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军,中学高级教师,泰州实验学校副校长,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泰州市名教师。曾获得江苏省中小学“杏坛杯”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苏教版教材教改实验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参与了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持了泰州市第六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激活身心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先后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教科研文章近20篇。
由于合作学习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所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而差异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它强调活动、交往在学生差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交往中学会学习”是有共通之处的。所以,笔者组织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差异教学”实践研究,试图将差异教学融进小组合作学习,以丰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同时,拓展差异教学的外延,将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差异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走向成熟。
一、教学设计:面对差异,创设途径,吸引并促进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的现有状态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应该是存在差异的。但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无法面对学生的种种差异,而是采用统一的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了处于两极的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绩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面对学生的种种差异,努力创设各种学习途径来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去学习。
如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时,我校谭老师调整了分米和毫米的教学顺序,先在认识毫米的教学中采用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然后在认识分米这一内容时改变了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了5项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也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特长、取长补短,高效地完成了学习。具体如下。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关于分米的知识。
下面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①指:请你在直尺上指一指,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②画: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画好后,小组同学互相检查,量一量,画得是否准确。③比划:用两根手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④找: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并在小组内说一说。⑤想:1米=( )分米。
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请组长带领组员依次完成所学的5项内容,组长读一道题目,小组成员完成后互相检查,没有问题就进入下一题;如发生分歧,可以互相讨论,统一意见后再进人下一题。
由上可知,指、画、比划、找、想这五个环节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智能的差异,对好学生有挑战l生,因为他们不可能在每一环节都比其他学生强。这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在这五个环节中有的学生起码能有一两个环节不会落后,即使有困难,也能获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所以,这种面对学生差异而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成功的。
二、教学实施:利用差异,组织活动,探索学习实现共同提高
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学实施策略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还要考虑在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时甚至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但这都必须以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为前提。如我校阊老师在教学古诗《春雨》时,采用了“给视频找茬儿”的活动形式,效果很好。
阊老师觉得诗中“乃发生”、“潜”、“润物”等是几个关键词,想讲,但怕是串讲灌输;不讲,又怕理解不到位。于是她想到了利用视频进行教学——首先参看了随教材配发的光盘,发现那段视频是雨中的江南美景,几个人打着伞在雨中漫步,不切合诗意;再到网络上搜寻,也没找到符合诗意的课件。无奈之下,她突发奇想:何不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观看随教材配发的光盘,然后对照古诗,说说跟诗意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
于是,上课时学生可来劲了。很快,最多的小组就找出了5个茬儿:首先,诗中说的是“细无声”,而视频中的雨声是哗啦啦的;其次,诗中说的是“随风潜入夜”,而视频上的是白天的雨;第三,因为有风,细细的雨本应该是斜的,而不是像视频上那样直直的落下来;第四,因为是“润物细无声”,所以应该看不出来才对,而视频中的雨落在水中都起了泡泡;第五,题目是《春雨》,诗中写的是春天,而视频中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应是夏天。
真没想到,学生观察得这么仔细。究其原因,是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的学生生活经验足些,有的学生阅读积累多些,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好些,有的学生逻辑推理强些……集体的智慧胜过个人的单打独斗,所以“细无声”、“潜入夜”等词语的意思都巧妙地解决了。
三、教学组织:照顾差异,小组转换,发挥学生最大学习潜能
教学组织是指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将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差异教学是适应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教学活动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安排就是教学的重要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常用的组织形式是异质分组,这种分组形式可能使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因缺乏与同等水平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或者使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被剥夺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同质分组尽管有产生标签效应的弊端,但也有解决优秀学生动力不足、后进学生压力过大的,促成小组内的交流互动、使组内成员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实现最大化发展等优势。所以,只有二者转换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如我校陈老师在教学“一条长绳,一头悬挂重物,用来测量井的深度,绳子2折,放进井里,有7尺露在井口外面;绳子3折,放进井里,距离井口还差1尺,则井深多少尺,绳长多少尺”的应用题时,换用了同质分组的组织形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陈老师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绩优生组的小昱在思考片刻后,首先想到了用红领巾连接起来在地面和凳面之间进行比划的方法。陈老师表扬了她们实验的做法不错,能变抽象为形象,于是其他小组纷纷效仿。此时,陈老师又提出新的学习要求:“知道了的小组可以合作列式,并思考能有几种列式方法。”困难组的学生“比划”也做对了,但就是搞不清楚其中的等量关系,所以无法继续学习。于是,陈老师对其进行提示,这样各组基本上都列出了方程。在全班交流中,大多数小组都设井深为x尺,绳长分别为2x+2×7和3x-3×1,列式是2x+2×7=3x-3×1,解出结果是井深17尺,绳长48尺。这时,困难组学生翔宇举手了,说他们组有不同的解法,因为2(x+7)=3(x-1解出x同样是17。是2(x+7)=3(x-1),并解释说:“绳长是相等的。设井深为x尺,那么第一次绳长是2乘以井深加露出来的7尺就是2(x+7),第二次绳长是3乘以井深减去不足的1尺就是3(x-1),所以可以列式2(x+7)=3(x-1)。”陈老师表扬了他们组后,绩优生组继续举手说:“还可以设绳长为x尺。因为井深是相等的,第一次是绳长减去露出来的2个7尺再除以2折是井深,第二次绳长加上不足的3个1尺再除以3折也是井深,所以可以列式(x-2x7)÷2=(x+3x1)÷3,答案也是绳长48尺,井深17尺。”
这个例子说明了同质分组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有利于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但需要强调的是,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教者要能够从学科特点、教材特点等维度上,考虑采用何种分组形式更利于学生的学习,灵活、科学地实施小组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探究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评价:针对差异,激励引导,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通过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当代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是在学习课程,更重要的是在课堂社会中体验生活”,所以评价的目的再不是评定学生在所处学习群体中的位置(即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诊断、激励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为学生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和个体差异性,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自主学习是否有思考的过程,是否能与同学展开合作交流,是否对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是否取得了哪怕是点滴的进步等,这样就能避免“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的尴尬局面。
如我校不少班级都针对差异设计了“赢取最多小组进步分”的方案:首先是规定进步分(见表1),然后根据活动表现和测验结果等进行小组进步分统计(见表2),这样就给了学生同等的成功机会——既让能力较低的组员提升了自信,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也让能力较高的组员体验到了助人的成就感和被赶超(主要是进步分)的适度压力,从而促进了小组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在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全面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共同发展,也可以使教师收获成功、成长的喜悦。这使我们更加坚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的实践研究,我们一定能够探讨出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也能够让教师欣慰地看到,我们的课堂可以同时实现成功与公平的双重理想。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