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

2014-08-20 21:04聂国红
艺术评鉴 2014年13期
关键词:必然性多元化

摘要: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宽广的国家,音乐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个性非常明显。秉着固有的先天有利条件,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民族声乐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本文主要从语言、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对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阐述,旨在使民族声乐摆脱“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尴尬境地,尽快向个性化、民族化、中国化的多元化道路迈进。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 多元化 必然性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追溯其生成、演变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的风格独异正源于它独特的“多元血统”,也正因为这个“多元血统”,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必然向多元化发展。

一、语言的多元化奠定了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的地区和气候形成了各种不同特点的方言。我国共有56个民族,除了回族通用语言为汉语外,其余各民族均有本民族的特殊语言,而由于地区分布的差异性,使得各民族也并非只有一种语言。各族音乐以地方方言为基调,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在中国一共有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区,这些方言区的语言无论从字的结构还是语法、语音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体现了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我国民歌方言色彩的形成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方言、方音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它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元素,如陕北方言中的“鞋”音“孩”,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我”唱“e”,云南彝族民歌《猜调》的“街”字,唱“gai”音等等,还有各种衬词“个”、“呀”、“那”、“者”等在唱词中的运用,无不体现地方语言特色。中国古话说的好“乡音难改”,民谣有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在不同的乡镇,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的色彩,语言的多元化奠定了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二、地域的差异决定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多种形式与风格并存的多元化体系

我国民族多、地域广,地域的差异造就音乐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个性非常明显。南方人性格细腻、温柔,其音乐风格相对舒缓优美,演唱表现出来的是清秀、优美的特点,如《无锡景》等;北方人性格直率、粗犷,其音乐风格则显得大方、宽阔,演唱表现出来的是高亢、粗狂的特点,如《好汉歌》等。

丰富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使得同一音乐品种,在同一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也表现出其不同的个性特点:如《茉莉花》,它是清代以来流传于全国的民间小调,是一首历史悠久的汉族民歌。它轻盈活泼,婉转优美、短小精致,易唱易记。它传唱的版本很多,有河北的、东北的、江苏的等等,现在流传最广的还是江苏和河北一带的。

江苏的《茉莉花》旋律清丽、婉转,属于小调类单乐段民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贵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具有抒情性质,演唱时声音柔美,气息连贯,应唱出江南水乡婀娜多姿的韵味;而河北的《茉莉花》运用了七声调式,旋律起伏要大些,显得刚直、干脆,体现了爽朗的风格,色彩也更明亮些,它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赞美之情和渴望采摘的迫切心情,具有叙述性质。演唱时需表现出北方人直爽不服气、干脆、硬朗的性格。

又如《绣荷包》,这也是一首全国人民都喜爱的民间小调,在陕西、山西、云南、山东、湖北、江苏、内蒙、宁夏、广东、河北、四川、河南、浙江等省广为流传,同名异曲,歌词内容丰富,以爱情为题材,表现了少女用荷包表达对恋人的思恋之情。因为地域的差异,山西的《绣荷包》表现出的是晋中、晋北典型的西北音乐风格,演唱时音色比较沙哑、暗淡,运用了山西民歌中的润腔;无锡的《绣荷包》与山西、陕西的《绣荷包》同名同题,但它表现出的是一种纯朴柔美的感情,唱词上含蓄委婉,演唱时声音柔美、清秀;牡丹江的《绣荷包》是典型的东北代表性作品,受人文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姑娘们性格热情豪爽,敢于直面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直接豁达,因此作品的音乐风格也无不表现出东北人开朗豪爽的性格;云南弥渡的《绣荷包》融入了云南花灯元素,使得歌曲更加抒情,节奏更为欢快,与北方吟唱期盼,西部苍凉悲苦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都是因为南北地域不同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音乐风格,由此,我们也不难得知丰富的地域音乐文化注定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多种形式与风格并成的多元化体系。

三、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促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必须向多元化发展

文化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各个国家正进行丰富多彩的频繁的文化交流,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几十年来,我们的前辈致力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早在建国初期,我们老一辈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就因“土”、“洋”问题产生过激烈的学术驳论,李焕之先生曾在《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在独唱独奏音乐座谈会上的发言》一文中提到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之路绝不是西洋唱法的“模仿与抄袭”,而是“推陈出新、敢于革新创造”。最终在民族声乐界达成共识,即是在传承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纳西方优秀成果,为民族声乐多样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其后,民族声乐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些国家院校设置了民族声乐专业,1964年,建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建国后的17年间,中国民族歌唱家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民族声乐多元化特征极为明显,如:才旦卓玛和何继光,一个体现出纯朴的西藏民族个性、风情,一个体现出纯正的湖南高腔山歌的演唱特色。这个时期的民族声乐作品民族风格也十分突出,大都由民歌改编或是采用了民歌素材。如:郭颂的《乌苏里船歌》是由赫哲族民歌改编而来,胡松华的《赞歌》是蒙古族民歌风格。这个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卓见成绩。

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声乐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特别是“学院派民族唱法”一度成为我国民族声乐的主流,片面的强调声音的技术,忽视了我们民族特有的个性化的、民族化的东西,使民族声乐限于“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尴尬境地,出现了唱法的单一,表演形式的千篇一律、声音无个性、作品无风格等现象。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及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着手努力朝着多元化的道路迈进。近几年出现的“原生态”、“流行唱法”、“新民歌”等等,就是民族声乐多元化的体现。

艺术贵在创新、崇尚个性,风格的差异在审美领域是具有巨大价值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已经意识到,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必须具备丰富的、多样化的、独特的的艺术风格,否则在艺术之林无立足之地,我国民族声乐必须利用自身固有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朝着个性化、中国化、民族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陈思思.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及其探索[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姚小兰.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李湛.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作者简介:

[1]聂国红: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必然性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谈歌剧唱腔的特性
试述两种分配制度相结合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试论纳比画派分裂的必然性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