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雯
摘 要: 自恢复地理高考以来,地理学科的地位在不断提高。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在初中,地理历来被学生和家长视为副科或小学科。在高中,地理可以说是文理科的边缘学科,既有文科的特点又有理科的特色,所以文科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不少困难。转变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老师、学校和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提高学习成绩,则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努力方向,也是迫切的目标。提高地理成绩势必要向课堂要效率。根据教学实践,作者从教师这方面阐述了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育理念 学习方法
一、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明确了许多原来比较模糊的理念,其中使我感触最大的,也是我认为最应该注意的就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有机会用脑想、放手做,自由地、创造性地表达、展现。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如讲海水的盐度时,我这样导入新课:“生活在大连的我们对浩瀚的大海并不陌生,夏天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接着按教材内容往下讲,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二)让语言充满魅力。
在复习区域地理《西亚》一节时,我问:“大家都听过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这首歌吧?里面有句歌词是: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那么大家知道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哪儿吗?”周杰伦是大多数学生熟知并喜欢的歌手,用他的歌引入新课,学生听课兴趣大大提高。下午上课看到学生犯困时,我会适时插上一句广告语:请不要走开,精彩马上回来。这些风趣的话语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给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课堂竞赛,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心。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把竞赛引入课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竞赛题目,可以是教材中的重点,也可以是教材中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一定时间思考后回答出的问题,通过提问—竞答的方式,使学生比较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课堂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竞答外,还有竞画、竞填,即画示意图、图表、填图比赛等内容。学生通过竞答逐步树立学习信心,一个学生可以因某学科得到一个好的成绩或一个小问题的正确解答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就开始喜欢这门学科。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然,教师不能为了使学生获得成功而降低教学要求。可以从学生学习过程实际出发,使之有条不紊地提高,避免学生丧失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但教学艺术正是通过此得到体现。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指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正确的读书方法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自学和课后复习效率都有裨益,其核心是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简称“问题中心法”。首先是粗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找到问题,理清知识线索。其次是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记录不懂的地方,准备提问得到教师解答。最后是归纳、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理解知识间纵横联系,抓住学习重点。学生按照读书指导法学习和读书,可以逐步完成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效果显著。
(二)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师在传授学生读图、识图和用图的方法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看图、记图、再现、联系,根据地图的种类、特点、用途不同而因图制宜。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针对课文上的地理知识自如地进行文图转换,形成完整的心里地图体系。进而学会快速读图,在复杂的信息中从容地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掌握地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三)指导学生巩固知识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成效通常只有通过一系列考试来验证,但学习过程却是漫长的。考试前的复习、平时的课后练习便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因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同而因材施教。
总之,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师生关系等。但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创新,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理清知识脉络,恰当地运用多种兴趣教学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只要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就能打造高效课堂,进而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盛卫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
[2]杨佳友,王誉桦.限时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