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飞
一谈到当今的考试制度,很多人对其深恶痛绝,认为它是万恶之源。但是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两者不是泾渭分明的,反而常常结合在一体或者相辅相成。比如,素质教育效果如何,是否成功,也得辅之以各种考试来检验。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得到充分、完整的教育,又能在严苛的竞争性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值得所有教师研究的课题。
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政治课既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是高考的一门重要学科,所以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打造适应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高考应试能力的高效政治课堂。
要打造适应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高效政治课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师既要对素质教育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又要有对高考命题方向和规律有透彻准确的研究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而新课改以来的历年高考题,都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考核,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论操作或环节有何不同,基本上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讨论回答。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习惯听老师的而不是问老师。我们应该换个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问是一种探索的状态,而答则往往是一种回忆和复现的过程,尤其是回答那些死记硬背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习惯于答而不习惯于问,就可能是他们习惯于复制性的思维。问是一种开放的状态,而答则往往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习惯于答而不习惯于问,可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使创新精神窒息。学生问,教师答,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过程。幼儿时期,小孩往往对大人问东问西,这正是孩子的学习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经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所提的问题却越来越少,学习的意愿也越来越小,思维就越来越狭隘。让学生问,学生自己来回答或老师回答并引导,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课堂上也不能只让学生来提问,教师该讲的不讲,该问的也不问。教师的问题应该少而精,应该大大提高思维含量,应该是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提问。
其次,课堂上引用的案例必须精选。运用案例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反思,使学生在案例剖析中生成知识,注重知识的养成而不是灌输。同时,案例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案例教学应成为教师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中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案例罗列一大堆,有的和知识联系得不紧密,有的没有针对性,有的不够典型,有的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不知如何入手。这就要求教师要精选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实践性和时效性的案例,同时要注意案例的难易度和趣味性。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自己编写或改编案例。
最后,需要精选习题,适度训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应试能力,离不开练习训练。但是,许多教师有这样一种观念:学生就只能通过做海量的习题来获取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数,给学生布置海量的习题,学生课前课后都在忙着做题,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的练习题不能太多,每课时只需一套试题,而且这套试题必须是教师精心挑选的。选择试题的时候,要选择典型性或新颖的试题。典型性的试题,主要是引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和答案要求。新颖的试题,就是选取反映最新社会热点的题目,实现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教师可以引用最新的热点材料,创设情境,从多角度提出设问,编成原创性题,从而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的目的。
从我们精选的案例入手,采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再辅之以适当的练习训练,一定能培养出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在考试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