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4-08-16 16:02王丽萍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2期
关键词:祥林嫂言语语感

王丽萍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载体。

一、语言的定义及言语交际

语言不能简单地等于说话,它存在于人们说话交流中。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实际上,这种认识仅仅是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的。从语言和“说话人”的关系这层意思来看,语言更是个“多媒体”,既可作为工具,同时也是心智能力的一种反映。同样是说话,同样要表达一种意思,有的人会“妙语连珠”,而有的人却“词不达意”。假如一个人其他方面的能力很优秀,同时他的语言能力也在逐步提高,那么他一定会更优秀。如果我们说话时用语准确,修辞得体,语音优美,那我们从事各项工作会更加游刃有余,事业就会更加成功,人生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在不断增长。从信息论的观点我们得知,人类需要随时获取、传递、加工、利用信息,否则就不能生存。人们获得信息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即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耳闻、目睹等直接了解外界情况;一种是间接的,即通过语言、文字、信号等传递消息而获得信息。打电话、人与人讲话、课堂教学都是传递和交流信息,如何准确、成功地传递交流信息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课题。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经济的高科技时代,建立良好的语言交际模式是成功传达信息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从语文教材看言语交际模式与语感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运用语文课本中精心安排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模块内容,通过言语交际能力和语感等方面的反复训练,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领悟力,以及应用、梳理和探究的能力,同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什么是言语交际能力和语感呢?从理论上说,言语交际是—个涉及交际主体的言语的双向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传达和理解对方的语义。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个人言语素质的直接反映,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和语感是教学中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一些对应的值得分析的逻辑概念。

一是从说话人的角度看,首先作为说话者要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准确表达。其次要让听话人听懂其意思,即准确传达。最后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要让对方领会说话者所传达的意思,即成功传达。以上三者环环相扣,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二是从听话人的角度,首先要明明白白地听懂说话人的话,即准确译解。其次必须理解对方的意见,即准确理解。最后不仅能够听出对方的意思,还能听出言外之意,有利于做出听话人的反应,即成功的理解。

因此,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和语感的言语交际模式可以分为有效的言语交际模式、成功的言语交际模式和理想的言语交际模式。

三、言语交际模式

有效的言语交际模式。这种模式不但需要说话者准确地传达,而且还要听话者准确地理解。

例如,92年高考全国语文试卷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甲同学受乙同学之托,向老师请假,该如何说。且题目给的语境里,甲同学碰到的不是老师,而是老师的女儿,时间地点也有相应改变,这样人物关系变得复杂,对请假人的说明和对老师的称谓都要调整。

在这道题目中,说话者和听话者都需要准确地摄取信息而加以转达,才可能使另一个环境中的语言交际不出现误差(据统计,此题看似简单却失分率较高)。

成功的言语交际模式。有时候成功的传达达到了,成功的理解却达不到;有时候成功的传达达不到,成功的理解却达到了。可见,传达与理解还与特定的交际环境有重要关联。

例如,中学语文教材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文的第一段。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不少学生对最后一句的“却”字往往视而不见,甚至有的教师也是熟视无睹。其实这个“却”字却是一种成功的传达,蕴含着作者极为强烈的愤慨之情:把希望寄托在“一味地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可就荒谬绝伦了,然而遗憾得很,这是事实。鲁迅先生的语气显然是:这虽然荒谬绝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却也是事实”。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却”字到了鲁迅先生的手里,就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一支尖锐的投枪,把握这个“却”字,就可真切地感受到鲁迅思想感情的脉搏,可谓一字千金,一字千钧。但成功的传达未必达到成功的理解,许多人将“却”字落下了,没有成功地获取信息,并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资料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仅停留在这个“成功”的层面上,依然是片面的,抓住言语交际的情景和愿景加强语感的培养,可以使读者和作者态度、情感、倾向产生相通与共鸣,产生阅读成功的喜悦。

理想的言语交际模式。在这个层面上,说话者是做到了成功的传达,而听话者也做到了成功的理解。

从逻辑顺序上说,说话双方完成了对言语的解读之后,还要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将各自的各种各样的观念、经验、体验等信息全部调动出来,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把握言语对象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向。

以《祝福》中四婶对祥林嫂的喝令“你放着吧,祥林嫂”为例,“四婶”的呵斥传达出了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封建礼教的威严,在精神上对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进行了扼杀。而祥林嫂根据自己的人生,从这句话中体验出了不节就是大罪,即便捐助了门槛也不能解脱,不能去碰祭祀用的具有神圣意味的一切物品。这一致命的判决,使她捐助门槛便干干净净的精神支柱彻底垮了下来,被人承认、被人接纳、被人尊重的所有生命意向,都被“四婶”这一句明白无误而且不容置疑的宣判否决了。四婶与祥林嫂之间是一个成功的传达和理解,课堂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语感训练,就不能理解祥林嫂在“你放着吧,祥林嫂”的一声呵斥下走向死亡的社会惨剧。

总之,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精妙的语言交际和语感训练材料,利用材料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进入社会捕捉信息时,能更好地冲破知识老化与知识爆炸这一矛盾,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占尽先机。准确的语言交际和语感可以使一些暂时无所依附的“散兵游勇”似的感觉被强化而形成完整有效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能增强我们的敏感性与灵活性,使我们的工作学习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责任编辑 杨晶晶)endprint

猜你喜欢
祥林嫂言语语感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语言与言语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