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侃
摘 要: 思维方式与语言联系紧密,两者具有辩证关系。口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亦与思维联系紧密,对口译能力提高的研究可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入手。针对口译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入手,培养学生在口译实践中思维差异的意识,最终提高口译能力,提升教学层次,使师生皆受益。
关键词: 思维教学 英专学生 口译
一、引言
口译是一种双语的口头转换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才国际化的重要评价指标。纵观当前我院英语专业的英汉口译课堂教学,教师大多采取以技能为向导、语言为途径的任务型教学方式,忽视教学“授之以渔”的功能,没有站在思维的角度,向学生灌输英语母语者的思维方式,让其学会用英语思考,从而不利于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英译汉口译能力。就长期而言,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好跨文化意识的双语国际化人才。
二、研究思路和手段
思维决定论观点认为:思维控制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部反映。而语言决定论观点则认为:思维的成形源自语言,它是语言活动的结果。思维决定论与语言决定论的观点相反,却揭示了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的哲学关系(陈定安,1998)。研究口译这一语言活动,我们往往可以从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入手。对英汉口译教学的研究,我们亦从培养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间的思维差异着手,探究提升教学效率之道。具体而言,英汉口译能力的提高,除了从传统的语言技巧入手,更可以从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入手突破。因此本研究认为,英汉口译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传统的“语言为途径”和“技能为导向”的模式中走出来,迈向基于语言和技能的“思维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法,主要融合了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等多种具体科研手段。初期,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用来从学院师生处获取初步的研究信息及数据。中期,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用来分析处理初期获取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策略,并在具体课堂实践中加以验证,做出最后定论。
三、研究过程
基于我院英汉口译教学存在问题的现状,本研究主要探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对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深入量化分析。课题组成员前期对外国语分院英语专业英汉口译课程的教学作深入了解,随堂听取英汉口译课程,详细记录教师授课方式,与相关教师交流,并在学生中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当前该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信息。随后,对反馈信息中关于口译教学中存在的纯“技能为导向”和“语言为途径”问题,以及对学生口译实践学习效果中的不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和分类。(2)对我院英语专业学生当前英汉口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于上一步问卷调查结果和量化的研究数据,随机组织多名英语专业学生志愿者参与基于J. Fodor模型的语言表达与思维意识实验,为课题研究进一步积累重要实验量化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就其在英汉口译学习中存在的语言思维障碍因素进行个例定性分析,进一步积累和深化研究资料,并结合上述个案研究得到的信息,进行多案例比较,实现交叉数据量化分析,以求更准确和科学地分析结果。(3)提出“思维为导向”的新型口译教學作为改善口译教学的具体步骤和策略。针对上述学生英汉口译学习中的问题,课堂教学纯“语言为导向”和“技能为导向”的问题,课题组成员走访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知名外语院校,安排随堂听取和学习相关教师的口译课堂教学,吸取一些有用经验。最后结合我院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有效可行的具体教学改进策略。(4)对提出教学具体策略的实施验证与总结。获取外语分院领导和相关任课教师的支持,在英汉口译课程上进行小规模先期试点性“思维为导向”的口译教学策略,定期收集教学效果反馈,及时作总结与修正。
基于语言与思维联系密切这一基本事实,研究突破的难题在于通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模式,使其深入认知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提高其英汉口译能力,从本质上提升英语专业英汉口译课程的教学层次。这需要打破传统口译教学研究的模式,采用一种探寻语言思维本质的实证研究方法,具有创新的研究理念、切实的研究思路和可行的实施过程。
四、研究结果
实践研究阶段,在取得分院相关领导和同事的配合下,“思维为向导”的英汉口译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2011级本科生一个班级英汉口译及相关密切联系的课程上进行了试验,试验周期为三个月。从试验效果看,进行思维为向导”口译教学模式的班级中,原本英汉口译实践程度相对较弱的学生,在对英语的语言本质认识上比原先有所提升,英汉口译的技巧掌握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实践水平和之前相比有所提高,实践量化得出的数据约为25%。对于程度中等的学生而言,其对英语语言的本质认识也有提升,但英汉口译的实践水平提升程度较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稍不明显,实践量化得出的数据约为18%。对于原先程度较好学生而言,英语语言的认知水平与英汉口译实践水平与之前相经,皆不太明显,量化数据约为2%至7%。
然而,就参加试验的班级整体而言,全班在接受“思维为向导”的英汉口译教学模式后,英汉口译实践能力整体提升程度与三个月前相比,约提升19%;与其他未参加试验的5个班级横向相比,三个月后在英语语言认识程度上,整体约高出28%,对于同样材料同样环境下的英汉口译实践,整体表现要高出31%左右。
五、研究受益
(一)强化教学效果
1.短期增强口译教学效果。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英汉口译实践的情况,教师在平时的口译教学中,在结合传统讲练操练的同时,要提升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对比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本质上看清语言和思维的紧密联系,认知英语的思维模式,逐步培养其英语母语者思考的习惯与能力,使其从本质上掌握好英汉双语的转换能力,为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发挥优势打下基础。对口译教学而言,学生的英汉口译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口译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逐渐增强了。
2.中期提升口译教学层次。
英汉口译教学中提倡语言与思维的联系,将思维的培养逐渐融入口译教学中。这是一种从本质出发,由内及外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本着这种教学理念与思路,在改善英汉口译教学效果的同时,既涉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文化与思维等多方面内外关系的联系,又涉及英汉对比研究、心理语言学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从内在的思维角度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汉口译能力及各项涉外语言运用能力。
3.长期实现国际化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英汉口译教学效果的增强,对教师而言,能促进教学層次的提高,对学生而言,则能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促其成为国际化人才。人才国际化如今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对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化的直接好处在于在中西背景下,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的高等人才。这对一个地区今后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等具有非凡意义。就外语人才本身而言,无障碍英汉口译、高效跨文化交际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二)师生受益
1.提高口译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学负担。
“思维为向导”的口译教学改革的受益一方是教师。如前述,该新型教学模式若贯穿于英汉口译课堂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层次,学生能又稳又快地提高英汉口译实践能力。长期来看,课堂口译教学的效率定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则能高效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减轻教学负担。
2.扎实英语专业学生口译实践基础。
“思维为向导”的口译教学改革的另一方受益者是学生。传统英汉口译教学大多采用纯“技能为导向”、“语言为途径”的方式,遵照“学生操练”——“教师点评”的过程(方梦之,2004)。教师在学生完成译文后,通常会对学生口译实践表现进行点评,指出对原语理解失误、译技使用不当、心态调整不佳等问题。然而对此,学生只能较模糊地认识到整个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很难对下次避免类似问题起到作用。如前所述,思维与语言联系紧密,教师若能以“思维为导向”,做到“授之以渔”,重视对学生灌输语言背后的思维及其转换模式,从本质上认清英汉口译中双语转换的问题,扎实学生英汉口译实践的基本功。
3.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研究在一定教学改革目标的指引下,使课堂教学方式不断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英汉口译能力,同时提高其在跨文化国际场合下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载体是双语交流,而口译则是双语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优秀的口译者不仅能把原语意思准确无误传达至对方,还能灵活地消除双语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达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因此,“思维为导向”的口译教学在提高学生英汉口译能力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六、结语
通过关于“思维导向”模式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语言与思维联系紧密。在英汉口译教学中,教师要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除了须知一些必要的译技外,还应认识并谙熟汉英两种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理解语言思维转换过程,发挥“授之以渔”的功能,站在语言思维的角度,向学生灌输英语母语者的思维方式,让其学会用英语思考,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英译汉口译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方梦之.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