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视角下东盟10+3投资网络动态演变实证研究

2014-08-16 00:39谢婷董蓉
2014年17期

谢婷 董蓉

摘 要:本文根据2004、2008与2012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东盟10+3这13个国家的双边投资数据,从东盟投资网络图与块模型分区两个方面分析了东盟10+3国家的投资综合状况。结果表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极大拖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国之间相互投资密度加大,并且各国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已经找到与之扮演相同角色的“小群体”,这将有助于各个国家做出与之对应的投资策略。

关键词:SNA;投资网络;动态演变

一、引言

2004年,中国——东盟第一届博览会的顺利召开,为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此后,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与东盟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7年1月正式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1],而《投资协议》则在2009年顺利签署,CAFTA的最终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立。这一系列事件无不昭示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贸易活动的持续升温,在亚洲,日本与韩国两大经济强国也在不断深入与东盟的合作,逐渐形成了东盟10+3的贸易与投资格局。

CAFTA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第三大的自由贸易区,研究其成员各国的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传统观的国际投资研究中,不少学者对东盟10+3的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环境[2]、投资产业选择[3]、投资区位选择[3]等等;但这些研究都着眼于国家之间的具体数额进行静态的比较分析,并没有将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影响关系考虑在内,在CAFTA建成的10年间,这13个国家之间的投资关系到底如何,投资网络的变化如何,在这13国中到底哪些国家处于核心地带哪些又是非核心的,以往的研究涉及较少,而这正是本文所要分析的内容。

二、数据处理

本文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04、2008和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选取东盟10国与中、日、韩这13个国家在这三个经济年度的双边FDI数据,构建三个13*13的多值多值邻接矩阵,矩阵中行表示经济体A对其他12个经济体的FDI流出额,A对A则为0;列表示经济体B对其他12个经济体的FDI流入额,B对B则为0。

三、实证分析

(一)基于投资网络图的各国位置分析

“现代世界体系”中世界被划分为三个地带,即中心地带、半边缘地带和边缘地带,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与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这种体系结构在不断变更中。然而对于边缘的测度,之前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而这正是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内容之一[5]

绘制FDI网络图,多值有向矩阵更优于二值有向矩阵,图中连线的粗细与经济体之间投资量的大小相对应,各节点的大小则表示各经济体在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本文绘制出了2004、2008与2012三个经济年度的网络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中国、泰国、新加坡位于网络的中心地带,成为支撑整个网络“通道”的“铁三角”;而投资总量较大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却处于网络的边缘地带;2008年,格局发生了改变,中国、泰国和新加坡仍不改其“铁三角”在整个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日本、韩国两个经济强国额跻身核心之列,其他经济较为不发达国家则只能在整个网络的边缘地带;2012年,整个10+3网络出现了较为明显特征,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国家开始趋于加强相互之间的投资关系,使得本国跻身于网络核心地带,于是出现一端网络密度较大,而另一端缅甸,老挝与文莱始终徘徊在边缘,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却从原本的核心成员变为了此时的边缘经济体。此外,从网络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出,2004年的网络更为发散,2008与2012年网络更为趋向集聚,各个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距离在缩短。

(二)基于块模型的FDI网络位置分析

在一个网络中,各经济体之间总有一些小群体是相对稳定的、有共同目的或者相互接触较多的联合体,块模型则是对网络的一种简化描述,将各个行动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几个离散小群体,研究的是“块”之间的关系。在国际FDI网络中,各经济体的子集位置,代表其与其他哪些经济体接触较多或者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进而测度出每个“块”中各经济体则在世界投资体系中多大程度的扮演着相同的角色。本文对块模型的构建是运用CONCOR程序对FDI原始矩阵进行分析,三个经济年度分区结果见表1。

从总体上来看,三个年度的分区情况是越来越细致,2004年能够构成“小群体”的只有三个,1区为马来西亚、中国、印尼、泰国,这四个国家在整个东南亚的经济状况相似,属于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2区为日本、新加坡、韩国,这三个国家在东南亚中属于对外投资的优势国家;3区为老挝、柬埔寨,这两个经济体的投资结构相似。其他国家分散在周围,而这个分区显然是非常不稳定的。2008年越南逐渐赶超,达到了与韩国相齐平的投资实力,2012年分区更为细化,除了柬埔寨和泰国,其他国家均有与之投资体系接触较多,并且所扮演的投资角色相类似的经济体。

四、主要结论

本文根据2004、2008与2012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东盟10+3这13个国家的双边投资数据,从东盟投资网络图与块模型分区两个方面分析了东盟10+3国家的投资综合状况。结果表明

(1)从网络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出,2004年的网络更为发散,2008与2012年网络更为趋向集聚,各个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距离在缩短,可以预见,将来东盟10+3各国的双边投资网络密度会更加聚集,各国之间的投资活动会更加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会更高。

(2)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产业链上开始定位本国的特色产业,以图在产业链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环境与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必然会导致国家之间产业的重合性,这在块模型分区结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几乎每个国家都找到了与自身扮演类似角色的经济体,这为各国企业实施对外投资策略的产业选择与区位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者单位:1.广西大学商学院;2.广西大学东盟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刘文正.CAFTA框架下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特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9(10):15-19

[2] 杜升.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分析[J].金融经济,2010,(5):37-38.

[3] 李建伟.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8,(10):52-56.

[4] 黄薇、陈蟲.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合作研究[J].亚太经济,2011,(5):99-103.

[5]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