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强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优化课堂提问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大手段。作者联系教学实践,对阅读课文提问艺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教师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获得信息反馈,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完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问代教、问而不恩、问而无度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效率。因此,优化课堂提问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大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遵循教学原则,讲究提问艺术。具体说来,包括以下方面。
一、讲究提问的量力性
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提问设计提供了数据依据,难度H=1- P/W,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学生总数,P是答案通过人数,难度H在0至1间。若难度为0,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难度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提问的难度一般控制在0.3至0.7间,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即“跳一跳,够得着”。
二、讲究提问的主体性
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要以学生学的情形而定,学生自己能懂的,教师坚决不讲,该肯定就肯定,该讲解就讲解,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给予明晰,对学生产生的错误予以纠正。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可从文章的遣词用字、布局构思到文章所表现的生活、思想、情趣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天地,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师问生答的被动局面。二是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创新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当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和“定论”提出不同的看法。
三、讲究提问的整体性
整体感知是阅读理解的起点,更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当学生开始阅读实践时,教师若根据阅读教学的目的、重难点,提纲挈领地整体设计阅读思考题,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课文、归纳概括问题能力。例如:阅读《孔乙己》一课,学生重点是: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分析孔乙己典型性格特征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应从这几个方面,整体地设计阅读思考题,以期达到良好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效果。
四、讲究提问的层次性
阅读一篇文章或材料,教师可先从文章“写了什么内容”问起,然后依次提问“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最后设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读写练习题,巩固强化阅读所得。例如:《故乡》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对此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课文中的“路”,只是你们看到的这种地上的路吗?(不是,还隐含有人生的路)那“路”和“希望”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路和希望都是人“走”出来、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人生的很多希望本来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又不会因为提问过于简单而使学生滋生思维惰性。
教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阅读思考题,就可以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研读课文,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品质,教给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五、讲究提问的明确合理性和启发性
教师提问要讲究问题表达的明确,可从以下方面多加注意:(1)要注意问域(即所提问的范围)要适度。(2)要注意问句的内涵外延要清楚。(3)要注意问句中概念之间的相互交叉或包容现象出现。(4)要注意问句概念的确定所指不产生歧义。从问句的结构、提问的语言形式上看,任何问句都是在已知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由隐含的已知和明言的未知两部分构成的)。如果问句中隐含的已知是下列情形之一,会出现提问的不合理现象,如:(1)问句中已知判断不成立。(2)学生不具备回答未知的“已知”。(3)明言的未知超出已知的限定。也就是说,一个问题的回答必须在已知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如果一个问句中隐合的已知判断越多,那么所提问题越有启发性。
例如:《小结灯》一文结尾段的阅读。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段有两个‘好字,作者为什么在后一个‘好字上加引号呢?”学生在回答此问题时,须先明确结尾段整体上表述了什么内容,两个“好”字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然后才能分析揣摩作者在后一个“好”字上加引号的用意所在。学生只有作出前面的判断后,才能回答问题中的未知,这样的提问就是富有启发性的提问。除此之外,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还可借助下面多类型的提问的方式奏效,如激情引趣式提问、顺曲结合提问、联想想象提问、辩证统一式提问等。
六、讲究把握问题的科学性
1.适时——时机的选择。叶老曾说过语文教学要“相机诱导”。“机”就是“时机”,用在提问上,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可接受性原则作统筹安排,选择适当的时机,诱发开导,设疑而问。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精神,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教师对教材尚未吃透就“发问”,就会偏离教学目标;如果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就“提问”,很难一点即通。因此,提问要注意“火候”。 钱梦龙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解题时问:“有的人认为:要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写‘少收了三五斗不是更好吗?或者更进一步写一个大灾年,颗粒无收,农民卖儿卖女,逃荒要饭,不是更能反映农民生活的悲惨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钱老师善于“相机而问”,引发学生探索欲望,启迪学生思维,一问下去,势如破竹,课文理解便水到渠成。
2.精要——内容的选择。语文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突破口,恰当提问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所谓恰当,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善于浓缩教学过程,问在精要处,以达到知识间相互渗透的目的。
3.停顿——答问时间的控制。课堂提问后,教师要稍作停顿,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如果过早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就不能起到提问的作用。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体现了语文教师驾驭教材、体察学情的能力,只有深入研究课堂提问艺术,激思巧引,相机而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昊效锋.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