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魏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建筑学院可持续设计硕士研究生在读。
摘要:中西方城市设计的不同以西方的城市广场和中国的街巷空间作为各自的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广场是欧洲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承载着聚会、休闲、消费、交流等等重要的功能。在以往很多学者的分析中,都有些以偏概全的把欧式广场归纳为一种形式。本文通从广场与街道和建筑的关系、主宰广场的建筑形式和性质、小品与硬质铺地的比例入手,来分析不同空间特质下的广场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关系。而中国的街巷空间,充当欧洲的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功能,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空间。欧洲城市广场与中国街巷空间各有特点,通过对比分析,试图总结出中西方城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方面表现出的特质。
关键词:广场;空间特质;市民生活街巷空间;街道与建筑的关系;高宽比;阴角空间
中西方城市设计的不同以西方的城市广场和中国的街巷空间作为各自的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广场是欧洲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承载着聚会、休闲、消费、交流等等重要的功能。而中国的街巷空间,充当欧洲的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功能,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空间。当人们提起欧洲,总觉得它应该是一个整体,欧式建筑,欧式广场好像就能统一概括欧洲的一切。不同欧洲国家,乃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城市,其城市市中心广场都具备不同的空间特质,而不同的空间特质必然导致迥异的市民日常生活。本文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欧洲小型广场:马德里的马约广场(以商业为主题)、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广场(以交通枢纽为主题)作比较和研究。试图探讨不同主题下的欧洲广场所展现出的不同空间特质和该空间特质下所发生的市民日常生活。
一、不同主题广场上的市民生活
马约广场是西班牙所独有的典型广场,形式朴素而简单,平面为长方形,四周被有一楼有回廊的建筑物所围绕,整个广场的趣味中心则是位于中央的菲利普三世的骑马雕像。古时候如政府的公共活动,斗牛及一般民众的市集或宗教审判均普遍利用此种广场。广场现在则以商业功能为主,回廊内遍设老式商店、酒吧和餐厅,大片的露天的座椅成为了整个广场的特色。可以发现,平时马约广场的人声并不够鼎沸,只有早晨和夜晚这两个特定时段才会座无虚席,市民们参与到这个广场都是带有一定消费和交易目的的。同处于西班牙,但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广场与马约广场呈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加泰罗尼亚广场位于整个巴塞罗那市中心的位置,是老城区和扩建区的连接点,它也是城市主要的大街兰布拉大街和格拉西亚大街的起点。有别于典型的欧洲朴素型广场,加泰罗尼亚广场周围由繁忙的街道而不是封闭的建筑围合,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吵闹而繁忙。
二、广场的空间特质和市民生活
2.1广场与街道和建筑的关系
从广场与街道和建筑的关系看来,马约广场是由建筑围合成的广场,而加泰罗尼亚广场则是由街道围合成的广场。马约广场背离喧嚣的主街道,由建筑围合出较为安静的广场空间。作为行走在期间的游者,我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由建筑围合的广场更具有亲和力和归属感。而加泰罗尼亚广场由吵闹而繁忙的街道围合,给我的感受却并非如此亲切和友好,好像催促似的要把我们挤出去一样。这里要引入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及的阴角空间——“所谓‘阴角,以‘升为例,系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所谓‘阳角系指‘升外侧突出的空间。”阴角可以形成封闭性强、亲切的令人安心的空间,体验者在内可以感受到温暖而完整的城市空间,而阳角却更容易形成把人挤出去似的非人性城市空间。很显然,马约广场便是由建筑围合出的阴角空间,而加泰罗尼亚广场则是不甚友善的阳角空间。
2.2主宰广场的建筑形式和性质
同为阴角空间的这两个广场虽都给人亲切安全的感受,但发生在其中的市民生活却存在着许多不同:一个是特定时刻的商家和消费者的狂欢,另一个则是无时无刻的艺术家和市民的派对。我觉得,导致这不同的原因大概具体到主宰广场的建筑的性质和形式吧。马约广场由拉潘那德里亚公寓主宰,围合马约广场的建筑底层是一圈回廊,建筑空间与广场空间内外渗透性更好,回廊和大片硬质铺地的存在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而以商业为主的广场在不同时段必然会聚集不同的人气。丹麦学者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的户外活动归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街巷作为一种户外空间,除了满足必要的交通功能外,还具备多种自发的生活性功能及深刻的社会功能。笔者走访过位于武昌的昙华林住区,其街道空间都承载了丰富的生活及社会功能,但街巷空间的空间品质却与欧洲城市广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接下来本文将从街巷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阴角空间三个个方面对昙华林街道空间特质予以论述。一、街巷与建筑的关系昙华林历史街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老城区东北部。主要指是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甲的两山。是一条偏离闹市的街区,穿行其间,两侧房屋参差不齐,梧桐小院,条石台阶,多处可见。老房子直接临街,其中产生了很多类似胡同的隙间。此次论文讨论的重点为隐匿于昙华林住区中真正属于社区居民的次巷空间。次巷空间中的住宅注重内外沟通,生活的气氛洋溢到街道上,创造出极富有人情味的景观。在街道的宽阔处、两次巷交汇处有的居民或站着交谈,或搬出椅子晒太阳,更有几个人从家里端出饭碗,边吃饭边交谈,这些宽阔的地段俨然成为了整个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二、建筑与街巷的高宽比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描述道:“设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直匀称之感,显然D/H=1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昙华林住区的建筑多为2-3层,层高则为6-9米,街巷的宽度则为5-9米不等,可以得出,昙华林住区次巷的高宽比在D/H=1左右稍有浮动,是使人感官舒适的一个尺度。
三、阴角空间芦原义信强调,“阴角”比外部空间的转角豁缺者质量更高。“阴角”的封闭式围合空间可以给人带来更高的安全感。这种“阴角”恰恰在昙华林住区较为多见。不少L形的住房都围合出大大小小的空间,建筑错动的退让也能围合出许多阴角空间,恰巧是这些阴角空间聚集了许多人群,给人以一种安全感。
结语
欧洲城市广场与中国的街巷空间作为市民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的总要组部分。但是这些城市公共空间的讨论都绕不开为何这些城市空间的城市建筑。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特质也由中西方不同的城市规划布局与中西方城市建筑的不同特点相关。但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同点,他们的特质都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也成为欧洲城市广场与中国街巷空间不同特质的原因。即使处于同一欧洲的广场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空间特质,不同的空间特质必然导致市民活动的差异性。对于中国的街巷空间,很多情况下,由民间自然生长的街巷空间品质大大优于经过精心设计的住宅小区,居民在建造时自会找到最合适的街道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和街道的高宽比和给人安全感的阴角空间。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