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伟娟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相近或相似的概念,学生非常容易混淆,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和区别这些概念,势必会对思想品德课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归纳、对比、分析这些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对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帮助极大。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学习心向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得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致使学生的旧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新的意义。简单地说,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和心理倾向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的有意义学习。心向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保持学生有意义的心向。笔者根据现行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心向,开展初中思品易混淆概念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举例说明区分法
概念往往是抽象和概括的,如果教师纯粹地进行概念教学,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事例恰恰具有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开展易混淆概念的教学。
如在学习财产所有权四方面的内容即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时,很多学生对这四项权利不理解,特别是使用权和处分权非常容易混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相关的法律术语引入教学,学生会觉得过于深奥,难以理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由于理论性太强,学生也会没有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举例说明区分法。先请学生看人教版教材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四项内容的例子(课本举了父亲买了一辆汽车的例子),然后请学生模仿这个例子用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这四项内容。有的学生举了压岁钱的例子:过年时我收到2千元压岁钱,这是属于我的钱,体现了我对财产的占有权;我用压岁钱去买书、看电影,这是我对财产的使用权;我把1000块压岁钱存银行,银行付给我利息,利息就是我对财产的收益权;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为灾区捐款,我捐了100元,这是我对财产的处分权。在课堂上也有学生举了下面这个例子但出现了异议:我用压岁钱去买书、看电影,这是我对财产的处分权。那么用钱买物品自己用到底是使用权还是处分权呢?学生出现这样的疑问实际反映了他们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思考的结果,出现这样的疑惑就是其思维的盲点、困惑点。通过举例学生自主发现了问题,而不是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了解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就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首先笔者了解学情,让认为是使用权的学生举手,认为是处分权的也举手,然后请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认为是使用权的学生说:我拿钱买东西自己用,当然是对财产的使用。认为是处分权的学生则说:钱用了之后就没有了,属于别人了,当然是一种处分权。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最后再由笔者说明:处分权是一去不复返的权利,是决定财产命运的权利,所以对于金钱的使用不管你是购物还是捐赠,都是一去不复返了,就都是处分权的表现。而使用权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权利,不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房子我自己居住,今天住了明天还可以住,就是使用权的表现,而如果你把房子送人了或者卖了,就一去不复返了,就是对财产的处分。然后笔者再请学生来举例说明使用权和处分权的区别。有学生说我有一支钢笔自己写字,是行使使用权,送给同学就是行使处分权;有学生说我有一本书,自己看是行使使用权,捐给图书馆是行使处分权……学生举的例子非常多,从中发现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两者的区别。
二、画图区分法
图示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学生理解。对表述相近或相似而且几个概念的外延又有从属关系或交叉关系的概念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加以区分,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在画图过程中加深他们对概念间关系的理解。通常教师可以采取请学生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图的方法,画好后请这名学生说明自己这样画的原因,再请其他学生来点评。通过同伴的评价、改正、完善,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如笔者在教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其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概念非常容易混淆,于是笔者让学生学习课本相关内容后,请部分学生来黑板上画图。通过同伴的互助合作和教师的指导,学生最终画出了这样一幅图。
通过画图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构成,以及它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系。
除了上面的概念外,还有哪些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我们可以用这种图示来区分呢?如违法与犯罪,人民与公民,人身权利与生命健康权、人格权等这些概念都可以尝试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加以区分。
三、编顺口溜区分法
顺口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所以让学生通过编顺口溜开展易混淆概念学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心向,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非常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如笔者在进行名誉权与荣誉权这两个并列概念的教学中,先出示了名誉权和荣誉权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虽然严谨、规范,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累,觉得概念抽象,难以理解辨别。于是笔者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表叙。有一个学生说:“荣誉权是有称号的,而名誉权是没有称号的,是人人都有的。”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荣誉是金杯银杯,是别人授予的,名誉是口碑,是自己树立的。”编顺口溜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过程,虽然学生编得不是很完美,但却非常实用、有效。在这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对所有的易混淆概念都可以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尝试编写顺口溜,并可以在班级内或班级之间开展评比。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区分法
对于一些难度不是特别大,注重课本基础知识,学生“跳一跳”就能辨别的易混淆概念,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开展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而且借助同伴的力量,利用学习共同体来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
如在学习思想品德人教版九年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出现了许多易混淆的概念,如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等。在新课学习结束后,教师出示上述概念,请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说说这些概念的不同。合作探究后学生基本能说出:人民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和任免权,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并对它报告工作。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易混淆概念的教学,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在此,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迪。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