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明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体育教育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功能和意义,阐述了教学指导思想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等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中学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意见》的文件指出:当前,应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应以其学科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体验体育过程的各种情感,磨炼其意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下面仅就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进行分析。
1.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中心都放到学生成绩,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1]。
2.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人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2]。
2.2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个体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3.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2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和保持心理健康。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体验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3]。
4.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4.1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其可能性的理论依据一是转移机制,二是内啡肽释放机制,三是一些实验性研究,显示有氧练习对情绪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个体有积极影响。
4.2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基本认同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某一特定适应水平随个性生理环境的改变,原有的适应平衡被打破,需要高一级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才能适应。若适应水平侧重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现状,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4]。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得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得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从社会文化视角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体验。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德育的范畴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独立教育。
5.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教师心理卫生意识、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体育教师没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得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
5.2建议。
学校体育要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需要研究者作出更大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光明.体育与心理健康.北京体育学员.中国学校体育,1992.4.
[2]江光荣. 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3]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
[4]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