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师瑜
摘 要:意境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聚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特有的语言表达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贯穿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哲学观念。中国画最重视的就是“意境”,思想内涵与中国画的意境表达而传递出来。所以,“意境”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和范畴,并且很考验的是艺术家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表达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境表达
一幅优秀的作品是离不开艺术家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和内在的修养。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讲究的就是自然,要回归于自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说的也就是“师法于自然”,自然就是艺术家绘画最好的老师,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的哲学都讲究自然。回归自然,中国画的意境也来源于自然,是自然与现实的结合表现。追求自然并不是照搬自然,这也就是高于艺术的问题所在,需要艺术家通过生活的体验、提炼、内心情感的抒发,经过思想的加工创造、结合艺术美的表现手段,通过笔墨来表达出来,也就是“中得心源”。在整个过程中,艺术家要把自然的事物与思想中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再加工改造,把自己的情感和自然紧密的联系到一起表现出来,才能传到出“意境”出来。中国人物画最忌讳的就是画面匠气、俗气,并非就是生搬硬套的模仿事物本身,而是通过笔墨及其色彩等手段赋予他们生命,从而使得观者与艺术家能够通过作品达成共鸣,一幅优秀的作品看似很简单,寥寥的几笔。可是渗透着艺术家的全部经验,并非就是简简单单的描绘外部的形态,而是长年累月的经验抓住最主要的结构,最具有生命力的动态线条把其生动的结合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人物画笔墨语言特征
形神与笔墨是相辅相成,同样是很重要的。笔墨语言实际上可以认为是用线的技法。在作品的造型上从寓意、意境、笔墨上来分析是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笔墨的语言是人物画上的变现可以通过线的运笔、收笔、起笔等笔法看用线的走势是都流畅有力度,就很简单的看出艺术家的功力、功底有多厉害。在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用笔的技法也很多样化,所谓“力”,就是一种行笔时候功力的表现,能力的强,不是一时的表现,而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可以做到的,这就是“学力到,心手相应”,有句话说“书画同源”,通过书法的练习用笔的功力,可以达到线条柔弱可是有筋骨,柔中有刚。中国画很注重用线的讲究“骨法用笔”就是说的线的“力”。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锻炼画出的线条就会软软绵绵无力度,很稚嫩。笔墨又强调章法和技法又倡导“笔墨当随时代”,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境界。笔墨的语言有有自己的个性化,不同的画家就有不同的笔法,用线各不相同,古人总结有线“十八描”,“骨法用笔”一向是中国画人物画的鉴定的最高标准。
谢赫六法的“骨法用笔”它包涵了用笔的技法和创造的造型问题,“骨”是形体的结构、框架。国画的造型有区别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不刻意描绘物体的外形轮廓,通过细致的观察把物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本身的结构关系以后才动笔。这也有“意在笔先”的理论真谛。以笔立骨,每一笔都要确定是有用的,都是不可缺少的骨架框架,高度的提炼,线也不是软绵绵,是有筋骨的,所以被称为“骨法”。石涛曾经说过“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这句话说出了“骨法用笔”的真谛。最后是用心的作画,不是为了描绘外形而作画,是用心的感受、体会的表达。这就是笔墨语言“骨法用笔”的特征,需要结合形、笔、墨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有笔有墨谓之画”,这句话也在传达,用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主张用墨、用笔,用笔必须有墨,笔墨共存是中国画相互依存的,用笔,墨才能有丰富的变化,有墨才能通过笔彰显出来。潘天寿曾说过:“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中国传统中国画尤其重视墨。笔能够传达“气”,墨要描绘出“气韵”,“气韵生动”的完美结合是离不开笔墨的。用笔和墨通过水的中介,在纸上可以展示出“五色”出来,浓、淡、干、湿、焦的不同层次。这就是所谓的“五墨六彩”墨的浓淡恰到好处就可以使得画面有生命力,妙趣横生。线通过笔墨的表达出粗细、浓淡、长短等,使得线条有力、虚实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等。陈简斋墨梅诗中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通过墨的不同变化表现出色彩的感觉具有丰富的画面感,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传达出单纯,明快的色彩感染力。中国人物画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对笔墨也有着很高的、严谨的要求,所以说人物画的形神是与笔墨分不开的,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三、人物画意境与势的关系
中国画在创作中除了必不可少的意境外,“势”的表现也很重要,是在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古人云“意在笔先”,“意”是艺术家本来的意思,他的情感抒发,包涵了意境的创造。而“势”就是一个构图形式,是点、线、面等形式美法则,以美为原则巧妙合理的联系在一起。“置陈布势”就是来评价一幅画的好坏。在作品中通过构图的巧妙安排布置来取得“势”,也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在意境运用形式美在空间范围中表达出来,处理画面中的各种语言符号,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安排使得更加具有艺术的表现张力和视觉的冲击力,为艺术塑造整体美感。现代画家李可染说:“要画好山水画,首先就要掌握山山水画的灵魂——意境。要表达意境,还必须进行意匠加工。表现意境的加工手段,就是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主要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他又举作诗为例说:“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本来“敲”字想用“推”字,反复吟咏,犹豫不决,后来还是韩愈给他作了主用了‘敲字。‘敲了月下门,就有了声音了,更能表达出月夜幽深空寂的意境。①我们从古人诗句看得出来,中国画意境的创造需要经营,诗中的句子反反复复的琢磨的苦心令人很惊人。诗中的用词变化决定了诗中的意境,诗中的用词用字变化给意境的创造又更加的升华。那么在绘画创作中,构图的形式决定了意境的表达,那就是“势”的变化。如何安排画面的位置使他们平衡,能够产生一种能量创造出意境来,好比诗中的动态词字通过声音的描绘来表达出夜晚寂静的境界来,这种能量的表现让人心动,让人感到一种动感,是有情感的,就能够给观者传达出一种意境的能量,这种意境的能量就是“势”。意境绝对了物体在画面的位置布置,意境的传达离不开“势”,两者都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都是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最佳境界,融合的好坏也直接性的影响到画面的气势和意境的成功。(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姜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2] 徐书成.中国画之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 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4]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注解:
① 《中国画的意境与势》王景艳,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