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安徽样本

2014-08-18 22:09翁仕友
财经 2014年21期
关键词:稳增长皖北安徽

翁仕友

7月下旬,各省(区市)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中部省份安徽,各项经济指标 “依然是中上等生的表现”。

安徽省统计局7月22日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93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增长合理区间,且保持全国靠前、中部领先的格局。

“微刺激政策效应初现,6月份部分指标趋好。”安徽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赵金宝7月22日说。

多位受访的安徽官员告诉《财经》记者,从今年上半年多项经济指标来看,当前经济下滑趋势正在放缓,并出现企稳迹象,不必对经济下滑过于担憂。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后劲不足,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强。

安徽如何实现“稳增长”,下一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在中国各省份是有怎样的典型性?

皖北失速之谜

皖北指的是淮河以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安徽共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煤炭生产基地,以工业发展水平而言,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开始阶段,部分较差的县市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整体经济下行背景下,皖北波动性更大,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的比重也在下降,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一大软肋。

“皖北下降的原因,一是煤炭跌得厉害,二是酒产业跌得厉害。”一位不愿具名官员介绍说。

今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持续疲软,煤炭价格不断下跌,每吨煤价格已不足千元,下跌三四成。为了维护设备、人员稳定,企业往往不裁员、不限产,因而产量稳定,但是企业亏损。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今年前五个月,皖北煤电、淮北矿业、淮南矿业三大矿业集团累计亏损9.4亿元。上述官员介绍说,各企业正通过降低挖掘成本,提高非煤产业收入等办法减少亏损。

“煤炭行业打个喷嚏,全市经济就感冒。”曾有人如此形容淮南,足见该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调控政策之下,煤炭、钢铁等能源原材料产业主导的地区经济波动大,稳定性差,这是当下资源大省经济快速跌落的原因,也是皖北地区失速的原因之一。从产业结构来看,皖北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三大矿业集团和三大酒厂(亳州古井、淮北口子窖、阜阳金种子)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大型国有企业。过低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再加上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皖北地区受经济下行的影响更大。

政策的温度和市场的冷暖,企业家总是最先感知。在调研中,中小民营企业反映当前筹资难度大、成本高;回款周期加长,库存率加大,导致企业面临资金压力,企业盈利能力减弱。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浙泰不锈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在石油行业广泛应用的不锈钢管材,企业产品出口海外, 2003年建厂至今,企业销路一直不错,年产值可达20亿元,上缴税收近亿元。有订单、有销路却没有流动资金生产,该公司董事长郑书化说企业正面临破产压力。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各银行限制对过剩产能行业的贷款,不锈钢被划归受限的钢铁行业中,银行以产业政策等原因不予贷款。2013年7月份以来,郑书化便面临贷款难,原本贷款8亿元被银行逐步收回,目前仅剩4亿多元。其中最大的贷款行工商银行,原本贷款2.4亿元,在回收贷款后,贷款余额仅剩2000万元。蚌埠市政府曾召开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的协调会议,要求银行不抽贷、不压贷、不改变原有担保方式,但是企业仍遭遇银行的各种婉拒。

在皖北地区可以看到,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往往取决于一个主导产业,而左右主导产业兴衰的又往往是一两个龙头企业。在浙泰落户怀远县之后,有4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来到这里投资,当地官员津津乐道“无中生有”形成了一个不锈钢产业链。2009年,安徽省发改委批准了安徽不锈钢加工产业(怀远)基地发展规划,怀远县雄心勃勃地要打造一个年加工6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规模、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全省最大的不锈钢及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

皖北六市的领导者们意识到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问题,并早在几年前已开始经济转型,例如淮北市发展食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非煤产业,淮南发展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但是受制于交通、环境等因素,皖北对全省的经济贡献比重仍在下降,在经济下行时,他们面临更大的困难。

对于扶持皖北发展,安徽省发改委下属的智囊机构建议,将蚌埠、阜阳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让更多要素聚集,从而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对皖北的扶持,除了继续完善皖北交通网络体系,更重要的是加快皖北地区农村人口的转移。

一位刚从皖北调研归来的官员向《财经》记者描述了调研中发现的亮点,在煤炭大市淮北看到一家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芯片的电子信息企业,公司创立不到两年,但是发展得很好,产品出口欧美国家。在他看来,这些高科技产业对资源依赖度小,对上下游依赖度不高,具有很强的移植性,是皖北地区今后可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可以看出,安徽“稳增长”的难点在皖北,如果实现工业扩张,产业调整,皖北将是未来安徽“稳增长”的主力。

一起一落的启示

不同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差异仅是表象,背后是产业结构的差异。比起不同地区经济总量的多寡,产业结构的分化更值得关注。

相比皖北,安徽中部、皖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更高,经济发展的底子更好,以合肥为代表的部分地市较早地实施了产业结构转型,因而在这一轮宏观经济下行大势下,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经济增长相对稳定。

“上半年经济增长稳居10%以上,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横向比,合肥在全国来说还是处于快速发展水平。纵向比,跟全国一样,从2010年以后经济发展呈下滑趋势,但是现在来看,下滑速度在减缓,已有企稳迹象。”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朱胜利告诉《财经》记者。

合肥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今年上半年以来,产业呈现“一快一慢”的特点。传统产业表现不尽如人意,增速均在放缓,特别是汽车产业受市场影响,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朱胜利分析认为,家电、汽车和房地产关联性强,容易受房地产下滑影响。同时,2008年中央扩大内需时,家电需求猛涨,现在处于政策消化期,增长缓慢是很正常的。

传统产业增长缓慢,但是新兴产业增长迅速,这抵消了市场、政策波动带来的影响。这其中,占据全省70%份额的电子信息产业贡献较大,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合肥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已是全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新兴产业集群,也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的首批集聚试点地区。

“合肥2008年以前电子信息产业很弱,即使把信息家电算进去产值也就200多亿元,但是到了去年我们已经过了千亿元规模,每年都是井喷式增长。”朱胜利说,这主要得益于2008年以后合肥上马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比如京东方6代线项目。

合肥市的官员视京东方项目落户为一次“经典战役”,正是这个企业的落户带动了一个千亿级产业的崛起。2014年一季度,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157亿元,增长47.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11.8%,首次跻身全省十大产业,并取代家电行业成为对工业增速贡献最大的行业。

2005年后,国内彩电由CRT向液晶方向转型,国内仅有北京京东方、上海广电、昆山龙腾三条生产笔记本电脑用中小尺寸液晶显示面板的5代线,电视用液晶显示面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建设6代以上的高世代液晶生产线成为我国缓解“缺屏之疼”的突破口。2008年初,合肥在获悉京东方有意建设中国大陆首条6代线的消息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赴京东方总部进行对接,谋求合作。

当时的京东方作为国内平板显示企业的代表,长期受到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面板企业的挤压,处境较为艰难。早在合肥之前,京东方已同国内多个城市商谈建设6代线,但是均卡在项目建设所需的175亿元巨额投资上。按照协议,引入该生产线,合肥市政府需要帮助解决90亿元的项目资本金,这相当于当时合肥市三年新增财力。一旦项目投资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合肥市选择通过在证券市场定向增发的方式,在仅出资30亿元的情况下,成功募集60亿元社会资金,并以项目资产抵押的方式协调国家开发银行85亿元贷款,完成了资金筹措任务,并可在三年后从二级市场退出。用30亿元政府资金撬动了资本市场和银行的145亿元投资,成为中欧商学院MBA融资教学经典案例。

京东方6代线项目落户后,带动吸引了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东旭液晶玻璃、乐凯TAC膜、彩虹蓝光LED、法液空、住友化學、三利谱偏光片、翰博材料、联想和宝龙达笔记本电脑、友达液晶模组等近7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总投资1200亿元,全部达产后实现产值近20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成为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省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

朱胜利介绍说, 2008年以来,合肥市就非常重视产业结构调整,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合肥市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性比较好,得益于抓转型抓得比较早、抓得实。”

在朱胜利看来,实现了弯道超车,尝到甜头的合肥,未来仍会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一个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

传统产业回落,新兴产业突起,一起一落似乎让安徽省的决策者看到了未来培育新增长点的方向。

投资后劲不足之忧

安徽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省份,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55%,消费贡献约为44%,出口贡献1%。这和安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产业基础、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领域皆需投资,因而在这个特定阶段,必须依赖扩大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

“十一五”期间,安徽年均投资增速在3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速更快。在赵金宝看来,这是补偿式增长,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安徽省实施的“861行动计划”(8大重点产业基地、6大基础工程、1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是安徽省实施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战略,这些外来投资对支撑安徽投资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眼前看,我们关注的还是投资,投资下滑比较多。”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分析认为,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比较稳定,房地产投资下滑是造成投资下滑的一个主要因素。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965.9亿元,增长11.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5个百分点,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6.1个百分点,投资额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3%下降至20.2%。6月末,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1477.4万平方米,增长16.4%。待售面积的逐渐堆积,使得开发商的资金难以迅速回笼,增加了成本与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开发商的投资信心。同时,加重了购房者对房价下降的预期。

2014年2月开始,全省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已连续五个月下降,不少开发商采取了调整开发节奏、拉长开发周期、取消拿地计划等对策,这种主动调整的势态是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成因。

安徽省部分官员对房地产下滑担忧甚多。首先,房地产和地方政府生存紧密联系,地方政府的举债主要通过出让土地收入来偿还,楼市和土地市场受挫,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增大。其次,由于房地产产业链十分长,它的下滑会影响到相关产业发展,例如水泥、钢铁生产,家电、家具、汽车消费也会受影响。

吴劲松判断,安徽房地产价格基本见顶,房地产大幅下跌可能性不大。安徽房地产销售呈现出“北热南冷”格局,上半年,亳州、宿州和蚌埠商品房销售增幅列前三位,分别为37.4%、20%和19.2%。黄山、铜陵和马鞍山降幅列前三位,分别下降25.7%、28.8%和31%。在吴劲松看来,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沿江地区房地产開发启动较早,皖北启动得比较晚;二是皖北人口众多,人口密集,城镇化扩张最近才启动,所以销售和价格都在上涨。

在业内人士看,皖北地区房地产“虑火”,存在较大泡沫。

多位受访的官员表达了对房地产后续发展的担忧。房地产商和购房者观望情绪较浓,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企业买地积极性不高,今年前五个月全省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的量是下降的。

“房地产的问题,一个是销售下降,一个是购地的积极性下降,后续房地产可持续性会受到影响,房地产占安徽整个投资20%左右,所以又会影响总投资。投资是经济增长很重要的牵引力,投资下来以后,会影响整个经济增长。”安徽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赵金宝说。

工业经济增长放缓是另一个担忧,工业新开工项目减少,反映了企业对经济形势信心。以合肥为例,1-5月,工业新开工项目个位数增长,“只有把要素制约解决掉,下滑趋势才能扭转。”合肥市一位官员说。

改革比经济刺激更重要

来自安徽省统计局的消息,中央政府上半年连续出台的微刺激和定向调控政策已见成效。

从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投放来看,6月份全省新增人民币贷款201亿元,是前三个月总量的3.22倍。工业产品销售率提高,6月份为98.1%,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环比回落幅度收窄,1月-6月比1月-5月仅回落0.1个百分点。汽车产量降幅缩小,6月份下降6.5%,降幅比上月缩小10.7个百分点;行业增加值增长10.3%,增幅比上月提高5.2个百分点,为上半年月度最好水平。

2014年4月底,国务院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力度,这也让安徽省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提前,这会对下半年投资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原本计划明年建成的京福高铁,有望提前到今年10月,安徽境内段的施工也将会加速推进。贯穿安徽南北的商(丘)合(肥)杭(州)铁路,原本计划最快明年动工建设。不过,中国铁路总公司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策部署,在4月底调增了2014年铁路建设目标,新开工项目也由年初计划44个提至64个。商合杭铁路被列入调增的新开工铁路项目之一,投资额度为710亿元。

同时,中央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安徽也将从中受益。目前,安徽向国家开发银行融资780亿元贷款,安徽省组建专门的棚户区改造融资平台与之对接,这将会发挥很大的支撑作用。

在一些地方看来,国家启动的大基础设施建设,这实际上是“强刺激”。要注意的是投资的后劲不足,从2014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来看,投资增长缓慢,这些投资一般会在两三年后显现,如果继续下滑,投资将会跛脚。因而,要解决经济增长依赖经济刺激计划的局面,就需深化改革,释放更多的活力。

不少地方官员反映,目前面临着资金制约难题,企业融资难度大、成本高。新增融资主要流向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房地产业、地方融资平台,实体经济贷款缺口大,融资成本上升,并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受访的地方官员认为现在的金融体系不适应创新型经济,呼吁中央放松金融管制,放开民营银行、地方银行设立。

“政府要做的是放,放开管制才有活力。现在存在行政层面放开了,但是法律上没有放开,制约还很多。”这位官员介绍说,以棉花加工认证为例,现在审批权限已下放到地市级,但是对于一些不是棉花主要生产、消费区来说,几十年没有批过一个项目,这种暂时冷冻的审批权却不能一放了之,因为按照规定,棉花是国家的战略物资。

上述官员建议改革科技体制,国家在支持创新驱动上要有大作为,创新主体应该在企业,应把一般研发与企业结合。目前,国家大量研发成果在高校、科研院所沉淀浪费,转化率低。他同时希望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放宽服务业等领域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改革举措真正落实到位才是关键,上述官员强调,由于政府层级较多,一些改革举措被逐级消耗。在其看来,当前经济趋稳,不宜再出台刺激计划,迫切需要的是真正、彻底的改革。

猜你喜欢
稳增长皖北安徽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