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学生学习行为并使之趋向既定目标的动力倾向。没有学习动机,也就不可能引发学习行为。[1]美国前教育部长泰雷尔·贝尔(Terrel Bell)曾说:“在教育上要记住三件事,第一是动机,第二是动机,第三还是动机。”[2]可见学习动机对于学生是否能够爱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学校中,老师们最感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总会有些学生不爱学习,即学习动机缺失,这个问题成为许多教师家长的极大困扰。
笔者近年曾在我国东南某省做过一次大样本的“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现状”调查,有效被试为3741名中学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该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6个县市、14所中学。结果显示,约有11.6%的学生表现出典型的学习动机缺失症状。调查还发现,在学习动机缺失的学生中,男生的人数约为女生的两倍,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比例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另外,随年级升高,学习动机缺失人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3]从中让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学习动机缺失问题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突出和重要的问题。如何对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现状进行干预和纠正,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谈话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好让学生“爱学习”的重大问题,基于笔者多年的理论研究,特提出如下对策思考。
一、重建合理的价值信念
何谓价值信念?动机心理学期望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们从事何种行为,取决于觉察到行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目标的主观价值,实现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可能性越大,目标价值诱因越高,从事相应行为或活动的动机就越强烈。如果一个人认识不到一件事情的意义与价值,那么,他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就不会强。同理,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不清,他又怎么会有“爱学习”的情感与行为产生呢?这里的价值信念就是指学生对与学习有关的意义价值的内化与认识。
笔者在大样本调查中发现,学习动机缺失学生对于“我认为学习对自己意义不大”“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等题目的回答,几乎100%都选择“比较符合我的情况或者完全符合我的情况”。另外还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3的学生持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认为“很多有钱人,他们小时候并没有上过多少学,现在不也生活得很好吗?”“我认为将来最重要的是要有钱,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虽然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并未达到学习动机缺失的程度,但这种价值观无疑对学习动机产生了消极作用。
价值信念一经形成,会比较稳定地作用于个体,但也并非不具有可塑性。美国《科学》杂志分别在2006年和2010年刊载了由科罗拉多大学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报告称,通过对学习处于劣势的学生进行长期定时的“作文”训练(价值重建训练),可以改变学生惯有的消极价值信念,并且提高学习成绩。
所谓“作文”训练,并非真的要求学生写作文,而是要求学生写下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或事物。该项训练是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进行设计的,预设每个学生都有使自己的认知保持协调一致的倾向。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在“作文”里充分地表述出自己喜爱某种价值信念,那么,即便原先他可能并没有这种信念,最后也会真的慢慢形成这种价值信念。
经过一学年的实验,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刻板价值信念得到显著改变,并且学习成绩也得到普遍提高。此后,心理学家们也对理科女大学生的性别刻板价值信念进行了类似的“作文”训练,发现,这样的价值重建训练能够有效改变女大学生对于“女生在理科学习方面优势不如男生”的价值信念,并提高女生的理科成绩。
国外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为我们对学习动机缺失学生进行价值重建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移植与运用。
期望价值理论表明,学生能够认识到的学习价值类型主要有四种:(1)成就价值(例如,学习好能够体验到成就感);(2)内在价值(例如,从学习活动本身能够体验到的愉快感);(3)使用价值(例如,外语学习好了将来可以出国等等);(4)代价(指投入学习时不得不放弃的一些东西,例如,放弃上网玩游戏转而专注于学习等)。在价值重建训练中,供学生选择的价值信念也可围绕价值的四种类型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辨析,帮助他们摒弃旧的、消极的价值信念,形成新的有利于学习的价值信念,进而逐步提高学习动机,改变学习风貌,由不爱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学习。
二、促进与保护内在动机
现代动机心理学认为,内在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真正动力。所谓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学习活动本身又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或压力。[4]受内在动机激发的学生,在学习行为上有显著优于被外在动机激发的学生特点,即采用深层次的学习策略,且有更多的自主感、胜任感。尽管有时候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一样,都能促进学习活动的发生,但是外在动机有时会起到削弱内在动机的作用,最后甚至可能会产生动机缺失的后果,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特别好地说明这一点。
一群孩子每天中午都在一位退休老人门前踢足球,他们玩得很开心,但噪音很大,影响老人午休,老人深感烦恼。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即给孩子们金钱作为踢球的“奖励”。孩子们踢得更起劲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踢球的动机慢慢起了变化,由原先的内在兴趣转化成为了外在的金钱奖励而踢球。后来,当老人逐步减少“奖金”数量时,孩子们来踢球的行为就变得很不情愿甚至勉强了。到最后,老人取消了金钱奖励,结果,再也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来老人门前踢球了。
这样的例子现实中有很多,教师或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激励的时候,往往一不小心就会犯用外部奖励削弱内在动机的错误。笔者最近在一个儿童英语夏令营课堂上看到,老师用代币制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孩子们如果攒够了10张卡片,就能到老师那里去换取一个想要的礼物。结果,笔者看到一个孩子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出教室玩耍。当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偷偷溜出教室玩耍时,她回答:“我已经攒够10张卡片了,干吗还要听老师讲课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正在进行明显有浓厚兴趣的学习活动(如阅读)时,或者正在进行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如解决难题)时,如果给予外部奖赏,那么,这种外部奖励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动机。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内在动机,防止外在动机对其的削弱。要坚信每个孩子在起初的时候,都有天生的好奇心、追求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这个时候他们不需要被奖励,只需要被尊重和不被打扰。
近年来,关于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相互关系,心理学家们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外在动机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并非都是削弱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外在动机可以起到增强内在动机的作用。例如,当外部奖赏所传达的信息是“你胜任这项工作”,而不是让被奖赏者感觉受到了控制时,这种奖赏可以增强内在动机。通常,外部奖赏应以口头表扬为主,而不是以物质奖励为主。另外,当某些学习或工作任务单调乏味、缺乏挑战性时,适当的外部奖赏一般也可以增加人们对学习或工作的关注和兴趣。因此,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对于学习动机不强和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适当的奖励和强化也是必要的。但必须记住,外部奖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或激发内在动机,而不是为了控制孩子的行为。外部奖赏尽可能不用物质奖励,而以口头表扬为主。口头表扬的内容应集中于孩子是否喜欢学习、是否胜任学习等内在信息方面,不宜宣扬孩子的分数或竞争性的胜利。当孩子逐步爱上学习时,尽量站在一边,默默支持和欣赏他们,而不盲目地给予外部奖赏。一定要记住:如果不珍视孩子们内在的好奇心和努力,却要从外部勉强地制造出热情来,其结果一定是南辕北辙。
三、提供自主、胜任、归属支持
动机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提出,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三种基本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则产生动机缺失。同样,在学习上,如果学生得不到自主、胜任、归属等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就会丧失学习热情。
所谓自主需要,指的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凭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受外界因素的逼迫或强制不得不做。这是一种天生拥有的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倾向性,它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灵活适应环境。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时能充分感受到自主需要被满足的快乐,则他就很容易形成内在动机。因此,在自主支持方面,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宜过多采用强迫、干涉等手段,而是要更多地“放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包括,自主建立学习计划、自主安排课外学习与娱乐时间、自主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让学生充分享受作为“学习的主人”的权利,而不要使学生时刻感觉像是“学习的奴隶”。有些时候,适当放开,让学生自己做主,学生会感觉到被信任、被重视,感觉到一切都是自己所能够掌握的,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谓胜任需要,指的是人们控制环境的需要。在学习中,如果学生认为学习结果是他们不能控制的,也即不能胜任学习时,就会产生动机缺失。在胜任支持方面,教师和家长在对待学生学业成败的问题时,应给予科学有效的言语反馈。当学生考试失败时,教师和家长不能一味地讽刺挖苦或嘲笑,或者一味地严肃批评,而应蹲下来与学生一起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当学生经耐心指点后能够纠正错误获得新知时,再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当学生成功时,给予表扬是可以的,但也要视情况谨慎对待。如果是在一场简单的考试中获胜了,教师对一个学生大加赞扬,那么,这个学生能够感受到的肯定不是胜任,而是一种相反的、不胜任的感觉。因为,在一场简单的考试中获胜,老师大加赞扬,只能说明这个学生的智力不高。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带来的胜任感方面的影响。
所谓归属需要,指的是与他人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如果学生处在由父母和教师所营造的关怀氛围中,就会体验到一种与“重要他人”的关联感。这种关联感也能培养出内在动机。在归属支持方面,要求家长与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关心他们的需要,并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与学生建立朋友般亲密信任的关系,这样,学生有了烦恼就可以有地方倾诉,不会感觉到与教师或家长的对立。另外,教会学生与同伴相处的技巧,让他们在一个融洽的课堂与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众多,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本文仅从动机心理学角度提出一点干预与纠正的建议,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给予动机缺失学生更多的关爱,才能真正改变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状态,真正实现“爱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2]莫雷,何先友,冷英.教育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选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0.
[3]朱晓红.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编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4]郭德俊,李燕平.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5-206.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