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丽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能对历史客体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同时也是人文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记录着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更是社会意识和历史思维的结晶。因此,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除了传授历史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之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不可忽视。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民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同样要在历史教学中牢固树立,我们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学生看做是具备独立思想的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人,要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着想。我们要珍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给学生腾出空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尊重他们自己的观点。有了宽容之心,民主教学才会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大胆地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自由灵活地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状态才更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平易近人,让自己更有亲和力,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能与他们一起耐心地寻求症结,当自己出现错误时能做到坦率承认并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便形成了,历史课上,学生不再正襟危坐,他们的思维活跃。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的能量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能创设相关情境,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思维的能量,引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笔者在讲述《“秦王扫六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统一之后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秦统一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果你是秦王,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学生分组自由讨论。课前,笔者已为学生们搜集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并打印好分发给了各组。有了这些学习资料的支撑,学生分组讨论时,思维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开发。笔者通过假设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历史场景,让他们处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展开合理想象,使他们“神入”历史之中。笔者也深入各小组,听取他们的观点,鼓励他们用相应的史料证明自己的猜想。讨论的场面非常热烈,尤其是男生,俨然成了一国之君,他们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经过一番讨论和交流后,学生不仅轻轻松松收获了知识,而且也在润物无声中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再生性思维的训练,笔者以为,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他们对待学习有探索和创造的精神,能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自主学习,对未知史实能提出有创意的见解。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时,学生发现中共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中心地区在地图上反映出发生过几次转移,他们对背后隐藏的原因饶有兴趣,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依据课文内容,对图书资料进行了一番查阅,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撰写成一篇有价值的小论文。再如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也很潦倒,一般我们都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但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封建制度的衰落,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的近代化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观点是令人欣喜地,因为其中闪耀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因势利导,巧妙地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推向新的高度。
四、总结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发展
随着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并能组合成各类线索,将之归结为某些框架体系;随着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充实、理解,能将各种思维能力融会贯通,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去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使他们形成比较、评估等高层次的思维,从而受益终身。如对于“比较”,我们应让学生知道可分为历时性比较和共时性比较,历时性指将历史现象在时间系列上比较纵向情况,如比较俄国1917年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可对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而共时性比较则是对历史现象作空间系列上同一阶段横向情况的比较,如比较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好地渗透和利用历史学科知识。
总之,历史学习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善于分析历史事物,对许多历史事物要多加分析,领悟透彻了,便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一些思维的方法和过程,从而逐渐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