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已成为高考试卷命题发展的趋势。化学实验题的解答,学生必须紧抓实验目的,一个实验题的考查必须围绕实验目的展开,实验题中所有知识点的考查基本以实验目的为中心,从实验原理到实验操作,从实验现象到实验计算都是紧扣实验目的的;要理解完成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再结合题目中的要求来完成试题的解答。
从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基本题型:
第一类是化学物质制备实验题,即实验考查以某一物质的制备为中心来展开。这类题型一般包括:原料制备和净化过程—物质制备过程—净化除杂过程—物质收集过程—尾气处理过程等五部分。
在原料处理过程中,从实验原理出发,找到所需要的实验原料,例如,氮气的制备,可以从空气来提纯,也可以采用铵盐和亚硝酸盐来制备,还要除去其中的杂质氧气和水。
物质制备过程中,主要考查包括实验仪器的选择和组装,实验试剂的选择和加入的先后顺序。例如,氯气的制备,根据实验原理,采用固液加热装置,选用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及酒精灯加热的装置组合;在氨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就要采用直玻璃管通氨气及酒精喷灯加热的装置组合。
在净化除杂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物质中所含的杂质有哪些,每种杂质所采用的除杂试剂以及除杂的先后顺序等,例如,在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时,制备的氯气中混有HCl和H2O,采用的除杂试剂是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先后顺序是先除氯化氢,最后除水。
在物质的收集过程中,分析物质的状态和性质,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收集产物。例如,AlCl3的收集,根据其易凝华的性质,在收集氯化铝时,应采用装置浸泡在冰水中的方式来提高收集效率。
尾气处理过程中,从尾气性质入手,分析所采用的试剂。例如,氯气的处理采用碱液来反应除去;氨气的处理采用湿润的棉花或倒扣漏斗的盛水烧杯。
以2013年广西理综的综合实验题28题来分析这一类型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根据上述的方法来分析,装置A~D是反应原料氮气的制备和纯净过程,装置A为发生装置;C、D为纯净过程,而且除杂顺序是先除氧化性物质后除水;装置E为发生装置;装置F、G为防止空气倒灌影响实验效果。将实验过程分析后,在去根据试题要求答题,就会发现这个题目回答就相对简单了。
第二类是性质验证实验题,即考查物质性质,一般还包括物质制备过程。这一类实验在实验目的中有明确要求,根据实验要求来分析验证每一种性质的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寻找所需要的实验试剂,再根据相互不干扰原则来确定性质验证的先后顺序。一般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特质制备过程—性质验证过程—尾气处理过程。第一步物质制备过程与第一类相类似,在性质验证过程中,关键在于分析不同性质验证的先后顺序的处理。例如,验证碳和浓硫酸反应产物的验证实验中,首先产物有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先分析每种物质验证所需的试剂,试剂的选择需要反应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验证水用无水硫酸铜,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硫用品紅溶液,再分析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干扰,就会发现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就要求在验证二氧化碳前先验证二氧化硫且将二氧化硫除尽,防止干扰二氧化碳的验证。
以2011年福建理综的综合实验题的第一部分为例来分析这一类型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011·福建卷)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得资料: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
Ⅰ.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
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成分搅拌、过滤。
第三类是定量测定实验题,这一类实验这几年考查的相对较多,除了考查实验外,还结合计算,且计算比较复杂,难度较大。
这类实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待测物——性质分析,确定实验原理——组装实验装置——结合数据,计算。在实验中,由于是定量实验,不需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但一定要有量的变化,且要便于测定的量,如沉淀的质量、溶液质量变化、干燥管的质量变化等。在实验装置的选取和组装中,要分析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装置中残留物对结果的影响、空气倒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等。如有干扰,则要选加装置来排除干扰。
以2011年福建理综的综合实验题的第二部分为例来分析这一类型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011·福建卷)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得资料: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
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3)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除了可搅拌B、C中的反应物外,还有 。
(4)C中反应生成BaCO3的化学方程式是 。
(5)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填标号)。
a.在加入盐酸之前,应排净装置内的CO2气体
b.滴加盐酸不宜过快
c.在A—B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
d.在B—C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
(6)实验中准确称取8.00g样品三份,进行三次测定,测得BaCO3平均质量为3.94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7)有人认为不必测定C中生成的BaCO3质量,只要测定装置C在吸收CO2前后的质量差,一样可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证明按此方法测定的结果明显偏高,原因是 。
首先确定实验目的“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测定碳酸钙的量,则需将碳酸钙转化为二氧化碳,再转化为沉淀,测量沉淀的质量,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
从实验装置分析,首先要赶尽装置中的空气,采用空气中氮气来达到目的,A装置作用除去空气中的CO2,B为反应装置,C为CO2的吸收装置转化为BaSO4沉淀,D装置为防止空气中CO2倒灌装置。将每个装置的作用理解后,就能轻松地解决整个题目。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三化学实验复习备考应注重对近年来高考实验试题考查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试题中去领略试题考查的意图和命题方向,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实验备考复习效率。
(作者单位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