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堉堉
美术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个技能学科,技能学科还是需要“师父领进门”,然后再看学生们的“个人修行”的,所以,通常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多多少少地进行一些示范。但是,当前的状况是,教师不敢轻易示范,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有超强的模仿性,示范过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最终使得学生作品带有强烈的模仿痕迹,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折断了他们思想的翅膀。所以,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要把握住示范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示范,让学生心中有画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很少,所以对很多事物或者是景象都不了解。如果直接给学生说一个主题让他们去画,他们很可能不知从何下笔,更不知道自己要画的是什么。所以,教师在一节课开始前,要先给学生做示范。当然,这个示范要把握分寸,点到为止,否则学生容易“依葫芦画瓢”,最终使得自己的作品没有想象力。
比如一年级上册《秋天来了》一课的教学,我在上课前,先给学生画了一个秋天的小园子,里面有一颗成熟的玉米,石桌上放着一只红红的大石榴,然后旁边开着一朵金黄色的菊花,菊花旁落着一片黄黄的枯叶。然后我问学生:“大家看看教师画的这几样东西,都是什么季节才有的?”很多同学都能迅速地答出来:是秋天的东西。然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你们秋天的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出去玩,都去过哪些地方?看到过哪些东西?你最喜欢的是秋天的哪些景物?学生们滔滔不绝说个不停,有的同学说自己去爬山看到红枫叶,有的同学说路边的树叶都掉了,有的同学说家里种的小橘子成熟了……在大家的描述中,一些学生的描述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维,等大家的情绪都到位了,思绪也都被带进秋天的遐想里了,我才让大家画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或者是自己见过的秋天。
在这个课堂伊始,我只是抛砖引玉,并没有大幅度地画出太多秋天的景色,而只是借用一个小场景来打开大家的思维,引出课题。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使得学生们自己先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幅秋天的景色。
二、课中示范,让学生下笔有神
相对于课前示范来说,课中示范需更为谨慎,因为在课中做示范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很容易打断学生们刚刚建立起的思维画面,使得学生原来计划好的画法受到干扰,导致学生又需要重新找感觉,或者干脆否定了之前的画法。
比如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一课教学,完成了课前的引导后,我让学生们自己画。在画的过程中,我随便下来转转看看,发现有部分同学画的时候思维产生了障碍,如只局限于花朵,而忽略了其他的色彩,所以,他们几个画出的作品都比较单一。这个时候,他们思维是困顿的,我借助学生自己的画笔,来给他们做了个示范,在花朵的旁边添上几棵小草,又在小草旁边画上一条小路,小路旁边画上一棵柳树。然后笑着看着学生,问他还能想到其他的什么?学生豁然开朗,在小草与小花的外围画上了篱笆,又在小路的外围画上一条小河,顺便在柳树上安排了一只春燕,然后学生看着我,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示意他继续,之后学生又给了一座山的远景,山那边云彩泛红,朝阳冒出了头……一幅生动的春景图便跃然纸上。
学生们毕竟生活阅历少,对很多事物都不能全面去看待,所以,思维困顿也是正常的事,而我们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候,给予他们一定的示范,但不可过多,应点到为止,因为我们只需引发他们思维发散,并非是让他们照搬。
三、课后示范,令学生胸有丘壑
毕加索说:“我不画我所看见的,我画我所知道的。”艺术源于生活,但同时也是高于生活的,在教学生画画的时候,并非一味地要与生活相联系,还可以借助于他们的想象。所以,在学生们的作品交上来并翻看过后,我会给他们做一个简单的示范,帮助他们从想象的角度出发完善自己的作品。
比如说二年级的《叶子片片》一课教学,学生们的作品交上来之后,我一一翻看,发现大多都是画学校里的几棵常青树,并注意到了枝丫的特点、形体的特点、叶子的特点等,可见学生大多都是自己观察然后去画的。我转身画了一片红色的枫叶,然后再画几片大大的芭蕉叶,然后又画上铺得一地的落叶,问学生:“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吗?”学生都说,知道,红色的是枫叶,绿色的大大的是芭蕉叶,而落了一地的是枯了的大杨树叶子。然后我告诉学生:“画画,看到的可以画,你自己想到的也可以画。你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树叶?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回去仔细再画一些你所认识的、知道的、甚至是凭空想象的树叶。”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画画并不只是单纯地画自己看到的,而是心有所想,胸有丘壑,真正实现创作的艺术性。
总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思维还没有条理性,对事物往往缺乏一定的认知与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左右他们的思维,否则最终让他们只会进行模仿,而放弃了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