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4-08-18 02:05石建中
关键词:规模企业

石建中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外部环境与条件,使得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产生了区别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如专业化程度提高,以及各类型企业网络组织的出现。尽管企业规模会随着产业结构、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战略等变化而作出不断地调整,并对绩效产生影响,然而规模与绩效的关系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并不清晰。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视为外生变量,仅研究企业规模与绩效的相关性以揭示度量企业规模的各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的界定

企业规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其大小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等的划型。目前,理论界对企业规模划分标准主要有两类: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定性划分主要是从企业自主经营程度、所有权集中程度、管理方式及在本产业所处地位四方面界定。虽然定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的主体特征,突出对企业表现形式的刻画,但它缺乏直观性,不便于统计,也不利于揭示企业规模数量化差异。定量划分主要是从雇员人数、资产额和销售收入三方面进行,反映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虽然定量指标便于比较与统计,但难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所处行业的本质特征。定量划分与定性划分各有优劣,我国对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一直以来以定量划分为主。[1]

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组织绩效,即反映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二是个人绩效,即反映经营者的管理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作出的贡献来体现。分析企业绩效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能力的发展状况。关于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日本学者安田武彦将企业从设立到终结所经历的时间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主要指标。[2]Michael Porter根据企业所实施的战略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即从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方面推演企业绩效潜力。在既有的实证研究中,更多的学者把企业价值增值看作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主要指标有以下几种: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和技术投入比率等。其实,尽管衡量企业绩效指标各有侧重,但共同点是具有良好经营绩效的企业均可实现较好的成长。本研究用净资产收益率(ROE)A*净资产收益率(ROE)A,Rate of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 Equity的英文简称,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是衡量公司内部财务、行销及经营绩效的指标。其中净资产是企业集团资产超过负债的部分,即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净值。净资产代表企业集团所有者(企业主或股东)在企业中的财产价值,包括股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由于企业集团的资产净值,属于股东所有,所以在会计上把它称为“股东权益”,它是反映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净资产受所有者原始投资、追加投资、企业集团后来发生的利润和损失,以及从滚存的利润或投资中提走的数额等的影响。本研究的基础数据中,为反映企业集团股东权益和信用风险的大小,只包括有形资产在内。至于企业集团信誉、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暂不参与计算。评价企业绩效。

二、规模与绩效关系综述及假设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是产业演变的一种趋势,也是企业间竞争的一种必然结果。那么,规模大是否就意味着绩效高,规模小就意味着绩效低?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著作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企业、城市和国家的规模都不是越大越好,相反,小有小的优势。后来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Dhawan根据美国上市公司1970—1989年间的面板数据测算出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并加以比较,发现中小企业更有效率。[3]1958年,Simon and Bonini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规模与企业位次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绩效。通过实证检验,他们发现,企业绩效并不是严格按照企业规模成比例变化,随着企业位次的降低,虽然企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小企业却有可能会获得更高的绩效。由此提出:

假设1:在绩效方面,中小企业并不一定低于大企业。

新古典经济理论将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函数,从均衡理论出发,将企业内部的复杂安排抽象掉,“代表性企业”排除了实际企业之间的各种差别,认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均是外生的,企业绩效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的过程(或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并指出企业规模报酬随着规模扩大,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变化并最终趋于递减。[4]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同行业由于技术水平、成长阶段等存在差异,最优规模自然也各不相同。霍春辉通过国内轿车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指出汽车产业是一个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该产业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而成本和价格主要由企业的生产规模所决定;虽然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为数众多,但现有的轿车制造企业都还没有达到国外研究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5]另外,Veugelers和Cassmi an发现产业特点对企业规模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既定规模的企业而言,位于高技术新兴行业的企业更可能从事创新活动,获取更高的绩效。[6]

假设2:不同行业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各不相同。在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技术含量越高的行业,企业绩效越高。

关于企业规模与绩效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既有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Gerrit假定在某一产业中,在企业数量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绩效与企业规模大小无关,在同一个时期,每个企业都持有相同的绩效(同比例成长原则)。从长期来看,企业绩效服从于标准对数正态分布。[7]Bain在1959年提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模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钱德勒将企业绩效视为企业组织对环境的一个反映,特别是对于现代公司多样化经营的一个反映,认为企业制度变迁对企业绩效影响重大,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调整而变化。[8]Penrose指出企业绩效实质上是企业家管理能力与企业内部资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企业绩效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即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性。[9]日本学者新庄浩二认为企业在成长的各时期,并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2]也就是说,企业绩效前后具有持续性,前期绩效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绩效。前期具有较高绩效的企业要比同样规模前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企业更有提高绩效的潜力,即这种提升绩效的潜力与企业规模无关,是企业内在素质和对市场变化敏感性把握的体现。另外,既然不同行业客观上要求不同的最优规模,那么行业差异是否会对规模与绩效的关系产生影响?穆林娟以9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新兴行业的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于盈利能力因子、偿债能力因子、研发与管理能力因子,而与规模并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0]常寅仲利用我国25家大型钢铁上市企业2004-2008年的年度报告数据,对规模指标和绩效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指出国内生产线材、螺纹钢的上市钢铁企业规模和绩效之间并没有太大关系。[11]由此提出:

假设3:影响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规模并不是决定绩效的唯一因素。

假设4:企业规模与绩效无显著的强正相关关系。

企业规模与绩效无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意味着衡量规模的各指标(资产额、员工人数及营业收入)对绩效无任何影响。关于资产额,林毅夫等指出中小企业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足额筹集到生产要素组合所需要的资金,对经营和发展显得至关重要。[12]然而,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导致商业银行在选择授信对象时具有“授信给中小规模企业风险大”的贷款偏好,从而在信贷业务操作中表现出对中小企业的歧视,证明了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性和间隔性。关于营业收入,段升森等通过对我国433家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营业收入与企业绩效相关关系不显著,但与企业成长潜力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单纯追求营业收入的增加虽然能够短期内快速提升企业绩效,但如果营业收入的增加仅是因为量的提升而非质的改进,则对中小上市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不利。可见,由于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同,导致依据营业收入无法准确地判断企业绩效的高低。[13]关于员工,根据Cabral等人的研究,掌握了较高技能、经验与知识的员工对组织的绩效贡献也较高。[14]霍春辉发现中国现有的轿车制造企业大多具有国有企业的背景,比较严重的冗员现象是造成企业绩效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5]可见,人数只是统计指标,素质才是决定绩效的本质。由此提出:

假设5-1:对中小企业而言,资产额短缺对绩效具有负面影响

假设5-2:对中小企业而言,营业收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假设6:单纯员工数量的增加会恶化企业绩效。

三、研究对象及数据筛选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CSMAR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研究对象是我国2011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财务公报的各类型企业。样本选择主要针对我国境内发行A股股票的企业,包括沪市股票企业(代码以600或601打头),深市股票企业(代码以000打头),中小板股票企业(代码以002打头)和创业板股票企业(代码以300打头)。

我国A股股票市场大体存在两种划分,一是按照企业规模大小划分为中小板市场与大盘股为主的沪、深主板市场;二是按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划分为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其中,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差异在于,中小企业板主要面向已符合现有上市标准、成长性好、科技含量较高、行业覆盖面较广的各类企业。创业板市场则主要面向符合新规定的发行条件但尚未达到现有上市标准的成长型、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结合我国企业规模划分标准以及股票市场划分类型,可以看出尽管不同股票市场的入市条件和产业特点不同,但主板市场主要以传统行业的大企业为主,中小板主要以传统行业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为主,而创业板主要以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为主。另外,相对于中小板,由于创业板市场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为企业在发展的关键起飞阶段储存充足的资金,促使企业更加迅猛地发展壮大,所以创业板企业成立之初的规模应该更小且科技含量更高。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的企业规模也会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即主板的某些大企业可能受经营环境的影响而缩减规模直至成为中小企业。相反,中小板与创业板的某些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地壮大规模并成为大企业。为了充分体现各板块的产业特征以及区分不同规模的企业,本研究参照2011年国家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对2011年12月31日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了重新筛选,主要操作方法如下:①在主板市场中,凡是符合各行业大企业规模标准的企业进行了保留,并认定为大企业,否则删除。②在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场中,凡是符合各行业中小企业规模标准的企业进行了保留,并认定为中小企业,否则删除。③各板块的企业不交叉,以便更好反映各板块的产业特点。

四、统计分析与解释

利用上述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参见表1)及解释如下:

表1 描述统计量

从描述统计量中可以看到,在规模方面,大企业规模的各指标(员工人数、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均明显高于创业板与中小板的中小企业的各指标。尽管中小板与创业板的企业规模各指标大体相当,但是创业板的企业规模总体上还是小于中小板的企业规模。在净资产收益率(ROE)A方面,主板大企业的均值为0.061,创业板的中小企业的均值为0.083,中小板的中小企业的均值为0.069。也就是说,大企业规模的各指标均值是最高的,但是净资产收益率(ROE)A均值却是最低的。创业板的中小企业的规模均值是最低的,但是净资产收益率(ROE)A均值却是最高的。中小板中小企业无论是规模各指标均值还是净资产收益率(ROE)A均值均处于中间状态。可见,大规模企业并未取得较好的绩效,相反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却得到了较好的绩效,支持了假设1。

从净资产收益率(ROE)A的偏度和峰度来看,大企业的分布向左偏斜且向上提拉(偏度-15.757,峰度295.399),表明大企业个体间绩效差异比较悬殊,且分布不均衡。创业板(偏度3.451,峰度14.115)与中小板(偏度0.951,峰度2.402)的企业分布均向右偏斜且向上提拉程度较低,表明中小企业个体绩效差异并不悬殊且分布较均衡(相对于创业板,中小企业板表现的更好一些),进一步支持了假设1。

表2 不同行业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含创业板)绩效一览表

另外,从企业所属的行业来看(参见表2),净资产收益率(ROE)A负值的大企业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林业、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化学制造等规模经济不显著、技术陈旧、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传统行业。相比之下,净资产收益率(ROE)A较高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通讯服务业、生物药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这表明新兴产业价值增值程度高于传统产业的价值增值程度,支持了假设2。

表3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含创业板)独立样本t检验

表4 不同行业条件下企业规模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含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参见表3),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含创业板)规模的各指标具有显著差异,具体为员工人数(t值9.626,P值0.000),资产总计(t值3.653,P值0.000),营业收入(t值5.051,P值0.000)。而净资产收益率(ROE)A却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t值0.292,P值0.77)。也就是说,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以净资产收益率(ROE)A表征的企业绩效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这表明规模作为绩效的载体,并不是决定绩效的唯一因素,支持了假设3。

既然不同行业的企业绩效不同,那么在不同行业内企业规模与绩效的相关性是否存在差异。如表4所示,归属房地产、公用事业、商业的企业绩效与规模并无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房地产:Pearson值0.046,P值0.683;公共事业:Pearson值-0.027,P值0.731;商业:Pearson值0.113,P值0.174。即使工业与综合(含农业)的企业绩效与规模统计上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假设2,说明了这些行业客观上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相关关系却很弱,具体表现为:工业:Pearson值0.075,P值0.005;综合(含农业):Pearson值0.107,P值0.049。这表明,尽管不同行业特征不同,企业规模与绩效表现各不相同,但无论企业归属哪个行业,按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划分的规模大小与企业绩效均无有显著强正相关关系,支持了假设4。

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规模各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不区分行业条件下,将无形资产净额与商誉净额作为控制变量,对不同类型企业规模各指标对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参见表5。

表5 企业规模各指标与企业绩效偏相关性分析

从表5可以看到,主板大企业的绩效与规模各指标均无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支持了假设4,具体表现:绩效与员工人数的Pearson值0.021,P值0.508;与资产的Pearson值0.007,P值0.814;与营业收入的Pearson值0.003,P值0.920。造成我国大企业规模与绩效不显著相关的主要原因与多元化程度高、主营业务不突出(固定资产比例与绩效的Pearson值-0.095,P值0.002)、营运资金短缺、短期偿债能力较差(营运资金资本周转率A与绩效的Pearson值-0.285,P值0.000;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周转率A与绩效的Pearson值-0.285,P值0.000)等有关(参见表6)。另外,通过既有文献,不难发现造成我国大企业规模与绩效不相关的原因还有:(1)部分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长期较低,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低,虽然因经验曲线造成的成本下降或因市场需求较大的影响,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张,但规模经济性仍无法体现,如加工工业、传统制造业。(2)很大一部分大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如电力、石油、交通运输等,在规划、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受政府较多干预,体制效率较低。即使有技术上的规模经济存在,也被其体制与管理上的低效率所抵消。(3)伴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化与信息非对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会主义行为大量滋生,各种管理成本增加,最终导致企业因“大企业病”而恶化绩效。[15](4)绩效的大小不仅与规模有关,而且也取决于企业家能力。一个有能力经营管理好中小企业的企业家,面对大规模企业时很可能会力不从心,管理方面的失误,足以抵消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

表6 各类型企业绩效与规模效率的相关分析

创业板中小企业的绩效与资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earson值-0.322,P值0.000),支持假设5-1;与营业收入无相关关系(Pearson值-0.087,P值0.316)支持了假设5-2,而与员工人数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Pearson值-0.144,P值0.095),支持了假设6。这种经济现象突出地反映了我国创业板企业规模效率低下的现状(参见表6)。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规定创业板募集资金只能用于主营业务,但有一部分公司将募集资金进行资金置换,规避了监管部门对募集资金的监管,进行粗放经营、盲目扩张规模,使得固定资产对收入的比例增加(Pearson值-0.16,P值0.059);还有一部分公司将募集资金闲置,造成了资金的密集度高(Pearson值-0.35,P值0.000),其结果导致了企业经营绩效降低。其实,设立创业板的根本目标在于:支持高新产业发展,培养新兴产业;支持新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与商业模式创新;支持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支持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支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支持创业机制的完善。也就是说,尽管与主板和中小板相比,创业板上市的门槛低了许多,但是创业板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应是技术、知识与创新,即先进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而盲目地追求资产额与营业收入的高低只会造成企业管理协调成本过高而导致绩效低下。与创业板所决定的企业特征一致,掌握先进技术与拥有专业知识的员工是提升企业绩效的必要条件,单纯的员工数量增加只会导致内部成本增加,恶化企业绩效。

中小板中小企业的绩效与资产(Pearson值0.369,P值0.000)、营业收入(Pearson值0.437,P值0.000)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支持假设5-1,却否定了假设5-2;而与员工数量呈弱的负相关关系(Pearson值-0.276,P值0.010),支持了假设6。长期以来,融资难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融资难不仅限制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限制了可变资本与固定资产的最佳技术比例(固定资产与收入比与绩效的Pearson值-0.205,P值0.052)的实现,导致单位产品成本无法达到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由于规模小、贷款量少等先天缺陷,很多金融机构都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在商业银行全部信贷余额中,中小企业贷款比例不足25%。然而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和快速成长阶段,为了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资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已开始考虑或准备推进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中,74.8%的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短缺。[16]另外,营业收入的获取一方面表明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成功动作,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A与绩效的Pearson值0.314,P值0.003)。所以在企业规模较小时,资产额与营业收入对绩效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在员工人数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个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贡献的将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而不再是单纯的数量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讲,员工数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加企业劳务成本,而且会导致企业内部协调成本增加,致使管理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即员工数量与绩效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规模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依照我国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板大企业、中小板及创业板中小企业在规模各指标的样本均值上差异显著;且在以净资产收益率(ROE)A表征的企业绩效方面,创业板最高,主板大企业最低,中小板居中。另外,从绩效分布的偏度和峰度来看,我国大企业分布不均衡,绩效较差的大企业主要集在传统行业,且个体差异较大;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分布较均衡,绩效较好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兴行业,且个体差异并不悬殊。这不仅证实了“大企业不一定强,小企业不一定弱”的观点,而且也充分反映了新兴行业的绩效高于传统行业的绩效的客观实际。

第二,尽管行业特征不同,导致各行业的企业规模与绩效表现各不相同,但是通过二者关系的实证检验得出,无论企业归属哪个行业,按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的规模与企业绩效均无显著强相关关系,表明规模不是决定绩效的唯一因素。

第三,从企业规模各指标与绩效相关性分析中可知,中小板中小企业的绩效与规模的资产额与营业收入呈显著正相关,与员工人数呈弱相关关系。充分地说明了在中小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客观上需要一定的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才能实现规模经济性。然而,大企业的规模与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造成大企业规模与绩效不相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规模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等。创业板中小企业的绩效与规模的资金与员工人数呈负相关关系,突出地显示了该板块创新与高科技的特点,即创业板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员工素质与科技含量,而不在于规模数量单纯的大小。

总之,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企业规模作为企业绩效的载体并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该大的不大,该小的不小,存在规模各指标与绩效不相关或负相关的经济现象。

其实,与一定约束条件相适应的适度规模才能带来企业成本的降低和绩效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引导我国上市公司合理进行定位与调整规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促进企业有效地进入、退出。企业进入退出是市场竞争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其本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规模合理化。在我国,由于某些行业进入壁垒过低(如汽车业),使得进入产业内的企业规模偏小,数目过多,导致市场呈现原子聚集状态。企业的过度进入会把市场上可能存在的用于产生和维持“信誉”的经济租金降为零,而缺乏足够的经济租金,企业将会倾向于追求短期生产目标,这样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就会被“逆淘汰”所困扰,并可能产生市场的无序运行。同时,我国很多行业的退出壁垒也不高(如旅游业),以致过高的退出率(如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6年)造成了资源流失和无效配置,使得潜在进入者特别是那些与在位企业具有同样效率的潜在进入者由于不能有效整合资源难以轻易地进入,造成产业内的企业数目减少,其结果在位企业逐步获得并行使市场势力(Market Power),最终形成垄断。正是由于我国企业的过度进入、退出所引起的市场无序运行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应有的竞争性,损害了经济效率,进而使得我国的企业规模并不能直接有效地作用于企业绩效。

第二,构建网络组织。目前越来越多的的研究证明高效率的网络组织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绩效。网络组织不仅可以促进企业之间技术、信息的交流,尽可能地挖掘潜力,提高效率,使原来的交易关系演变为“增值伙伴关系”,而且还可以使得入网企业在各自的信息终端能清楚地观察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从网络组织的整体价值链出发调整自己的规模,以保证获取较高的绩效。目前,我国企业无论是在兼并还是在构建各类网络组织等方面尚显不足。一方面,我国的部分企业合作意识不是很强,更多的企业更愿意自我扩张,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即使构建了一定的网络关系,但是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在生产经营中的联接性并不强,由于信任性不强,短期行为引发的敲竹杠事件时有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构建一种持续紧密的网络组织是我国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不能产生积极作用的一个因素。

第三,引导企业规模合理分布。成熟的经济体系,要求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都应该有合理的企业规模分布,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内不同的层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间有序竞争,资源的有效配置,又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然而我国企业规模与绩效的非相关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企业规模分布不够合理。例如,2011年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500强名单显示,国有企业占据了316个席位。由于多数国有大企业受制度、产业政策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创新不足,绩效低下,然而这些大企业却拥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和控制力,反过来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障碍。与之相比,作为富有活力,具有较高发展速度的中小企业进入500强的数量虽然比2010年增多,但在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的对比中,仍远落后于国企,且差距比2010年进一步扩大,而且上榜的184家民企的利润总额不及10家利润最高国企总额的一半。如果能提高民营大企业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比重,或者使市场机制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促进不同产业内合理的企业规模分布,那么中国企业500强和国民经济的效率将获得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惠馨,石建中.关企业规模界定的评析[J].世界质量标准化,2004,(2):7-10.

[2] 新庄浩二.企业规模分布分析[J].Review Article,2001,130(3):27-35.

[3] Dhawan R. Firm size and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S firm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1, 44(3):269-293.

[4] Nelson Richard R,Winter Sidney G.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5] 霍春辉.中国汽车制造企业规模与绩效的关联性研究——基于典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9-103.

[6] Veugelers.R, Cassiman B. Make and Buy in Innovation Strategies: Evidence from Belg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Research Policy, 1999,(28): 63-80.

[7] Gerrit de Wit. Firm size distributions—An overview of steady-state distributions resulting from firm dynamics mod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5,(23):423-450.

[8] 钱得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Penrose,Edith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1959.

[10] 穆林娟,张力.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子研究[J].求索,2011,(6):36-39.

[11] 常寅仲.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规模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消费导刊,2010,(4):78-79.

[12]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9.

[13] 段升森,王玉明.企业规模与成长性:基于非线性视角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75-81.

[14] Luis M.B. Cabral and Jose Mata.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Firm Size Distribution Facts and Theor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93(4):145-163.

[15] 权锡鉴.大型企业市场链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4):128-140.

[16] 吴家曦,李华焱.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9,(8):1-9.

猜你喜欢
规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规模猪场 夏季热应激应对管理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