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儒道互补思想对现代人格的启示

2014-08-20 19:34黄婕
新课程·中旬 2014年6期

黄婕

摘 要:儒道互补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体现,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不是片面的抒发愤懑之情之作,在无奈、愤懑的背后,也有对超脱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儒道互补的思想。在阅读中应该全面评价作家思想,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

关键词:儒道互补;全面评价;现代人格

《愚溪诗序》是唐代文人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一般认为该文主题的概括是“借愚溪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或“表现了作者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等,即将该文看成作者发泄自己不满的作品。我认为,文章固然有表现作者愤懑之情的一部分,但这样理解并没有完全概括文主题,文章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柳宗元儒道互补的思想。

柳宗元自幼聪慧过人,21岁进士及第,意气风发,名震朝野。与上流社会的接触使他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成为革新派的重要人物。32岁迁礼部员外郎,可谓前途无量。正当柳宗元怀着“致君尧舜”的理想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时,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永贞元年(805年)九月,革新失败,他被贬邵州刺史,行未半路,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这使柳宗元很内疚。

公元806年春正月,唐宪宗改元和,“大赦天下”,但八月壬午诏“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十月恰遇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似乎又是一个新的转机。但由于“无相知有气得位者推挽”或“众畏其才高”等原因,柳宗元“为量移官差轻罪累”的愿望又破灭了。

《愚溪诗序》就创作于这样一个背景下,所以,柳宗元当时的抑郁可想而知。他在《愚溪诗序》中以一个“愚”字贯穿全文,描写了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称它们“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意思是好的林木和奇异的石头交错排列,既然如此,肯定是个风景秀美的地方,但是却没有因此获得美名,反而“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愚溪寄托了作者的不满:如此美景,却称为“愚”;就如“我”有才,但是因“愚”被辱!将冉溪改名为愚溪,包含着柳宗元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控诉。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原因是:“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以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说愚溪“无以利世”,其实就是柳宗元在嘲讽自己“经世致用”理想的覆灭。儒家强调要“入世”,要有用于社会,可是现在柳宗元被贬到偏远的永州,重新返回政治舞台、实现抱负的理想,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显得越来越渺茫,柳宗元对现实的认识越深就越绝望。这个不可以灌溉,不可行船,不可兴云雨的“愚溪”,正是不被重用的、对社会“无用”的柳宗元自己。柳宗元对愚溪的感慨就是对自己的感慨,对造成自己处境的社会现实嘲讽的同时,也表明了他的无奈,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恪守,否则就不会为愚溪的“无利于世”如此伤感,不会为了自己的遭遇如此愤懑。

接着例举宁武子、颜子非“真愚者”来反讽现实的黑暗,如果文章就此结束,那么可以说这篇文章“借此(愚溪)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但是最后一段使文章的主题变丰富了,不仅是发泄愤懑之作,更是寻求解脱之作。

柳宗元笔下的溪水晶莹秀美,能发出金石般悦耳的声音,“智者乐水”,在这个优美和谐的世界中,“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的必定不会是真正的愚者,反是个真正的智者,面对艰难的现实,他选择了在茫茫自然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

“超鸿蒙”语出《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在这里引用就等于说出世。“希夷”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道家所指的一种形神俱忘、空虚无我的境界。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在重大的挫败感前,柳宗元除了抒发内心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外,他也一样在寻求着内心的平衡,这时道家思想便为他提供了一个精神庇护所,在这里,通过超越尘世,融于自然,可以使他获得心灵的自由,哪怕只是暂时的。这里的“莫我知”强调了“溪”与“我”的统一,即道家思想中的“万物齐一”,“形神具忘”,虽是借物抒怀,但从此可见这种寻求平衡的思想对柳宗元的影响。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承担社会责任,儒家求真务实,主张“经世致用”,维护社会发展。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则主张“无私”“不争”,坦然甚至漠然面对名利,对得失要泰然,主张不被名利束缚,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顺应宇宙的变化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自由境界。總之,儒家强调“入世”,主张人是社会人,应该去适应社会,创造人生;道家则强调“出世”,主张人虽然生活在社会中,但应超越名利的约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两者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看起来相互矛盾,但在很多传统文人身上却是交融在一起的。

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政治抱负,不断投身现实,希望“兼济天下”,然而政治理想能否实现只能寄希望于当朝统治者,可惜历来昏君多于明君,不仅理想未能实现,还会因此受牵连,遭遇重大打击,或是贬官,或是流放,人生理想无望之之时,就只有寄情于山水,在自然中保持自身的高洁,“独善其身”也是在实现另一种自我价值,这种价值正好是道家提倡的。

儒道互补的思想使人无论进退都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人生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儒道互补就是在追求人生的平衡。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其实可以不必囿于“愤懑之作”的理解,柳宗元固然在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但是他也同样也在努力使自己宁静,这正是儒道互补思想的体现。

这个时代让我们拥有比古人更多的成功机会的同时,也承担着比古人大得多的失败几率。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人努力奋斗,这样社会才会发展进步。可人生并不是如自己所愿意的那样一帆风顺,人生路上总会有些奋斗无结果,有些努力会换来失败。就整个生命过程而言,其实人也要学会道家提倡的淡泊名利、天人合一,用此来面对失败和挫折,使身体安康、精神自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只会一味昂扬地“进”,未学会如何优雅地“退”,那么必定在失败的时候无路可走。

综上所述,不应该只是单方面地强调柳宗元的愤世嫉俗和不平之情,道家思想的存在无损他作为一位正直、坚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高大形象,相反,还使我们看到了传统文人身上圆融和谐的人格特征:能进能退,进就开拓进取,退则追求心灵自由。全面评价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益于现代人健全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昌武.柳宗元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董平.“儒道互补”原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7,37(5):59-69.

[3]张梅论.“儒道互补”现象对中国文学的几点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24(3).

[4]何生风.愚溪鉴万类愚辞超鸿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0).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