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芝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习内容多且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要从微观、日常的水平上观察和接受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活的个体,他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时发生改变,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及预定的教育计划和程序,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阐述。
一、动机的培养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穿插一些中国化学史和当代的化学成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民族和国家而学。例如在讲石油时,介绍我国石油资源丰富,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顷销“洋油”,说中国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先后开发和建设了大庆、华北、中原等石油基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而且每年出口大量石油。在讲到蛋白质时,可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从而为研究生命的起源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教学中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述,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保持学习的积极态度。
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疑难处请教老师
上课前一天,学生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1)通读课文;(2)扫清障碍;(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适当做些预习笔记。
有不懂的地方要请教老师,让他告诉你以前学过的关键知识点,在短期内复习巩固,目的是能够跟上现在的教学进度,听懂老师讲授的新知识。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重要的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以前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像摩尔、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差量法、守恒法、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高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听不懂化学课。找准之后,应尽快把关键的知识补上。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言行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如在讲授《化学选修1》的“合金”时,我脸带疑惑,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与老师一起解释。”然后,提出合金是混合物,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这下学生可热闹了。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地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它们之间是要断裂金属键的,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说,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哪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在平时的课堂中,我时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的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四、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论认为:学习是无序到有序的结构化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顺应和同化的建构过程。评价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是: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六、做好演示实验,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探究质量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它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对于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影响学生,决不能随便找些理由,敷衍搪塞了事。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增强观察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让有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如在能量变化教学中,不用火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学生置疑,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后再蘸取高锰酸钾,立即放到酒精灯的燃蕊上,酒精灯点燃。如此“奇怪”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
总之,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化学教学改革的体现,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观察是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探究是观察的延续和升华。观察能力提高,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融观察、探究于一体,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化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