好!不错……”这样就容易把丰富、动态的课堂变成静态、机械和程式化的过程,缺乏生机和灵气,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更谈不上激情的产生,因而学生的情感得不到激发,个性得不到张扬。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感受出发,没有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时,要善于了解和熟悉学生,读懂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学生的价值观去理解学生,要把话说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不要把成人的价值观笼统化的评价强加给他们。

2.一味人格化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教师煞费苦心,想了很多鼓励的方法,并经常这样来评价学生:“你真聪明!”“你真棒!”“你很漂亮!”“你很可爱!”……诸如此类,教师在学生人格上的评价,激励作用虽有了一些,但都有些偏向,同时也容易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而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轻视的态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易于轻率化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处处限定问题的固定答案,学生就成了实施的工具,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就被盲目否定,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为了能顺利完成下一环节的教学,有的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也不启发,而是草草应付学生。还有些教师由于一味地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不否定,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只是面无表情地示意学生坐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这种评价,他们是捉摸不透的。那么,老师的主导性哪里去了?没有了老师的启发、引导,迷路的学生怎么能找到出路?这样下去,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还谈何创新?因此,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的意见时,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或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和缺点,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纠正错误,让学生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把准脉络。当然也可以采取更好的方法,既保护其自尊心,又帮助其改正错误。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催生灵动课堂

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丰富生动的生命活动,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也决定了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评价需多元化。于永正老师“蹲下来看学生”这一教学理念,就是提倡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在启示我们课堂上要多角度、多方位组织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期待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这样的评价学生既得到了肯定,思维也得到发展。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委婉地帮助其分析原因,首先肯定其长处,指出不足,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一分为二来看,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全面,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也要鼓励学生延伸拓展,训练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如教学苏教版《庐山的云雾》第2自然段时,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一个学生试读,这个学生完全被千姿百态的云雾吸引住了,读得十分深情。我是这样评价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像走进了庐山,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庐山的云雾,谢谢你,让我们免费旅游一次。你能从朗读上表达出来,相信你也能从你的朗读中表达你的感情,试试再来读。”充满激励性的评价点拨之后,学生欣然接受,这一次读得更深情,听者如身临其境。

教师的评价语既要有激励性,又要善于启发引导。如:“你这样想很有道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再来想想吗?”“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新发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师生平等,教师就要善于组织学生评价学生,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也是一次大范围的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这一生命进行了一次短跑训练,让课堂变得灵动而有激情。不过生生评价时,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要做好“导演”工作。对于学生到位的评价,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加以肯定;对于笼统或不全面的评价,教师要及时引导。如:一个一年级学生读《小池塘》一课,另外一个学生的评价是:“他读得很流利。”我是这样引导的:“嗯,他确实读得很流利,还有哪些方面读得更精彩?”有学生补充:“他读得很投入,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小池塘,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似的。”这样的引导,除了让学生学会用心思考,抓住关键来评价,也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读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

3.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这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手段,也是对传统评价的一种挑战。传统课堂教师高高在上,很少出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并不是对教师的“挑刺”,而是一种互动,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沟通。通过学生的参与评价,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亲和度、学生的自由度,使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面对教师的表现,学生大胆发表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有效锻炼。如:我读一年级《蚂蚁和蝈蝈》一文,学生发表这样的看法:“老师,你读出了蚂蚁与蝈蝈的不同表现,可就是有些没放开来,如果再加上动作,我想会更出色!”对于学生的肯定,教师欣然接受;对于学生的否定,很多教师往往难以接受,放不下身架。其实学生对于教师的一些合理的评价,也是课堂最天真最灿烂的一幕,最生态的表现,教师应该感到激动,并敞开胸怀接受。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实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让课堂变得灵动多彩,让师生在共同学习、交流和评价中不断成长。

三、评价与文本相结合,品悟文章内涵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简单、粗暴、挖苦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经验,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评价:“你真棒!回答得不错!很好!你很聪明……”这些简直成了课堂流行语。课堂气氛活跃,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也应理智地看清这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评价。“真棒”的学生真棒在哪里,不知道;“你很聪明”的学生聪明在哪,没点出,弄不明白。这些评价都是游离文本的,虽然有些激励性,但收效不大。我认为与文本紧密结合的评价,不仅能起到激励引申的作用,同时也能深化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一年级《咏华山》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句话时,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华山的高,我引导学生抓住“近”这个词来朗读体会。一生读后,我是这样评价的:“你读出了太阳的近,能再近一点吗?”该生又读了一遍,这一遍紧紧抓住了“近”这个字,由 “太阳的近”将华山之高读得形象生动。这样具体的评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体验到了华山的高。每篇课文的人文内涵都非常丰富,蕴含着正确的价值标准,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咏华山》这一课写华山之高主要是让学生受到寇准不畏艰难品质的感染,文章最后突出了寇准的才华横溢。在学生阅读感受华山之高后,再让学生评一评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的评价架起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桥梁。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寇准品质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评价与文本结合,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巧妙应对并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以此激发学生深入文本、品悟文章内涵的兴趣。

创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彰显学生和教师的个性,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供最适宜的保障,让课堂教学在新颖有效的评价中不断鲜活,实现向生命本体的回归,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最终让课堂教学高效,富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华山师生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咏华山
随王履登华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华山历“险”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