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东
2014年,学校来了一位支教老师,他相当有学识,具有较高的语文修养和较前卫的教学意识。然而,来到我们——一所落后的山村小学,上了几天的语文课,就开始抱怨学生的自学能力差,课堂上敢于回答问题的人很少。我笑笑对他说:“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可能现在的学生还无法达到你要的高度。”他有些不以为然,照样用着他那套在某个地方非常适用的、非常前卫的教学方案。
我有些欣喜,终于有新的老师,新的活力,注入我们的学校中来。同时,却有些担忧,他所要达到的高度,和学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似乎日趋悬殊。时间慢慢过去了,这名老师的抱怨也日益加重。可怕的是这种抱怨慢慢地转化为一种冷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日趋消减,甚至害怕起语文来。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担忧,早在我刚出道就遇到过。只是当时,我没有把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多少回,学区举行听课、评课活动。每每听到酣畅淋漓的好课,回来我总有重演援课老师教学方法的冲动。然而,每次试上都以失败而告终。心情也随即从火热的非洲热土,降到2002年的第一场雪。
我开始在思考,到底是学生笨,还是我笨,我的教学水准真的达不到那位授课老师吗?这样的烦恼,随着日子的推移或许有些消散,然而上不出我要的精彩好课,始终都是我和学生之间的一种遗憾。索性,我不再刻意去模仿某一位老师的教学方案。用着自己在山村小学摸索出来的教学方案,驾驭着自己的学生。而,每上一堂课下来,我都会反思着今天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过程。如,学生不乐意回答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学生怕答错而不敢答。这就要求老师从观念上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見解,不急着去判断回答的对与错,久而久之,学生尝试了回答问题的乐趣,他们就会越来越乐意思考、回答。有的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知所然,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及时地转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的是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不乐意去思考。这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它牵涉到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一名只会按部就班的老师,往往很难吸引住学生。因此,这又要求我们在教学当中讲究艺术,特别是语文,应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怎样的方式更适合于本班的学生……慢慢地,我发现,我的学生开始步入我要的轨道,课堂也呈现出了积极活跃的现象。
是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才是上出好课的根本。我似乎明白了,经典是难以复制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我们所要上的课也会发生不同。因材施教,善于反思,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条件,及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就一定能上出精彩的好课!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新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