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择业与社会实践个性化的指导作用

2014-08-16 00:14李夏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结合个性化

李夏冉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为构建学生个性化社会实践的具体方案奠定基础。我们实施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指导,指导学生合理的就业择业。其次对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相结合的意义进行探讨,最后对个性化社会实践与结业择业相结合的操作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择业 社会实践 结合 个性化

一、我国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现今,在我国大专院校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各大院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至今未能建立一套成熟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模式,导致在实践的过程中问题较多:(1)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仅仅局限于社会调研、政策宣讲、参观学习、生产劳动、扶贫支教等形式,仍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缺乏向较为深入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2)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用性。学生社会实践仍存在宣传的多、操作的少,响应假期号召临时做的多,平时坚持、主动做的少等现象。(3)学生社会实践的全员参与度不高。我国学生社会实践状况除学校组织的课程实践外,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或是主动地参与实践锻炼,并没有建立起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如何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如何使实践的理念深入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并能与学生的个性化相结合;如何在学生就业择业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将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相结合的意义

学生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做适应型人才。社会实践是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载体,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校园里学不到的,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在社会实践中日积月累,把体验内化成自己知识和人格的组成部分,最终升华为自身的阅历和经验;树立市场意识,端正就业态度。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树立市场意识,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认知和谐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在毕业时端正就业态度,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定位错位,真正做到量能定位和量力就业。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集中毕业、找工作难的社会大环境下,积极推进学生到对口公司、企业进行适岗见习、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教育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训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实大专院校教育的内涵。同时,在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实践,更好地解决学生择业就业和终生发展问题。

三、将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1.以人为本,着重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社会实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个体出发思考问题,深入分析每一个学生个性特征、职业规划、就业取向、社会需求,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社会实践,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化的社会实践能充分打破枯燥难懂的说教式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剖析自己,主动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通过个性化的实践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确立符合学生个性化的社会实践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实习企业、对口单位的社会教育资源,解决学生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择业服务。

2.实践归来话收获,注重实践后的分享与交流

分享收获,交流思想,通过实践归来话收获活动,丰富实践内容,开阔实践思路,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我校主要以活动月的形式开展此类活动,在学生社会实践结束返校后,根据学生实践的内容分组,分别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与同组同学分享,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然后,组织不同分组的学生代表进行行业间交流,通过跨专业、跨领域的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增长见闻。最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主题宣讲会,向全校同学展示实践成果,汇报实践收获。通过多年来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空前的活跃;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3.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建立完备的保障运行体系

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个性化社会实践可持续的前提,体系的建立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即制度保障体系、基地建设体系、资金支持体系。首先,学校对个性化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出台详细的指导方案,通过小范围的模拟实践操作,探讨指导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经过不断的摸索探讨,形成了一套既适合学校实际,又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保障体系。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断丰富和拓展目标性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深入的科研交流、人才共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其次,集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资源,采用政府、学校资助和企业赞助相结合的方式,努力筹措资金,保障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最后,工作中,不断发掘在个性化社会实践中国内外相关领域好的操作模式、创新方法,将其借鉴到实际工作中,并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方式。通过社会实践探索学生成长与成才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崔乐. 高校毕业生择业扎堆儿导致“就业难”[N]. 北京日报,2014-03-26008.

[2]马玉心,崔大练. 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中择业取向的辩证分析[J]. 山东化工,2013,12:174-177.

[3]郭晓斐.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教育[J]. 考试周刊,2013,84:170.

[4]刘稚亚. 转变择业观 就业不再难[J]. 经济,2013,09:44-45.

[5]李代祥. 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N]. 新华每日电讯,2013-05-17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结合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