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莹 宋俐 戚佳幸
摘 要: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现状,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对于长三角地区13个城市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回归分析,测算了其技术创新效率值,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结合现实的情况下,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模式提出了可行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效率;随机前沿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长三角地区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其原有吸引外资的优势正逐渐减小,比如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同时长三角地区又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问题。在这两者的双重压力下,长三角地区要继续扮演中国经济发动机的角色,必须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快科技合作步伐,是长三角经济确立富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之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首要课题。本文就通过对长三角地区16城市之间的比较,运用计量模型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判断和比较,建立实证模型,分析各个因素和创新效率的相关程度,从而为长三角地区建立适合的创新模式提出有效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技术创新效率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要素投入相对于产出的转化效率,反映技术创新投入对产出的贡献比重。国外对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早。Griliche(1979)提出了知识生产函数模型,认为宏观或微观水平的产出与资本、劳动要素的投入以及技术知识水平有关。Jaffe(1989)修正了Griliches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并引进了空间维度和大学研究。他以专利数来代表技术的产出,R&D的支出或人力资本以及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量为技术投入,来研究技术创新效率,即著名的Griliches一Jaffe知识生产函数。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1978)以相对有效率概念为基础,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技术效率,确定各DMU是否有效。Akihiro和Shoko(2008)对日本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
国内学者对于技术创新效率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李艳玲,潘杰义等(2005)认为技术创新效率就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投入的要素相对于产出能力的运用率,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池仁勇、虞晓芬、李正卫(2004)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刘爱芹、张伟(2008)运用DEA方法,在对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中发现一个区域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应该包括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两者相互作用的效率。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收集
(一)随机前沿分析(SFA)
艾格纳、洛芙尔和施密特(Aigner,Lovell&schmidt,1977)以及缪森和布勒克(Meeusen & Van Den Broeck,1977)分别提出相类似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随机前沿法(SFA)由于需要确定生产函数形式(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对数据的要求较高,可提高参数估计的准确度,能较好的保证效率测算的可信性。同时它可以避免统计误差对效率的影响,有效改善了估计结果。
(二)变量设置与数据处理
本文的数据大多来自各城市2000-2011年的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科技统计信息网。但是由于江苏省的泰州、镇江和南通三个城市的数据缺失,所以,本文将剔除这三个城市,用其他13个来代表长三角地区。
1、技术创新效率的投入变量
技术创新的投入一般文献中通常选取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投入来表示。由于计算R&D存量相当复杂,并且其假设并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本文依然用R&D经费内部支出这个流量指标代替存量指标。
技术创新投入的另一个指标就是R&D人员。一般文献用创新活动中的劳动力数量和反映R&D人员实际工作量的全时当量来表示。为数据收集方面考虑,但本文采用R&D活动人员来表示。
2、技术创新效率的产出变量
技术创新的产出,目前最普遍选取的指标是专利数。虽然专利既不能全部反映创新成果(Pakes & Griliches,1984),又不能全面反映创新活动的经济价值(Griliches,1990)。但是,考虑到数据搜集的可行性和数据的通用性和可比性,本文依然选取专利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本文使用了发明专利的申请量。
四、实证分析
基于SFA方法对长三角地区13个城市2000—2011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了如下基本事实:
可以看出,模型γ值为0.623,单边LR检验值在1%的水平下很显著,结果比较理想。同时从T检验值上看,T检验的绝对值均超过了2,参数估算结果很显著。仔细分析各个参数,β1为0.667,β2为0.491,可见R&D经费内部支出对创新技术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创新技术的生产方面资本对产出做出的贡献要显著大于劳动力。
再比较长三角三大区域上海、浙江、江苏的技术转化效率。
从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各区域从2001年到2011年这11年间,年均技术创新效率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浙江省的起点相对于上海市和江苏省来说较高,而江苏省和上海市的起点几乎在同一水平。因此在这11年间,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创新技术效率提高得最快。至2011年底的数据显示,虽然上海市和江苏省有追赶的趋势,但是浙江省仍保持着最高水平,而长三角地区的均值仍在上海市和江苏省之上,三个省份或城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最后比较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技术创新转化效率。
表4-2是各城市2001年至2011年年均技术创新效率表。在表中我们不难看到,虽然各个城市基本维持在50%以上,但是各个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如在江苏省中,苏州的创新技术效率达到了0.737,而无锡就只有0.505,这两个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五、对策建议
新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焦点的区域竞争,沪苏浙两省一市唯有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长三角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才能实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针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的优势和弱点,我们初步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资本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对长三角地区而言,R&D的投入对创新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无论是R&D经费的增加还是R&D人员投入的增加都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技术效率的提高。因此,应继续增加R&D投入,这是提高创新技术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此可以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寻求国际技术合作,尽快建立R&D投入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形成高效的R&D投融资体系。
(二)引入高新技术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人才的引入,能够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扎实的知识储备,以及灵活的实践运用能力。这些都是长三角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政府或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不断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引入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人才所带来的巨大优势,积极探索核心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各司其职,共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应进行合理分工与互动,使得各地的高技术产品差别化,提高创新资源的投入效率,避免恶性竞争。例如,浙江省的技术创新效率在长三角区域中最高,江苏和上海可以引进浙江的技术与设备,学习浙江的生产模式等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效率。同时上海也应充分发挥其龙头老大的作用,推进各区域间的交流与学习,加强区域内产业创新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真正做到携手共赢。(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常忠义.区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6):21-25.
[2] 池仁勇,唐根年.基于投入与绩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04,25(4):23-2.
[3] 丁焕峰.论区域创新系统[J].科研管理,2001(1):1-8.
[4] 傅晓霞,吴利学.随机生产前沿方法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南开经济研究,2006(2):130-141.
[5] 蔡虹,蒋仁爱,张小惠.我国R&D投资与技术引进的经济效果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8):17-22.
[6] 何枫.SFA模型及其在我国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5):46-50.
[7]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M].浙江大学,2010.
[8] 王奇珍,朱英明.区域技术创新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02).
[9] 马晓伟.江苏省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问题只能诊断研究[M].南昌大学,2010.
[10] 解学梅,赵杨.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J].中国科技论坛,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