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设计在传统概念上定义为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定义着重点是统筹规划的过程,落脚点在视觉形式,对于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引发的行为反馈并没有涉及。本文旨在通过对艺术设计发生、过程以及结果的一般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设计思维和行为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思维;创造力的持续;艺术设计的力量;行为影响
设计师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家,最出彩之处是将人类的需求以及现代经济、材料、可持续问题上的现状结合考虑,而最终合成的结果优于各部分的集合。设计是设计师用的语汇,通常我们说一位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童心和冒险精神。有了它们,随时可以开始你的设计之旅。
1 儿童艺术冲动中的设计思维
艺术具有天生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不需要谁来附加内容,这种天生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说在孩童时期,每个人都具有艺术的品质,这是孩子们看待这个世界,思考他们行为的方式。孩子的乱涂乱画,用蜡笔在墙上的即兴创作,跟着电视里的音乐、舞蹈摇头晃脑,他们这些绘画和舞蹈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可以给大家带来欣赏,激起像对待一件艺术作品一样的观感,当然孩子的父母会更懂得其中的欣赏。孩子们的过家家甚至撒谎也都是一次艺术行为的创作,他们最原始的计划、规划和设想不正符合设计的定义吗?甚至有科学研究表明小孩子的撒谎和专业创作人员的心理反应是一样的。出自儿童手下的想象世界是一种艺术冲动的展现,是众多艺术家追寻的境界。正如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所说:“我不是画我所看到的,而是画我所想的。”
在一幅儿童画中,里面展现的内容:大地、天空、花花草草、父母兄妹、各种动物、机器人、外星人。每个孩子画出来的大相径庭,它们并不是技法的产物,也不是写生的情景,都来自于每个孩子的想象力。这些艺术创作甚至都是设计好了的,只不过更多的处于一种原始的设计思维。“这个机器人为什么有很多手?”“因为它要帮爸爸妈妈做很多家务,一边擦桌子一边拖地还可以一边做饭菜呀。”“鱼怎么长在树上了?”“这样就可以像摘苹果一样去抓它们了。”每样东西,每件物品都是经过孩子们精心设计的,在他们的世界这些都是合理存在的,未来也可能在想象中真实而合理的存在。
如果让人们写下少儿时期最快乐的一刻,很多人会回忆起孩提时代早期艺术经历。例如,最早和朋友一起像傻子一样表演荒诞的滑稽戏或者第一次用旧相机拍照片等等这样的一些时光,充满快乐,来自于创作的快乐。随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这些艺术和设计的想法会被现实社会的教育束缚。艺术,如此愉悦的消遣在结束的边缘。除了学习,作业外,他们也会上绘画课、钢琴课、芭蕾课,但为了一个考级、一个竞赛而去练习会有多少乐趣?在学校里,如果你还在墙上乱涂乱画,你肯定会有麻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质疑你的行为,并要求你做出适当的举动。源于孩童的原始艺术冲动开始自我设计并转化为相应的行为。
2 设计即艺术,以及创造力的持续行为
人们虽然在成长之初有着艺术的共性,但在不同地方的人对事物的喜恶差异很大,也就会诞生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分类文化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的构成。意大利的设计随处可见,你不用去高级商场,随意拐角处的一家商店都有精致的设计,让人感受到如此时髦。在阿根廷和乌拉圭,这些国家的建造物有着非常漂亮的现代设计感,在别的地方很少看到,但是当代艺术在以上几个国家都没有占据多大的位置。在纽约,当代艺术却有着另一番景象,即使三岁的小孩也知道Richard Serra是谁,并且会领你去看艺术展览。但是设计,因为某些原因,仍会被误解仅仅是一种装饰。“设计”,往往让很多人联想到的是一种过度设计,是一种表面美化、装饰。室内装饰很容易使人们想到的是在挑选建筑材料,这当然是设计的一部分,但设计还可以做得更多。
千百年来,设计和艺术的发展有着它们固有的机制,互为影响。设计具有特定的艺术流派与风格:简约、雄浑,以石材为主的古埃及风格;朴素、严谨的罗马风格;充满神秘、哀婉、崇高等强烈情感的哥特式风格;丰裕华丽的欧洲风格;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的巴洛克风格;大量采用曲线形贝壳纹样的洛可可风格。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播下了现代设计的种子,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最终促成了德国包豪斯的萌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扩展到更多的领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和设计一直是互相交融,不可割裂。他们还有着一个关于创造力的共同点:“特立独行”。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艺术有了唯一性也就加强了存在的价值。设计上的特立独行是设计一件物品,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这个新的产品引发新的行为。很多研究人员从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美学、经济社会学甚至神学等各类学科对创造力做了探讨,到底怎样去“无中生有”,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创意工作者对于创造力的把握往往比较担心,成功后如何再突破,如何再超越以往?什么情况下灵感会突然迸发?为什么会江郎才尽?美国著名作家、小说家Norman Mailer有句话:“我的每一个作品都蚕食了一部分的我”。在创意工作上的非常受欢迎对于突破自我来说也意味着“死亡之吻”,艺术和设计的创作人才似乎都有着情绪极不稳定的表现。
这些思维直接导致对生活的态度,以致影响到行为。对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情的关注,相信细节,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内容丰富着创作基础。需要重燃创造力时,可以改变行为,逼迫自己回过头去找出要做的下一件事情到底是哪件?那些你能争取的,或是你能有所创造的,或是你能完全无视的,或是你能妄自尊大的,或是那些你也许会失败的,或是会让你看起来很愚蠢的事情,因为这就是成长突破的方式,也正是关键的地方。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得更极致。它是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就这一点来说,创造力已经持续发生。设计比艺术的实用性强,它必须加入更多的功能性,但无论如何,最难的部分已经解开,方向已经明确。创造力,再插上现实的翅膀将会持续发生。
3 艺术和设计的力量
探讨艺术和设计的力量,首先有一个本源问题,关于艺术设计的神圣职责。UNESCO(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曾提出一个命题:“艺术还能做什么”。纵观近年来美学分类的趋势,可以看出跨界与等级的扁平化倾向。由于艺术与设计无力摆脱金钱与权力世界的纠缠,又正逢利己主义的主流信仰受到考验之时,随着移民潮、通讯便利以及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愈演愈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之间更近距离、面对面的相遇机会大大增加,使得艺术设计力量愈加复杂。与任何神圣职责一样,艺术设计的神圣职责也无法准确定性,充满了似是而非和模棱两可:物质的精神性,情感的理智,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对自我的否定。透过哲学反思的镜子来看待艺术设计,我们对当下的解读方式不可避免的影响对过去的诠释,也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有艺术和哲学两种表达方式,而后者作为一种哲学反思,总会预设对话中的个体可以意识到他们自己及周围的世界。对于康德提出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和“我可以期待什么?”带给我们艺术哲学的思考是:“设计师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做什么?”、“艺术和设计在此时此地的历史时空,意味着什么?”。此处的人是从世界本体论统一的角度考虑的,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反思,其内容是绝对具体的。因此,不应该疏离个性化的精神建构。艺术与设计可以和哲学一样为人类提供独立、自由创造的可能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到最基础性的作用。
正如波德莱尔所暗示,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回顾一下艺术和设计史,如果不属于它那个时代、不在当下就失去意义,或者意义将微乎其微。艺术和设计总是处在自己的时代却又反对那个时代,对此,尼采称之为“不合时宜。”鲜活的艺术是必然属于它那个时代的,却又反对、脱离、超越那个时代。因此,艺术和设计会通过创造事件、创造历史来获得结束。艺术、设计似乎不能够对抗非人力量的支配,这是因为当今这个时代与过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很多界限已经不复存在。例如,有了互联网,这意味着诸多学术领域及其规则之间、无知和有学问之间等等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希望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进行更多的融合,创造和定义新的文化,个体表面要自由得多,但实际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技术手段的监控之下。艺术和设计在当下的特点是力量的分散,这些力量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那样为少数人把持的,而是分散了,达到了不同力量之间的多种平衡。德勒兹曾说过,艺术没有力量,却赋予了自己一种抵抗力。抵抗不是事关保护的问题,而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问题,抵抗的目的不仅仅是生存,是源于自我却又超越自我。在某种意义上,这其实也是一种追求生命形式的力量。
具体来说,艺术和设计的力量有一个本体,也需要相关的载体。这个本体是其升华的内容。我们常提起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形式有了内容才真正有了灵魂,而内容也必须要有形式去表现才能为人所识,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不同寻常的力量。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当然需要载体来体现,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各式新媒体,甚至是与科技的关联。科技往往催发着媒介的产生,早期的计算机发展,先能有文本显示,后来可以有图片显示,然后可以音频播放,再后来可以播放视频,称之为多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从文本到图片到音频再到视频;随之而来的手机时代,依然走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功能发展时期。以文字设计举例,不同的设计带给人们不同的内容感受:四张图的“健康”,整体感觉图二最健康,图一不明快,不阳光,图三体重肥胖,图四过瘦。通过改变字体的大小、笔画粗细,虽然内容相同,却给人感觉不一样,这就是形式与内容最基本的运作。两者的关系又如同雨水和泥土,结合起来可以有创造新生命的力量。
艺术设计是一种经济意识,从不同的领域、角度看待整个世界。由于在现阶段的历史时刻,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艺术设计在重新定义文化,它反映着种族、历史、政治、哲学和未来。众所周知,科技、政治、商业正在改变世界,艺术设计不是用来改变世界,改变物质的,但是它能改变精神,可以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艺术和设计能让人产生共鸣和联想。恰恰是无法改变物质的属性,让它处于一个相对中立的位置来介入各种沟通和对话,以这种方式让大家想得更多,走得更远。
4 行为的影响
艺术设计由于其具备的审美教育和实用谋略功能直接影响着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在同一社会群体之中,由于相同的习俗和文化,成员的个性之中会有较多的共同点。因此,就形成了社群成员某些行为的共同特征。民族性和国民性必受同一文化的深度影响,而艺术设计类别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必须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既包括自然的环境,也包括社会的环境,还包括自己身体的环境,统称为人的生存空间。所以人的行为要受到生存空间(即环境因素)的制约。文化特性和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两大要素。艺术设计可以作用这两大要素以致影响到行为,而一切行为的后果,或者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或者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又或者兼而有之。
试图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划清界限是愚蠢的,这两样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都缺一不可。艺术设计通过和科学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创造力、分析能力整合,使得事物变得更加美好,生活更加便捷,也带来行为模式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不仅使得开放资源在设计界成为可能,而且具有可持续的理念,不仅仅是关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发展观点得出的可持续,还有人类相互关系的可持续性,这些成为很多设计师工作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何设计师越来越关注由设计带来的行为改变,而非物体本身。设计与科学的共性、普遍性使得设计的理念走得更远,使设计成为一种启迪,一种方向而不只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指示。
艺术设计的行为影响随着社会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互动反馈。通过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科技,在互联网上,在人们的实际应用中,作品的好坏、缺点、同质比较在大众的广泛体验中及时反馈,设计不论是在设计师的部分还是在第三方的改进都会得到快速的更新。很多展览场所、博物馆也提供给设计师们广阔的平台。这些机构就像一个智库,主题展览就是一张白纸,提出问题后,给予思考和找寻答案的空间。经常有譬如“设计让生活更美好”之类的展览、竞赛、命题,设计不仅在理论上改变行为趋势也在细节上改变着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下图中所展示的插头插座,通过设计处理打破我们生活中的使用习惯,简单易用,设计合理而系统。
艺术设计通过开放的思维,引发人们的共鸣,在越来越广阔的世界里创造事物,创造历史事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没有人只讨论现在,人们在思考过往的同时,展望着未来。艺术和设计,对思维、对行为的影响会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进入更为繁复的领域。
作者简介:潘勇(1976—),湖南长沙人,男,本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博物馆学陈列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