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荡起双桨

2014-08-18 00:54王秀军
关键词:异性友情中学生

王秀军

【摘要】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学生的异性交往问题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倍感困惑的敏感话题,而处在青春萌动期的中学生的交往问题更被视为“神秘”话题,是中学心理健康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社会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出发,论述了作为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异性交往应该具有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 异性交往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32-02

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学生的异性交往问题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倍感困惑的敏感话题,而处在青春萌动期的中学生的交往问题更被视为“神秘”话题,是中学心理健康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自尊心强,叛逆,谋求人格独立。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他们的独立性急剧增强,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而是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这种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2.喜怒无常,易冲动,比较情绪化。

在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中,控制神经尚未发育成熟,所以青春期孩子情感浓烈,热情奔放,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他们情绪多变,经常出现莫名的烦恼与焦虑。

3.心理上变得封闭,但渴望寻求友谊,渴望得到理解。

由于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比幼年时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了心理“闭锁”的特点。过去爱说爱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

4.对异性同伴既好奇又渴望,内心存在着对异性追求的心理矛盾。

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并乐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但同时,他们又渴望与同伴的交往,渴望被家长、老师理解。

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对异性交往问题存在诸多偏见。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生早恋;与异性交往是少数“坏学生”的行为,“好学生”不应该仿效等等。还有的家长过于偏激,只要一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异性学生在一起就大惊小怪,非得问个“水落石出”不可。正因为存在这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使得在异性交往上遇到问题的孩子不仅不能及时得到正面引导,而且还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误解和责备,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呢?

首先,从我们自身来讲,对于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就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

1.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读书,而是成长,读书是为成长服务的。

学会与人交往,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是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会影响人的一生。

2.学习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条重要途径。

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与异性交往的技能只能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提高,如果将异性交往神秘化,把异性交往划为禁区,就会导致青少年的成长走向另一个极端。

3.正常的异性交往能够带来很多好处。

能够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他们可以在智力上得到互补,情感上得到互慰,个性上得到互助。

如:19世纪俄国的索菲娅·科瓦列夫斯卡娅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大学的著名女数学家,其原因之一,就是她敢于冲破社会上的传统偏见,毅然来到德国海德尔堡大学与男同学一起学习数学,从而增长了自己的数学才干。

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

4.正确认识“早恋”问题。

“早恋”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和异性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产生“早恋”。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应该大惊小怪,刨根问底,讽刺挖苦,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

其次,要正确引导中学生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1.要端正态度,自然交往。

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并有意识地教育他们要懂得自尊、自爱,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隐私。

学生是在不断成长的,他们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是始料不及、难以控制的,他们也很矛盾,此时特别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接纳。作为老师要信任学生,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试着去尊重和理解他们。家长也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经常主动地与孩子沟通,学会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阻止和责骂,要学会给孩子留一些隐秘的空间,不要过多地管束。

3.指导学生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

如:在交往范围上,要多结交一些朋友,做到广而不狭;在交往程度上,淡而不深;即使知心朋友,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在交往距离上,要把握好分寸,做到疏而不远;在交往情感上,喜而不痴;在交往方式上,稳而不浮。既不能过于轻浮,也不要过分拘谨。

4.引导学生学会驾驭情感。

青春期的学生出现情感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应及时加以引导,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明确“早恋”的危害,切忌生硬的道理,为青春“免疫”,加强对学生的目标教育和审美教育,让学生明白初恋的纯洁,珍惜自己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懂得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就必须使自己变得更出色,趁此青春年华修建好自己的人生“码头”,从而引导学生约束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

5.正确指导孩子分清友谊与爱情。

孩子们在进行异性交往过程中,常会出现误把友情当爱情,或误把爱情当友情的混淆现象。友情与爱情虽然没有十分明显的鸿沟,但二者也有区别。

(1)正常的异性友情在对象选取上是广泛的、多方向发展的,交往双方很少有意识地去考虑对方是异性,甚至有时淡化性别差异。而爱情双方表现为对象的唯一性,两个人相对封闭,不爱与更多的人再有交往,具有交往的排他性。

(2)异性友情是公开的、大方的、集体的,他们的行为很少是偷偷摸摸地进行,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爱情是隐蔽的、秘密的,尤其是早恋阶段。

(3)态度上,异性友情明朗、处事泰然,没有过多的非份之想;恋爱者则表现为缠绵、难舍难分。

因此,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分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十分必要。

6.开展适当的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而且能有效地抑制心理冲动,在同学的合作中有益于营造一种男女同学的和谐交往的氛围,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关心的良好气氛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升华。

异性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及时注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正确处理好与异性同伴的交往,消除障碍,使正常的异性交往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从而使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健康。

参考文献:

[1]李鹰.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及心理特点[J].教育研究,2006,27(9):74-81.

[2]吴晶等.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2(3).

[3]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5]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心理健康》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异性友情中学生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异性组
异性齿轮大赏
我有友情要出租
我们的友情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