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新理念: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2014-08-18 11:47李海龙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

李海龙

摘 要: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的变化趋势,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着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中国外交; 负责任大国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2-0073-05

Chinas New Diplomatic Idea: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LI Hai-long

(Scientific Socialism Department, Shandong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School of C.P.C, Jinan 25010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grasps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im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which i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and the result of Chinas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ies actively and seeking common development with the world. Therefore,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contains conception of equal and mutual trust in national power, conception of win-win cooperation in the common interests, conception of mutual and inclusive civilization. China has been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in the fields of safety, economy and humanities for a long time,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romoting China to become a responsible power.

Key words: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chinas diplomacy; responsible power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就提出了中国应当构建“利益汇合点”,提议中国发展过程中建立轻易拆解不开的、多方面的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1]5 而在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 随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在首届“现代院论坛”上发布《中国与亚洲:走共同发展之路》报告。报告指出,今天的亚洲在共同发展道路上正逐渐形成一个日益牢固的“命运共同体”。[3] 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旗帜鲜明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4]47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在多个场合下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例如在周边工作会议、出访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各种国际会议等等,指出面对国际社会中日益复杂的安全、经济和社会问题,所有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独善其身。可以说,“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尤其是习近平上任以来中国政府大力倡导的有关国际问题治理的新理念,成为世人热议的高频词,也成为中国外交掷地有声的点睛之笔。

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因此,笔者将以“命运共同体”为主要考察对象,系统分析该理念提出的背景,概括其本质含义,剖析中国在倡导和引领“命运共同体”中的实践路径,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

“命运共同体”理念早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涵盖多层次的范围,从国内到边疆跨境地区和周边,并扩大至次亚太乃至全球。而近几年尤其是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命运共同体”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倡导,在表述中国与世界、中国与东盟、中国与周边国家、中欧、中非、中俄等关系时,在参加G20峰会、上合组织13次首脑峰会等国际活动时,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呼吁上合组织、金砖国家集团、丝绸之路经济带、G20国家等组织打造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种种迹象表明,“命运共同体”已不仅仅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口号或概念,而是新一届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标签、一个具有清晰目标的外交战略,也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新时期进行的伟大外交实践。“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符合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其提出和倡导恰逢其时。

(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入,国家间“互嵌”式关系结构的特征更加明显

国际社会中依然存在冲突和矛盾,但合作的可能和愿望大大增加。国家间关系更为复杂,同时各国也普遍认识到如果地缘政治、战略利益冲突、新合作机制等因素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更多的国家间冲突。为了弥合矛盾,各国应按照规则办事,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而且,随着国际社会日益频繁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地球村的特征更加突出,这就意味着国家间交往不可能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敏锐地认识并把握了全球化带来的这些变化,号召所有国家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展开合作,建设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诚如习近平所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5]

(二)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国家间加强共同治理的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而且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诸多新的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例如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在全球化环境下,一国的国内政策会产生跨国界的溢出效应,以邻为壑会引发更多矛盾和冲突,而同舟共济则使得各国都能受益。因此,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可以独自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如何共舟共济,协同处理国际问题,摆在世界各国的面前。就像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形象比喻那样,“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6] 所以说,当前有关更好地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正在形成,国际社会支持“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更加强烈。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各方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汇合点,逐步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才可能保持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提倡“命运共同体”同中国梦的实现和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有着密切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通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绝不是排他性的,“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扩大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一切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和平发展”。 [1]11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国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7] 因此,“中国梦”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够惠及世界人民,成为推动实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梦想的不竭动力。“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正向互动,最终诉求是共同发展,同“中国梦”相比有着极为相似的内涵。而且,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在维护世界经济稳定、推动解决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推进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都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有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二、“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含义

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含义非常丰富。简而言之,“命运共同体”指在维护和追求本国安全和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分享、合作、共赢、包容等是其中的关键。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

(一)“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

长期以来,权力之争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主线,即使进入21世纪,对抗思维仍不时出现。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各国人民共同向往的时代主流。当下,各个国家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理应恪守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面对问题和矛盾,理应同舟共济,权责共担。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明确指出:“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5]

因此,“命运共同体”倡导所有国家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公平正义,根据是非曲直处理国际事务。具体而言,就是各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肆意使用武力或以此进行威胁,倡导各国之间建立多边性、合作性与集体性的安全,共同协商处理全球性挑战,维护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二)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是“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零和关系成为国家处理利益矛盾的主流原则,因此也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和矛盾,甚至是冲突和战争。然而,随着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全球化传导机制,使得国家利益高度交融并成为全球性共同利益链条中的一环。以邻为壑、转嫁危机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正如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所言:“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8] 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世界各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加强各国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联系,秉承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做到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从而推动更加平等、更加公平、更加均衡的全球化发展,以实现共同繁荣和富裕的共进型世界。

(三)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是“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容

古人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说明人类社会的理念和文化如同自然界中的生物圈一样,万物相生相伴而不一定构成威胁,文明的多样性才是国际社会的进步特征。现实中,各国国情千差万别,所谓适应全世界、万能的文明和价值理念并不存在。诚如习近平所言:“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9] 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更是旗帜鲜明地倡导“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并指出:“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10] 因此,“命运共同体”倡导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不同制度、不同文明的国家应当相互启发和借鉴,加强交流才能增强各国文明的活力和动力。包容互鉴的文明观、百家争鸣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大力倡导淡化和搁置人权、意识形态及政治体制等领域存在的矛盾与分歧,保护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与多元化,促进全世界各国文明的竞相绽放。

总之,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构成了“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容,这些全世界人民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组成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中国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命运共同体”的提法写入大会报告。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实践,可以明显发现中国从独善其身的和平发展,发展为兼济天下的“负责任大国”以推动全世界的共同发展,从利益相关到命运相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拓宽与世界的合作共进之路,将“命运共同体”付诸实践。

(一)中国反复倡导和平的重要性以及反对战争和暴力的态度,秉承新思路和新理念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推动互惠互信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意味深长地指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11] 中国的切身经历,使其更加珍惜和平环境的维护,更加注重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对此,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也指出:“中国要维护主权,就需要将‘长城思维抛诸脑后,打造通往21世纪的‘长桥,让自身利益与相关国家的利益汇合在一起” 。[12]162因此,中国所提倡的“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的交往理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发展邻国关系等,都已成为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容。“一个富强,民主、繁荣、稳定的中国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遇,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1]18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时也明确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更多的是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13]

实践方面,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中国将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坚持劝和促谈,为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作出不懈努力。例如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11] 中国以创新性思维应对国际摩擦和纠纷,摆脱陈规旧俗的束缚,着眼于共同问题,为各种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贡献自身力量,例如在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等问题的处理方面,就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足够的勇气。而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中,习近平首次公开提出了“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14]

(二)中国继续倡导国际经济局势的良性发展,推动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因此合作共赢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15] 中国是合作共赢理念的倡导国,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合作共赢的战略,坚定摒弃零和博弈的传统战略。从现实来看,诚如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所言:“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未来,中国应在全球发展、开放贸易、全球金融稳定、开放投资、能源和商品,以及环境等诸多问题上,成为全球解决方案中的重要一员”。[16]162

在实践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呼吁:“我们要放眼长远,努力塑造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8]因此,中国大力倡导“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呼吁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自身方面,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外发展方面,中国继续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诸如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路上丝绸之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都是未来中国对外发展的宏观目标,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大更好的发展机遇。在全球性问题解决方面,中国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人类社会贡献更多公共产品,共同处理全球性挑战。例如中国在非洲大陆捐献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学校、医院、水井、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并慷慨解囊,参与当地的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同时为当地的发展注入资金、技术,改善人民的生活,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继续以开放的态度发展人文公共外交,打造包容互鉴的“命运共同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长期以来,倡导包容,以共赢增进互信,在合作中形成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外交的特征之一。中国反对所谓“新干涉主义”理念,倡导国家平等、政治互信为基础的包容理念,推动国家之间分享不同的文明经验和成果,这使得中国的胸襟更加开阔,更重视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更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和对话。正如习近平在呼吁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时所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辉煌文明。这里是充满多样性的区域,各种文明在相互影响中融合演进,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础”。[17] 因此,中国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对此,中国以更开放积极的态度推动公共外交理念,加强全世界人民的互信开放。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11] 而2014年中德双方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于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也明确强调:“为加深相互理解,密切两国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年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双方高度重视教育领域合作、高校合作和大、中学生以及科研人员交流。应继续鼓励两国人民学习对方国家语言”。[18] 可以说,中国通过提供奖学金、赞助等形式,推动中外青年、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的友好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加深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公共人文外交,中国增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社会和人文合作,强化命运共同体的根基,丰富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诚如习近平所言:“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10]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顺应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时代潮流,呼吁并实践着“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反映出世界人民对当前全球性问题的担忧,对世界不稳定因素的疑虑,也反映出世界人民追求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的愿望。因此可以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当前世界各国人民人心思定、人心思稳、人心思和、人心思善的总趋势高度一致。

当然,目前国际社会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将面临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将以身作则,以“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为指导,准确研判国际局势新变化,合理承担国际责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扩大“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诚如习近平在2014年新年贺词里所言:“宇宙浩瀚,星汉灿烂。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祝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共同的美好家园”。[19]

参考文献:

[1]郑必坚.世界热议中国:寻求共同繁荣之路[M].北京:中信出

版社,2013.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1-09-

07(15).

[3]刘华,等.研究报告:亚洲正形成日益牢固的“命运共同体”

[EB/OL].新华网,( 2011-09-07)[2013-12-20].http://news.xinh-

uanet.com/world/2011-09/07/c_121998820.htm.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

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08(1).

[6]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

11(3).

[7]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

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

体学习时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8]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

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N].人

民日报,2013-09-06(2).

[9]杜尚泽,倪涛.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

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N].人民日报,2013-03-26(1).

[10]杜尚泽,邢雪.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N].

人民日报,2014-03-28(1).

[11]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

03-30(2).

[12]戈登·布朗.向建立全球治理体系迈进[M]//郑必坚.世界热议

中国:寻求共同繁荣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3]杜尚泽,等.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

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N].人民日报,

2013-03-24(1).

[14]杜尚泽,丁大伟.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发表重要

讲话 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 推动实现持久核安全[N].人民

日报,2014-03-25(1).

[15]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N].人民日报,2013

-06-01(3).

[16]罗伯特·佐利克.实现共同繁荣的机遇[M]//郑必坚.世界热议

中国:寻求共同繁荣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7]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

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10-04(2).

[18]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

2014-03-29(2).

[19]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N].人民

日报,2014-01-01(1).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外交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空间广阔
2015中国外交理念、实践盘点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